原创 | 我们要“感谢”印度,帮中国“破”了中东的局!
“感谢”印度,这事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肯定很多战友看到这个标题会楞一下——感谢印度?那个三番五次在边境搞摩擦、屡屡背信弃义、动不动就搞“小动作”的邻居?那个在国际场合上墙头草、见风使舵、总想左右逢源却屡屡摔跤的南亚大国?那个嘴上喊着“不结盟”,身体却总往美国怀里钻,现在又被特朗普抛弃了的“战略自主”表演者?
没错,就是他!
但这一次,我们真得说声“谢谢”。不是客套,不是讽刺,而是基于地缘政治现实、基于历史进程演变、基于全球权力结构重塑后的冷静判断——印度,在2025年春季那场短暂却影响深远的印巴边境冲突中,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牺牲”了自己,替中国和巴基斯坦撬开了中东战略格局的新窗口,替中国破了美国在中东苦心经营数十年却日益松动的战略困局。
这不是偶然,不是运气,更不是印度“高风亮节”。恰恰相反,这是印度战略短视、政治投机、军事冒进、外交幼稚的必然结果。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有时候,对手的失误,比盟友的忠诚更珍贵;有时候,敌人的“神助攻”,比自己的精心布局更有效。
莫老仙:中国兄弟,不用客气,都是自己人!
我们都知道,美国在中东最大的战略目标,从来不是“和平”,而是“可控的混乱”;不是“稳定”,而是“依赖”。它需要以色列作为“不沉的航母”,需要沙特作为“石油阀门”,需要海湾国家作为“安全缓冲”,更需要整个伊斯兰世界在教派、民族、国家之间持续内耗,从而无力挑战美国主导的秩序。
在过去些年,美国一直在推动两件事:一个是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与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之间的教派斗争;另一个是推动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与以色列的政治和解。而这一切,在2023年3月,被中国一记“太极推手”彻底打乱了节奏。
那一年,北京。沙特与伊朗,在中国斡旋下,冰释前嫌,握手言和。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恢复外交关系,重开使馆,探讨军事合作。这一幕,震惊世界。要知道,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千年恩怨,美西方挑拨离间数十年的裂痕,竟在中国的茶桌上,用一纸协议轻轻抹平。
当时,整个伊斯兰世界沸腾了。德黑兰街头有人高呼“中国万岁”,利雅得王宫内大臣们称兄道弟。伊朗外长访沙,沙特防长访伊,两国军方开始互通有无,边境摩擦骤然降温。那一刻,中东似乎看到了“大和解”的曙光,伊斯兰世界似乎要走向“大团结”的新时代。面对这种局面,美国都急了,频繁施压沙特与以色列推动和解,然而却无济于事。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南部发动突袭,造成1200多人死亡,200多人被掳。以色列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对加沙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战火重燃,生灵涂炭。
表面看,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与军事报复。但深层看,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地缘政治博弈。
哈马斯为何选在此时动手?
因为,美国正全力推动“亚伯拉罕协议2.0”,试图让沙特、阿联酋、巴林、等海湾国家与以色列全面关系正常化。阿联酋早在2020年8月就已与以色列达成关系正常化的一致意见,沙特虽未正式签约,但私下接触频繁,王储小萨勒曼早在2018年就曾公开表示“以色列有权存在”。当2020年8月阿联酋确定与以色列恢复正常关系后,这对哈马斯而言,无异于“背叛”——自己的生存空间被盟友出卖了,自己的政治诉求被大国无视。于是,哈马斯决定用最极端的方式,打断美国的“和平进程”,用鲜血和废墟,唤醒阿拉伯世界的良知。所以,哈马斯的“自杀”式一击,目的就是阻止沙特等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
那么,这个时候的以色列呢?
内塔尼亚胡政府那是乐见其成!原因很简单,内塔尼亚胡政府当时深陷国内政治危机,支持率低迷,急需一场“外部战争”来凝聚民意、转移矛盾、巩固权力。更重要的是,以色列一直梦想“一劳永逸”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不是和平共处,而是彻底清除。同时,以色列还想借助美国霸权的余晖,把美国拉下水,让美国帮自己在中东打仗、扩大地盘,在美国霸权彻底消失之前,打下足够的地盘作为其新的“生存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色列故意在2020年底放松边境管控,放任哈马斯策划袭击与展开袭击训练,然后再以“自卫”之名,行“吞并”和军事扩张之实。它的目标,不只是加沙,更是约旦河西岸,是整个巴勒斯坦,乃至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埃及、约旦等国的部分领土。
美国呢?它一开始可能是懵的。它没想到哈马斯敢在“和平曙光”初现时动手,更没想到以色列会借机把战争规模拉得这么大、时间拖得这么长。但很快,拜登政府就“清醒”了——既然战争已开,那就顺势而为,白宫试图借以色列之手,重塑中东秩序:削弱伊朗“抵抗之弧”,孤立哈马斯,打压真主党,逼迫阿萨德政权进一步边缘化,最终让海湾国家在“安全焦虑”下,不得不接受与以色列和解,从而完成美国在中东的“新联盟体系”。
这个剧本,美国写得很美。在美国看来,支持以色列在美国国内是政治正确,反正都要支持,那就放开手支持。万一失败了呢?万一失败了,承担一切的是以色列,美国人不过是拿以色列做了一次对抗霸权衰落的尝试而已。所以,对于这件事,无论是拜登政府还是特朗普政府,都是支持的!乃至整个西方,在今年G7峰会时美国打击了伊朗后,德国总理默茨都公开表态以色列是在替整个西方打仗。可见,美国支持以色列,就是其为了维系霸权的一次简单粗暴的尝试,这次尝试的筹码是以色列的生死。生,以色列扩张地盘成功,美国进一步控制中东;死,以色列顶多亡国,美国顶多暂时退出中东。所以,美国的算盘打得还是很好的!
那么,在这种时候,对伊朗来说,就是生死存亡。退一步,伊朗经营几十年的“抵抗之弧”垮了,美国和以色列接下来就会搞伊朗;反过来,如果伊朗挺住,“抵抗之弧”拖住以色列,和以色列打成持久战,那么不仅仅是非西方大国会支持伊朗,整个伊斯兰国家都会支持伊朗。到那时,伊朗将会成为中东影响力最大的国家!
最初,伊朗也是这么干的!然而,一个人的死让伊朗彻底转向了!
2024年5月,伊朗强硬派总统莱希因直升机事故“意外”遇难。这一事件占豪认为是“被坠机”,莱希的死直接导致伊朗政坛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就在伊朗最需要一个强硬派上台来抵御美国和以色列巨大压力的时候,其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却挡住了强硬派内贾德的参选之路,而是选择了一位被视为“亲美”的总统,伊朗的外交政策随之调整。
新总统上任后,伊朗迅速减少了对“抵抗之弧”的支持,甚至伊朗内部还向美国和以色列提供情报。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和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相继垮台或被严重削弱。这一连锁反应导致伊朗经营多年的“抵抗阵线”土崩瓦解。
大家应该还都记得占豪当时的分析,“抵抗之弧”崩盘,意味着伊朗失去了地缘屏障,国家安全也就没有了,伊朗自身直接暴露在以色列和美国的军事威胁之下。
果不其然,在莱希遇难不到一年,伊朗便遭到了以色列和美国的连续军事打击。更为严重的是,在伊朗失去了“抵抗之弧”后,英法德三国彻底站在了美国一边,所以这次要求重启对伊朗的制裁,就是英法德三国联合发起的。随着伊朗被重新实施联合国制裁,中国也无法再向伊朗出售武器,伊朗未来想对抗美国和以色列都会变得更加困难。伊朗这个中国在中东的重要伙伴,在短时间内几乎“被废掉了”,不得不说伊朗真是太抽象了!别忘了,中国早在2015年就给了伊朗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希望加强两国军事合作。如果过去10年伊朗像巴基斯坦一样与中国展开军事合作,那这次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恐怕就要遭到伊朗可怕的反击了!然而,现实却是,伊朗不够信任中国,他反而更加信任俄罗斯,同时更加希望与西方缓和关系。结果,现在大家都看到了,西方国家却试图联手绞死他!
这一突变对中国的中东战略构成了严峻挑战。仅仅一年前,中国还成功促成了沙伊和解,展现了伊朗在中东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尤其是两国和解后,必然会对以色列乃至美国构成强大的政治压力。然而,这一切都被伊朗搞砸了!而今,局势的急剧变化迫使中国必须重新评估并调整其中东战略。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本文的“主角”印度出现了!就在中国的中东战略面临挑战之时,南亚地区的一场冲突意外改变了中东格局。印度一直梦想着利用中美“脱钩”的历史“契机”,试图以“印度制造”替代“中国制造”,成为美西方市场的制造业中心。在这一野心的驱动下,印度从今年年初就与特朗普政府勾连,在获得美国默许后,印度决定冒险对巴基斯坦实施军事打击,引发了新一轮巴印战争。
印度这么做的目的是,他要用“硬实力”打断中巴经济走廊,试图以印度可以对抗中国的姿态,来获得美西方的信任,并最终替代中国成为西方市场的商品供应者。
然而,战争的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巴基斯坦不仅顶住了印度的进攻,还以闪电般的速度击败了印军,巴印空军的直接对抗是7:0,巴基斯坦以极快的速度击落了印度7架最先进战机,巴基斯坦陆军也把印军打得找不着北。这一胜利,不但让特朗普政府大吃一惊,也让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地位获得中东国家的重新评估。
巴基斯坦作为伊斯兰世界唯一的核大国,其军事价值一直被低估。 巴印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让沙特等海湾国家看到了一个可能替代美国的安全保障者。因为,美国纵容以色列空袭卡塔尔首都表明,关键时刻,美国对中东国家的保护承诺并不管用。
面对这样的紧迫局面,沙特迅速行动,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共同防御协议》。这份协议明确规定,对其中任一国家的攻击将被视为对两国的共同侵略。沙巴防务协议的意义远不止于双边关系。它标志着中东安全格局的颠覆性转折。
当美国提供的安全保护伞因偏袒以色列而信誉受损时,沙特选择了巴基斯坦作为新的安全伙伴。这一转变的深层意义在于,它反映了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衰退和地区国家寻求新安全框架的努力。
从表面上看,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打击是其实现“大国梦”的战略举措。然而,结果却是印度意外地“成全”了中国的中东布局。印度的战略误判在于,它低估了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高估了自己的胜算。同时,印度也没有预见到一场局部战争的胜利会如此迅速地提升巴基斯坦在中东的地位。让印度更没想到的是,这场所战争会间接巩固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巴基斯坦在中国中东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几十年的紧密合作,中巴之间建立了牢固的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支持和经济援助,为巴基斯坦战胜印度奠定了基础。
现如今,随着巴基斯坦与沙特结成军事同盟,中国也间接与沙特建立了更紧密的安全联系。沙特正寻求多元化的安全保障,不再完全依赖美国。而巴基斯坦恰好可以成为中国与沙特之间的战略桥梁。这并非直接取代美国的安全承诺,而是提供一种补充和平衡。或者说,这是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在给自己留一个后路,同时对以色列形成战略对冲。
巴以冲突仍在继续,但中东战略格局已经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传统的中东政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中国则通过沙伊和解、沙巴同盟等一系列举措或结果,逐渐确立了自己在中东安全方面的战略地位。
中国的中东战略基于中国最高领导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美国的“分而治之”不同,中国倡导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一理念在中东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沙特在联合国硬刚以色列,西班牙、挪威等国纷纷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些迹象表明国际社会正在对以色列施加更大压力。
同时,美国对国际秩序的主导能力正在下降,这为中国在中东发挥更大作用创造了条件。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翟隽指出,中国愿意同中东国家“共同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携手应对时代挑战”。未来,中国可以通过巴基斯坦这个支点,进一步深化与中东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在安全领域,中国可以参与中东安全架构的建设,支持“中东国家自主建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
巴基斯坦与沙特的防务协议签署后,一位沙特官员被问及协议是否包含核保护条款时意味深长地表示:“我们将动用一切必要手段履行防卫承诺。”这一幕恍若冷战时期大国博弈的重现,却有着全新的时代内涵:当美国提供的安全保护伞因偏袒以色列而信誉受损时,中东国家正在寻找新的安全合作伙伴。而中国,凭借其与巴基斯坦的特殊关系,正悄然成为这场安全格局重构的关键角色。
其实,回头想想看,巴基斯坦现在俨然成了中东国家的大哥,他的底气从哪来?答案只有一个:中国。
没有中国几十年如一日的军事援助、经济支持、政治背书,巴基斯坦不可能在2025年5月那场边境冲突中,有效遏制印度的军事挑衅。歼-10CE战机首次实战部署、JF-17 Block III精准打击、电子战系统干扰印军预警体系——这些“实战表现”,虽战果存在争议,但确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的实战潜力。印度本想借中美“脱钩”之机,抢夺制造业转移红利,结果一仗打下来,不仅没捞到好处,反而暴露了其军事体系的短板——预警机被压制、防空系统被穿透、指挥链路被干扰。莫迪政府虽未“掀桌子对美加税”,但其外交孤立、经济承压、军购受挫的困境,已是不争事实。
印度这一仗,打得其所,打得及时,打得“意义深远”。
它用一场冲突,向全世界证明了两件事:第一,美国主导的军事体系,在面对中国技术体系支持下的地区力量时,已不再具备绝对优势;第二,中国的“伙伴”,哪怕体量有限,只要获得体系化支持,就能在局部战场形成有效威慑。这一战,打出了巴基斯坦的威风,打出了中国的威名,更打出了中东国家的信心。
沙特看懂了:与其把命运交给反复无常的美国,不如与中国+巴基斯坦深化合作。阿联酋看懂了:与其在以色列和伊朗之间左右为难,不如拥抱“中巴沙”新合作框架。卡塔尔看懂了:与其靠美国“口头保护”,不如靠中国“实弹威慑”+经济纽带+外交支持。
于是,我们看到,2025年9月下旬,当中东和平进程再次陷入僵局时,站出来斡旋的,不再是美国,而是中国;提出“和平倡议”的,虽然是特朗普团队(其所谓“21点方案”并无权威报道证实),但真正能推动局势缓和的,却是中国+巴基斯坦+沙特的“三方协调机制”——这一机制虽未正式命名,但三国在联合国、伊斯兰合作组织、双边会谈中的协调行动,已形成事实上的“中东稳定三角”。
这一切,一定的程度上都拜印度那一场“自取其辱”的冲突所赐,若非印度这么“知冷知热”,这个格局不太可能这么快形成。因为,如果没有印度挑衅,就没有巴基斯坦的“技术封神”;没有巴基斯坦的崛起,就没有沙特的“战略转向”;没有沙特的加盟,就没有中国在中东的新“支点突破”;没有这个支点,中国就只能在中东“隔岸观火”,无法在中东安全方面真正登上舞台。现在,有了巴基斯坦,一切都变了!
所以,我们真得感谢印度。感谢它用一场冲突,替中国测试了军事装备的实战效能;感谢它用一次受挫,替中国扫清了中东布局的潜在阻力;感谢它用一纸战书,替中国唤醒了阿拉伯世界的“去美化”觉醒。
当然,我们感谢印度,不是因为它“有功劳”,而是因为它“有苦劳”。它的愚蠢,成就了我们的智慧;它的冒进,衬托了我们的稳健;它的失败,铺垫了我们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这个底气说“感谢”,是因为我们的实力,我们有这个实力对印度表示“感谢”。
试想,预警机领先美国一代甚至两代,电子战系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高超音速导弹让航母编队重新评估风险,量子通信让监听失效——这些,不是PPT,不是模型,而是实打实部署在部队、经受过实战检验的“大国重器”。当东风-17划破长空,当空警-500巡航天际,当歼-16D电子战机威慑台海,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中东,只是开始!
未来,随着美国霸权加速衰落,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开花结果,中国将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一个“去霸权化”、“去美元化”、“去军事化”的新秩序。在这个秩序里,没有“主仆”,只有“伙伴”;没有“控制”,只有“合作”;没有“零和”,只有“共赢”。
以色列,作为美国霸权的“最后堡垒”,短期内或许还能靠“余威”苟延残喘,但长远看,随着阿拉伯世界团结,随着伊斯兰国家觉醒,随着全球南方崛起,它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除非它彻底放弃“占领”思维,接受“两国方案”,与巴勒斯坦和平共处,否则,灭国之危,绝非危言耸听。
而中国,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公平正义的一边,站在和平发展的一边。我们不输出革命,不干涉内政,不谋求霸权,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世界提供“另一种可能”——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霸凌的可能。
这一切,始于中东,成于全球。而印度,无意中,成了这场伟大变革的“开路先锋”。战友,你说,我们是不是该给它颁个“特别贡献奖”?
来源|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