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姚洋的《钱都砸向硬科技,消费怎么办?》开始说起

 

       这个标题起码从姚洋的《钱都砸向硬科技,消费怎么办?》文章看出姚洋确实指出了一部分问题之所在:就是潜在的和最大的一般消费品群体是占人口90%以上的中低收入群体:其“定理”是——“马云们再有钱也不会在客厅里摆上100台电视”。也就是说,最大的工农业基本消费品的潜在消费群体就是人口中占比最大的中低收入群体。但是自从“摸着石头过河”时期之初,经济学家周其仁先生就提醒我们“预期紊乱”的警示。大约近40年来的历史演化事实充分证明了“预期紊乱”是客观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其根源很简单:1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理论或认识有问题,甚至很荒唐;2、是法治体系很不完善——尤其是“自由裁量权”被无限放大:“双轨制”、“砸三铁”、“抓大放小”、“禁摩限电”、“公摊面积”、“劳务派遣的利益输送和盘剥”、“农民进城和耕地地统筹”以及当下的教育改革等等,无一不在证实“预期紊乱”的客观存在。其实政务腐败和低效的原因也与此有关。3、是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承德党校一位副校长提出的命运体“党有自身利益”的命题以及由此命题引起的

争议。 如果简单直观的的理解周其仁的“预期紊乱”概念其实也不难——对整个未来的判断就是六个个字“看不清,拿不准”。

        头脑发热和脱离实际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后期就已经显现出来了“1070万吨钢”和“赶上英国”的口号可以算是早期的“预期紊乱“到了”大跃进“时期达到顶点(此后一路下滑就是”三年自然灾害“,经济状况一落千丈)。那么当下的“双轨制”、“砸三铁”、“抓大放小”还有”上届放贷,下届还账“的格局是不是也该划到“预期紊乱”的架构里去?,此外还有一方面鼓噪”零关税“,另一方那个面又搞”税收不足收费来补“把戏?人社部门的强制落实”劳务派遣的有偿服务“背后十年收费总额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这2万亿人民币收费过去式完全没有的。此前企业职工退休的手续是系统自动结转,现在非要“劳务派遣”插手办理——背后就是收费几百元手续费(国内大约600——1000不等)。“雁过拔毛”早已是花样繁多的“新常态”。

      科技投入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看准——不能在想“汉芯”造假骗走2亿美元那样。起码“形象工程“的硬科技要慎重。典型的问题之一就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现有几千家企业在搞,研发机构和人员的数量规模也不小,问题是目前大体上还是各自”开灶做饭“单打独斗,优势互补的联合作战的规模不大——基本上人形机器人”千人一面“:基本都处在应用的萌芽期,所以效益都不足挂齿。但是从市场表现来看,也确实存在一些人形机器人的功能契合可能性。但实际上能跨过这道“门槛”的实体并不多:这是当下科技应用层面一个怪圈。

       最后说一下国内房地产业的凋敝原因:一哄而上的“支柱产业”是当下中国的“一大发明”——房地产从一开始的跑马圈地,拆旧建新就当做基础产业来搞,其背后不过就是看重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税收而已。一枕黄粱梦之后房地产一落千丈形成一个巨大的债务坑——住宅不是再生产的工业和农业。但是住房是可以稳定“预期”要素——“居者有其屋”是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最低需求,即基本需求的要素:事实也证明“凡是人的最低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矛盾都是对抗性的”理论是正确的。而住房抢购高潮迅速退去的。2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市场的滞涨和《劳务派遣制度》的重要背景:全国一下子出现几千万人的“临时工”(按照《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劳务派遣人员的劳务合同不能超过6个月,截止到2025年上半年 )。于是对于那些青年就业者如果未婚夫妻来讲即使有钱买房也不可能锁定具体的新房应该在哪里买(这个道理城里人都懂)以及将来在哪了可以稳定的生活——其实这就是所有临时工所处的基本环境条件。如果说相对长期的就业能维持下去,那么尽管目前房价和低收入者收入不匹配,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有可能做到祖孙三代集资购房——这是当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繁衍和时代延续的规律。根本问题出就是“在哪里工作和在哪里购房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也是当下“就业-结婚-成家和生子”不可能逾越基本矛盾。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马斯洛的“基本需求不”能满足的一个外部条件。所以现行的“促销费”政策还是”好看不中用。       

      归根结底,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出在某些“职能部门”忽视钱学森先生在“两弹一星”项目之初一再强调的“系统性问题一定要用系统思想看问题,必须要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的忠告。

      如果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一是社会和经济环境条件下出现或者遇到的问题,都属于钱学森告诉我们的“在一个复杂大系统中不存在单因素问题,系统中的矛盾节点都具有“多因素交叉的相互关联性”特征。二是如果不从矛盾的关键节点开始解决矛盾,那就不可能解决系统的总体问题。“负债消费”行不行,这个道理连市场上买鸡蛋的老奶奶都知道不行。也就是说,对于低收入劳动者而言也很难让他们“失去理性”去消费。

       对于陷于窘境的房地产业而言如果上面提到的“在哪里工作和在哪里购房之间的矛盾”问题,我们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激发起中低收入群体的“祖孙三代”全家老小在现有收入条件下“集资购房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仅仅是从解决“在哪里工作和在哪里购房之间的矛盾”这一个基本需求,那么在不久的将来(3-5年)中国房地产业就可以恢复人气(同时也解决了政府朝思暮想的“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业税收入库的问题)。所以,即使在社会和经济问题中,牛顿力学的”杠杆平衡理论“也是有效的“测算工具”——因为牛顿力学的”杠杆平衡理论,即杠杆两端平衡的“力矩相等”公式原理也可以表征“在哪里工作和在哪里购房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也是当下“就业-结婚-成家和生子”的内在关系。

     

       注:姚洋《钱都砸向硬科技,消费怎么办?》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524841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