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系”的华厦眼科,依然困在福建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眼健康作为重大民生公共卫生问题,公益项目成为眼科资源下沉的重要途径。
9月中旬,有“眼科一哥”之称的爱尔眼科登上中国慈善榜・企业榜,位列第19位,凸显头部企业的公益影响力;时隔不久,9月下旬,作为行业第二梯队代表的华厦眼科紧随其后,组建国际医疗队远赴乌兹别克斯坦,为当地百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开启跨国公益实践。
这次活动,延续了华厦眼科自2014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光明使命,足迹已遍布柬埔寨、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
然而,与“走出去”的顺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厦眼科在国内的商业运营版图依然局促,呈现出“困于福建”的显著特征。尽管公司已在全国19个省开设了超过60家眼科专科医院,但业绩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深度依赖于发源地——厦门眼科中心。
01
发家医院贡献近半利润
华厦眼科的全国化故事,始终绕不开厦门眼科中心这家旗舰医院。
1969年生于福建莆田的苏庆灿,骨子里带着莆商“敢闯敢试”的基因。即便手握厦门大学毕业后的体制内“铁饭碗”,苏庆灿仍在1993年毅然投身商海,出任厦门海沧经贸公司经理,在闽南商脉中积累了早期人脉与资源。
这一选择看似偶然,却为其日后切入医疗赛道铺就了关键路径。
2003年,厦门眼科中心(原国有事业单位)改制的契机出现,苏庆灿通过旗下企业拿下控制权。而他能抓住这一机遇,或许也离不开对厦门本地资源的深度绑定。
2007年厦门市莆田商会成立时,苏庆灿以厦门眼科中心董事长身份当选首任会长,后又连任第二届会长。依托商会平台,苏庆灿串联起多家莆籍会员企业资源,既为厦门眼科中心争取到设备采购优惠、人才推荐等产业支持,又通过“两地经济交流”强化与相关部门的联系。
这种“商会纽带+政商协同”的打法,正是莆田系医疗“扎根本地、借势扩张”的经典路径,也让厦门彻底成为苏庆灿医疗事业的“根据地”。改制后的厦门眼科中心,随之成为华厦眼科日后扩张的“种子医院”。
即便二十余年过去,厦门眼科中心仍是华厦眼科无可替代的业绩核心。
2025年半年报显示,这家发源地医院实现收入4.64亿元,在集团21.39亿元总营收中占比达21.7%。更关键的是盈利贡献——上半年厦门眼科中心净利润达到1.33亿元,而同期集团归母净利润不过2.82亿元,单院净利润占比约为47%,几乎撑起集团盈利的“半壁江山”。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然而,这一成功的商业模式,在进军更广阔的省外市场时却意外失灵,出现了“水土不服”。
02
厦门的成功难以复制
伴随着厦门眼科中心的成功,苏庆灿带领华厦眼科开启了全国扩张之路。
为平衡“稳健扎根”与“快速破圈”,苏庆灿明确了“内生增长+外延并购”这一战略:内生增长聚焦核心城市新建分院,确保管理模式可控;外延并购则瞄准具备区域影响力的成熟机构,快速获取本地资源与患者基础。
2010年成为华厦眼科扩张进程中的分水岭。
在福建省内,依托苏庆灿通过厦门市莆田商会积累的资源与本地化运营经验,华厦眼科率先启动连锁化渗透,先后在福州、泉州等福建经济核心城市开设分院;而在省外,华厦眼科选择以长三角为突破口,于2010年12月通过股权收购控股上海和平眼科医院,成为走出福建、验证跨区域运营能力的首个“试验田”,也为后续全国布局积累了经验。
随着国内鼓励社会办医政策落地,华厦眼科进入扩张提速期。2013年成都华厦、深圳华厦开业,2015年后郑州视光、佛山华厦、西安华厦、重庆华厦等陆续运营。截至2022年10月上市前,华厦眼科已在全国17个省、46个城市开设了57家眼科专科医院。
2022年11月7日上市后,依托IPO募资带来的资本加持,华厦眼科继续推进全国化扩张。2024年,华厦眼科收购了成都爱迪、睢宁复兴、微山医大、恩施慧宜四家眼科医院。而随着天津华厦、深圳南山华厦等多家医院先后投入运营,华厦眼科旗下眼科医院数量达到了62家。
从数据上看,华厦眼科的全国版图确实在持续扩张。但光鲜的数据背后,“量的扩张”与“质的突破”之间的断层日益明显,省外市场的开拓未能复制厦门大本营的成功,甚至陷入“投入高、回报弱、根基浅”的困境。
这种“难言成功”,首先体现在区域营收的严重失衡上。尽管2024年华厦眼科西南地区营收因收购同比增长近60%,但华东地区仍以69%的营收占比牢牢占据绝对核心,且这一比例仅较2023年的74.14%微降5.14%。而其余的华南、华中、西北、华北四大区域,合计营收占比常年徘徊在20%以下,始终未能摆脱“边缘市场”的尴尬,在集团整体营收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
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便是被视为“基本盘”的华东地区,也已被竞争对手追上。2023年爱尔眼科在华东区域收入达到31.14亿元,首次超越华厦眼科的29.75亿元,华厦眼科曾经的“主场优势”正在流失。
针对如何解决依赖总部输血、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等问题,源媒汇日前向华厦眼科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这种“外部地区没起来、核心区域被追上”的局面,凸显出华厦眼科扩张战略的尴尬。
03
扩张反倒成了拖累
华厦眼科的省外扩张虽然推动了全国版图扩张,但由于效果不明显,因此衍生出费用激增、商誉承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外部区域逐渐从战略布局的“增长点”,沦为业绩发展的“拖累项”。
省外扩张的“重投入”,直接转化为费用端的持续高压。2024年,华厦眼科销售费用同比增长9.26%至5.82亿元,管理费用攀升至5.04亿元,两项费用合计占营收比重超27%。
费用增长主要由于全国化扩张战略以及内部管理成本的上升。
例如,公司在2024年收购成都爱迪等多家医院,并推动天津华厦等新院投入运营,这些举措直接推高了运营管理成本。此外,为新开辟的市场进行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尤其是在省外新市场,需要持续性的营销投入以建立知名度。因此,职工薪酬、业务宣传及推广费、折旧与摊销等费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更严峻的是,高额费用未能转化为对等的营收回报。2024年,其他61家眼科医院的平均营收仅为厦门眼科中心的1/17,部分分院甚至出现了营收下滑现象。这种失衡,导致集团整体销售费用率连续三年高于行业龙头爱尔眼科。
此外,叠加人工晶体集采政策的影响,最终导致华厦眼科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跌超三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外延并购作为扩张的核心路径,正让华厦眼科背负上沉重的商誉包袱。截至2024末,公司商誉账面价值达5.4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升至6.89%,较2022年上市时的0.60亿元大幅增长。
因此,省外各院盈利一旦不及预期,商誉减值风险就会从“潜在隐患”转向“现实威胁”,若后续市场环境恶化,巨额商誉可能成为压垮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
似乎正是意识到了费用高企、商誉承压等潜在风险,华厦眼科在进入2025年后,明显放慢了规模化扩张的脚步。
从扩张速度来看,2025年上半年华厦眼科仅净新增2家眼科专科医院,步伐显著放缓。另外,公司同期的销售费用同比转为下降2.00%,管理费用率也同比下降了0.22个百分点。同时,公司将31亿元闲置资金用于低风险理财,而非盲目投入新院建设,通过这种“节流+稳健理财”的组合,缓解现金流压力。
对于华厦眼科来说,唯有让省外布局真正扎稳盈利根基,才能将全国化蓝图转化为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