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演讲六年,小米“干啥都成”

雷军再次站上舞台,今年的主题是“改变”,与往年一样,现场座无虚席,网上热搜不断,舆论讨论不止。

今年演讲传播最广的一句话是,“任何时候都不晚,五十岁正是闯的年纪”。这是响亮的口号,是沉甸的呐喊,也是雷军心境写照,掷地有声。

从2020年至今,雷军年度演讲已连续六年,是科技圈一道风景线,有人戏称其为“小米春晚”。一系列演讲,是小米内部的总结与展望,也是雷军试图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还有雷军对小米精神、战略、愿景和品牌的不断重塑与解读,既有精心包装的市场宣发,品牌植入,也有真情流露的个人表达。

500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雷军的年度演讲,已经超越企业宣传,是一年又一年,关于梦想、坚持与成长的精神共振,一期一会,照亮自己,点燃他人。雷军的年度演讲同时也是观察小米公司蜕变升级一个最好切口。管中窥豹,一叶知秋。

六年过去了,雷军还是雷军,小米却不再是以前那个小米。

500

一、六次演讲主题解码:小米战略思想的演进脉络

雷军说,小米在汽车和芯片领域连续两次重大突破,让很多人刮目相看,感觉小米好像一夜之间换了一家公司,这些改变来自五年前那次触及灵魂深处的大反思。

那次大反思,按照雷军所说的,小米的基因开始重塑,“技术为本”成为我们永不更改的铁律,“重新创业”的热情被完全点燃了。

变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米基因的重塑,需要积累,步步为营的量变累积最终质变,才有变浴火重生。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过去的雷军一系列的年度演讲中,一窥究竟。

回顾雷军过去六年的演讲主题,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小米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自我认知与战略重心调整:

1、2020年:“一往无前”——十年沉淀,铁律奠基

核心要义: 在小米上市后,雷军以十周年为契机,回顾了创业的艰辛与辉煌,并首次确立了 “ 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三大铁律。彼时,小米虽然已是全球性企业,但 “ 性价比”标签仍是其核心,对技术的强调更像是一种决心的宣示。演讲充满了回顾与展望,为下一个十年定下了基调。

战略映射: 强调 “ 重新创业”、 “ 互联网+制造”和 “ 行稳致远”,凸显了小米在高速扩张后的内部调整与外部竞争压力下的战略思考。2020年宣布的百亿研发预算,以及五年五百亿投入 “ 5G+AIoT”的计划,为后续的技术转型埋下了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演讲的背景,是疫情。雷军说,很多人都很焦虑,其实我也很焦虑。但焦虑没有用!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我们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心态,才能积极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2、2021年:“我的梦想·我的选择”——技术厚积,生态完善

核心要义:

雷军开始深入阐述小米在技术上的 “ 长期投入、厚积薄发”的信念,尤其以折叠屏手机的研发历程为案例,展现其向高端市场进军的决心。

战略映射:

智能制造的布局和IoT平台连接设备数的突破,预示着小米在构建 “ 人车家全生态”方面的前瞻性。这个阶段,小米在产品线的广度和深度上持续拓展,不再仅仅是 “ 手机公司”。

这是小米官宣造车 后的 首次演讲。

3、2022年:挫败的馈赠——“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直面挑战,造车破局

核心要义:

面对业绩下滑和股价震荡,雷军又一次分享了个人创业历程中的挫折与低谷,展现出领导者的真诚与韧性。然而,正是这一年,他首次公开将小米汽车项目定义为 “ 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并在艰难时刻承诺不削减研发投入。

战略映射:

小米在逆境中坚持长期主义,将造车视为公司未来增长的第二曲线。强调 “ 尊重行业规律,十倍投入,不走捷径”,显示出对新业务的审慎与决心。

4、2023年:“成长”——底层深耕,AI赋能

核心要义:

雷军详细披露了造车三年的艰辛,坚定 “ 小米all in造车”的决心。更重要的是,小米的科技战略升级为 “ 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以 “ (软件×硬件) ᴬᴵ ”的公式,明确了技术发展的核心路径。

战略映射:

小米将人工智能提升到公司战略核心,积极布局大模型研发,并计划未来五年研发投入超千亿。这标志着小米在技术布局上从追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的转变。

5、2024年:“勇气”——造车交付,生态落地

核心要义:

这一年的演讲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冲破质疑的豪情。小米汽车交付量远超预期,智能驾驶进展显著, “ 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全面落地。雷军以 “ 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回应了外界对小米造车乃至跨界布局的种种不看好。

战略映射:

小米汽车成功跻身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验证了其跨界整合能力。 “ 人车家全生态”的成型,构建起小米独特的生态护城河,为其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500

雷军将过去五年的历程定义为“重塑骨骼与灵魂”的“改变”。这不仅体现在技术维度,更涉及公司基因的深层转型。小米从一家被市场视为“互联网营销”见长的公司,通过芯片自研、造车破局、底层技术深耕,彻底蜕变为一家以“技术为本”的硬核科技巨头。

我认为,2025年这场年度演讲是小米阶段性的一份总结。

500

二、小米否定小米

雷军说,“这一路的改变,远不止于造车、芯片和高端化,重要的是,我们用五年脚踏实地的努力,重塑了小米的骨骼与灵魂”。

从迷茫到蜕变,有时隔着万水千山,有时只隔了一层窗户纸。

从雷军过去六年的演讲轨迹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小米转型的三大范式:

500

首先小米完成了,从产品公司”到技术公司”的深度转型。

早期小米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定义”和“极致性价比”,而现在,小米已将战略重心彻底转向底层技术自研。2020年,雷军首次提出“技术为本”,但彼时更像一种愿景。而到2025年,随着玄戒O1 3nm旗舰SoC的成功发布(填补内地先进芯片设计空白),以及在金沙江电池、新型红色发光主材、LOFIC高动态影像技术等领域的全球领先突破,小米已用实打实的科技成果证明其“技术为本”的深厚根基。

除此之外,小米还会持续在芯片、AI、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大规模投入,其研发投入已从2020年的百亿级别增长至2024年的240亿,五年累计预计超过1000亿元。这表明小米正从以产品创新为导向,全面升级为以核心技术突破为驱动的硬核科技企业。

500

其次,过去5年小米完成了从智能手机生态”到人车家全生态”的立体构建。

小米的智能手机和AIoT生态一度是其护城河,但现在,这一生态已完成了向“人车家全生态”的跃迁。汽车业务的成功是这一转变的关键催化剂。小米SU 7和YU 7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凭借产品力赢得市场,对标并挑战特斯拉,甚至SU7 Ultra原型车剑指纽北赛道地位,这不仅打破了外界对“手机公司造车”的质疑,更将小米的生态连接能力从“万物互联”提升到“万物智能互联,且互联万物”。

事实上,小米已经成为首家横跨手机、汽车、家电三大核心生活场景的科技巨头,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智能生活闭环,有望在未来智能出行和智能家居领域占据先发优势。

500

最后,也是这五年,小米已经从“中国现象”升级为“全球引领”的国际担当。

雷军演讲中对“改变”的强调,其实也包含着小米在国际舞台上角色定位的转变。曾经何时,尤其在手机和家电赛道,小米通过极致性价比在全球市场迅速扩张,是“中国制造”和“中国模式”的成功范例。

现如今,通过在核心芯片、新能源汽车、AIoT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小米正逐步将“中国创新”推向全球前沿——玄戒O1芯片的量产,小米汽车对全球电动车市场的冲击,以及其在智能制造(自建自研工厂)和高水平工程师团队方面的全球领先优势,都预示着小米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市场份额,而是渴望通过技术输出和模式创新,成为全球智能科技发展的引领者之一。

小米的蜕变,我更愿意称之为,小米的自我否定,自以为非。

雷军2025年的“改变”,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敢于自我颠覆、勇于进军深水区的小米新形象。这不仅是其创始人“五十岁正是闯的年纪”个人精神的投射,更是全球科技企业在转型时期,如何通过战略性反思、持续性投入、系统性构建,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最终掌握创新主动权的一个鲜活样本。

小米的航程,已不再是简单的扩张,而是向着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硬核科技公司”和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的深远进发。

500

三、打破市场偏见

雷军的年度演讲,是小米与大众的一次深度沟通,也是改变市场偏见的努力,从创业开始,很多人对雷军对小米都持有偏见,对雷军最大的偏见可能是,将一个程序员说成最会做营销的网红CEO。

对小米的偏见是,觉得它就是个“组装厂”,或者说“只知道性价比,做不了高端”。

这些偏见,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想要改变市场的偏见,不是一场演讲所能及的,需要产品和技术支撑,以及,最重要的是,商业上的持续成功。

改变偏见要从2020年雷军喊出“技术为本”开始说起。很多人觉得这是口号,但雷军是真的在“笃行”。他知道,要站稳高端,光靠堆料不行,必须有核心技术。小米这些年,研发投入是真金白银地砸进去。从2020年宣布的百亿研发预算,到2024年单年就高达241亿,五年累计砸了超过1000亿。这个数字,是很多老牌科技公司都望尘莫及的。

巨额的研发投入,换来了小米在高端化的成果上。比如说,最新的小米17系列手机,价格直接上探到6000元档位,但依然卖得很好,这就是市场对小米高端产品力的认可。还有在屏幕电池影像上的三大国产技术突破,这些技术一出来,绝非一句“组装”就能解释。

以前大家调侃小米是“杂货铺”,什么都做,但现在回头看,从最初的手机,到后来的IOT智能家居产品,再到现在把汽车也整合进来,小米正在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车家全生态”。

那这个生态有多厉害呢?我们来看看小米汽车。2022年,当雷军把造车说成是“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押上全部身家和团队的时候,大家是不是都觉得他疯了?甚至有人说这是“自杀式创业”!但是你看,现在小米SU7已经登上近一年20万以上轿车销量第一,这成绩,可是狠狠地打了很多人的脸啊!

小米生态最大的优势是——它有网络效应下的品牌、产品多重交叉补贴。这是很多科技公司难以望其项背的。

人们总喜欢把成功定义为“逆转时刻”,好像一次爆发就能改变一切。但雷军和小米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逆转”,是历史复盘后赋予的定义,真正的改变,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持续不断的改进。

2022年,小米业绩下滑,股价下跌,那是最艰难的。但雷军说,即使在这样的低谷,研发投入也不削减,甚至把造芯片和造车比作“供俩娃上大学”——把家底都押上了!这种“笃行”,才是小米能够从迷茫到蜕变的关键。从松果芯片的失败到玄戒O1 3nm旗舰SoC的成功,从被质疑“组装厂”到小米17系列站稳高端,从被嘲讽“造车自杀”到SU7大卖,这每一步,都是在否定过去的小米,自我革新。

雷军的分享,小米的故事,不是爽剧,不是成功学鸡汤,也不是电影,它是一部连续剧。成功是无数次坚持和改进的结果。诚如所言,只要持续努力、不断成长,每个人、每个团队,都有机会“逆天改命”。

500

四、小米干啥都成,小米还是小米

严格来说,雷军的年度演讲多少有些格式化,演讲水平进步之外,雷军的风格也一如即往,有人感动于他的真诚,也有人觉得,有点凡尔赛。如果从更长的时间轴来复盘雷军和小米,十五年的时间,可以总结为,顺势、借势和造势,三个阶段。

现在是造势。小米已经进入了“干啥都成”的创新正循环,但小米还是那个小米。

市场对雷军最大的误读,可能源自他的“风口论”,台风来的时候,猪都能飞。大家习惯认为雷军和小米都是机会主义者。“风口论”换句话说是,与天共谋,创业也抓住稍纵即逝的产业先机,要抓住时代红利,不做逆风盘,这是雷军对金山创业的一次反思。

要诠释小米15年的顺势、借势和造势三个阶段,再没有小米手机,更恰当不过的例子了。

小米创业做手机,是顺势,抢占移动互联网先机,小米手机最初几代产品的设计、发布、宣传以及定价等诸多策略,都是“借势”苹果iPhone。这种借势,也一度被市场所不理解甚至是群嘲——小米加步枪怎么配跟美国装备正规军对抗?雷军也就成了雷布斯。

今年发布的小米17,则是小米的“造势”。小米直接跨过了16,产品力跨代式升级,与此同时,还有17 /17 Pro/Pro Max三杯齐发。有人评价说,这是小米手机高端化五年的蜕变之作,17 Pro/Pro Max搭载全新妙享背屏设计,这是小米数字系列在手机形态交互上的新探索。这也是安卓阵营开始在交互上定义智能手机。

事实上,从2019年开始,三星发布折叠屏手机,包括小米、华为等国产势力,逐渐占据主流,从那时候开始,安卓阵营开始掌握创新主动权,当然,那时候的创新,更多的是在硬件和屏幕上,与之形成截然相反的是,苹果iPhone的抱残守缺,创新力式微,产品开始停滞不前。面对小米、三星们的全面竞争,iPhone的策略也很简单——堆配置,把Type-C、快充、高刷、长焦都给对上来。说到底,过去几年,三星、小米等持续创新给了苹果压力,新iPhone不能再慢悠悠挤牙膏了。

500

从借势到造势,小米创业第一个十年,是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中国制造业,新十年目标是,致力于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也就是说,小米要回答的命题不再是“破局”,而是“全面布局”。

2025年的年度演讲,正是在小米新十年的一半征程,所以,这也是小米阶段性的总结。其实创业第一个十年也好,新十年也好,雷军还是那个雷军,小米也还是那个小米。从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AI,新能源汽车,小米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始终没有改变的是小米公司的灵魂和坚持——这也是雷军在过去五年反复强调的:小米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没有改变的还有小米三大铁律的坚持: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以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