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入场,好餐厅又多了一个被发现的入口
文 | 阑夕
突然但不意外,抖音也加入了餐厅榜单的发布行列。
就在上周,抖音生活服务发了「心动榜」餐厅清单,覆盖中国101座城市的3000多家餐厅。
尽管这已经是抖音生活服务第三次发布「心动榜」了——每次时隔半年——但在时机上,和高德地图、大众点评的发榜时间临近,受到了行业内外的注意。
可以理解的是,到店毕竟是抖音生活服务射程以内的核心业务,在定义「什么是好餐厅」这件事情上,抖音不会也不可能缺席。
以「食色性也」著称的蔡澜生前说把人生过得精彩一些的方法无非是「尽量的学习、尽量的旅行、尽量的吃好东西」,所以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多试」的生活哲学,但普通人难以承担相等的试错成本,这是美食榜在中国互联网平台趋于产品化的根本性原因。
用户要的,其实只是一个「我帮你试过了,这些店可以闭眼进」的了然结果。
· · ·
享誉全球的米其林榜单在诞生之初,只是一份寻常的广告册子,直到创办这份榜单的米其林兄弟看到有人拿它去垫桌子,才意识到专业主义的缺失。
随后,他们开始引入专业的评审机制、制定星级标准,停止了付费投放,转而以每本 7 法郎的价格发售,才打造出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美食文化的代表符号,也为入选餐厅贡献了营业额飙升的机会。
榜单固然价值长存,只不过由谁来生产这份榜单,互联网显然提供了更优解的答案——由数据量化,而非一小撮专家评定——本质上,这是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的反向改造工程。
所以新的话语权,都在以产品的形式出现:
大众点评的「必吃榜」,以用户评价为导向,主要突出口味和性价比,落点在于「值得去」;
高德地图的「扫街榜」,围绕难以造假的线下行为数据,主打真实可信,落点在于「反复去」;
抖音生活服务的「心动榜」,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优先级,重视情绪价值的获得感,落点在于「喜欢去」;
同样的目的,不同的路径,差异实际上源自各家平台的核心资产,大众点评的立身之本就是天文级数量的餐后点评,高德地图掌握的导航及停留数据也是独一无二的,抖音更是里面同时叠加了内容和交易两大场景的重点平台。
先说结论,榜单的多样性,对长期承压的中国餐饮业来说,百利而无一害,而平台之间的体面竞争,也就应该这样,用新的产品说话。
· · ·
2025年4月榜单发布后,带动上榜餐厅交易额上升了 30%,这是相当亮眼的变化,而且促进了实际收益。
新晋上榜的火锅店新京熹很能代表「心动榜」的录取标准——也就是到底什么才会让人心动——新京熹将京剧的舞台演出和特色的花式调酒融合成独此一家的用餐体验,把高度同质化的铜锅涮肉餐厅设计成了一种烟火与文化的盛宴。
据说新京熹的团队员工多为抖音重度用户,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他们为什么能够持续发现短视频和直播场景里的流量密码。
比如所谓的「反差感」就是抖音站内经久不衰的选题思路,让在食客眼里「老派定型」的北京涮肉摇身一变,担当起东方美学的输出品牌,不仅在视频表现上容易出圈,也能在到店环节满足用户慕名而来的期待感。
这就是抖音「心动榜」的打造理念,那就是并不认为好吃是一家餐厅最大且唯一的判断价值,完整的用餐体验,应该是从进店以第一秒就开始计算的。
看起来和其他榜单的差别确实巨大,甚至有着标新立异之嫌,但实际上,抖音「心动榜」反而是在回归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法则,对「色香味意形」的复合追求。
「色香味意形」就是典型的体验主义,五条标准里只有「味」是在讲口感,其余四条都是现在所谓的情绪价值投射,颜值、锅气、意境、造型,都在满足食客对于一次饱腹需求的上限。
从入选抖音「心动榜」的餐厅评论区也能看到,氛围感是被提及次数非常高的一个词,这届年轻人如果只是想填饱肚子,点外卖搞不好才是更方便的选择,然而一旦他们愿意出门找个店吃点什么,可能要的也不止是吃进肚子里的食物。
个中道理,古有告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 ·
根据抖音生活服务最新披露的评价体系,「心动榜」的影响因子包括门店相关内容的转评赞、被收藏的次数、订单支付量、评价和复购率等等,如果用时下流行的大模型来打比方,「心动榜」是覆盖范围最大的模型。
在榜单的运营过程里,抖音生活服务尤其加重了互动行为在评选体系中的权重——用户是否喜欢、是否愿意表达、是否愿意推荐,正在成为餐厅上榜的关键依据。
有点像是把电商行业擅长的种草模式复制到了本地生活领域,好的内容激发新的生意,来的顾客打卡拍摄,又回到线上补充内容,为商家赋予主动经营的回报,而不是等着流量或是算法的青睐。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餐饮竞争里,提供一个「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被发现入口,是抖音「心动榜」的最大价值。
这也是上面提到过的,多样性的重要,世上的饮食本来就不存在标准答案,就像在不能吃辣的人眼里,再好吃的川菜都会让他们感到肠胃不适,消费者对流水线化的工业菜品深恶痛绝,自然更不愿意迷信没有异议的单一榜单。
同样登上抖音「心动榜」的海鲜自助餐厅品牌雍容荟就很懂网民心思,在现捞活虾都能被怀疑在后厨掉包的集体焦虑下,它在抖音里最火的视频之一是店员们翻拍「第一次当杀手」系列,那种欢乐感也成为了拉近信任的润滑剂。
严格来说,榜单算不上一上即爆流量供给端,它更多是在为到店供给的信息服务提供新的结构化解决方案:
餐饮业一边喊着卷不动了,一边又不知道从何入手改变自己,平台榜单逻辑下,引导商家树立独特的记忆点,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而抖音生活服务的加入,也将榜单行业推向更加非标化的未来。
不难想象,如果连吃喝都标准化了,生活的乐趣只会进一步被消磨。
· · ·
话说回来,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餐饮的品质,实在是因为接受不了这个最朴素的逻辑:经济越是发展,吃饭的体验反而越糟糕了。
还是蔡澜,说自己小时候随父亲去早市买菜,最期待的就是吃到热气腾腾的汤汤水水,「热爱生命的人,一定早起,像小鸟一样,他们得到的报酬,是一顿好吃又丰富的早餐。」
这段经历,被收纳于「碗净福至」一书里,书名我很喜欢,寓意简洁,知足常乐,充满了饮食男女的欢愉态度。
抖音已经证明了它在内容领域可以让那些有才华的创作者被看见,我们也可以期待它在餐饮甚至酒旅行业,复制「被看见」的方法论,让商家从拼效率的下限思维转变到拼体验的上限思维。
而用户,也需要更加放心的找到吃喝的乐趣,让每一次的堂食,都构成探店的惊喜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