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伙辍学卖包子,年入16亿,统治上海人早餐
作者:吴迪
前两年,虎扑上有一个打分贴,主题是给杭州的特色美食打分。
结果出来,西湖醋鱼“不负众望”以3.2的高分落榜,但出人意料的是,江西小炒、衢州菜这些地道的“杭州美食”也未能杀入前三。
最终名列前三的,是麦当劳、巴比馒头和肯德基。
这让很多外地的朋友大惊失色:我原以为江西小炒已经天下无敌了,这巴比馒头又是谁的部将?
此时杭州的朋友跑出来邪魅一笑:这可是杭州特产!来杭州可以不吃西湖醋鱼,但一定得打包一份巴比馒头回去。
但这番言论立刻引发上海网友抗议:这明明是阿拉上海特产!
其实,沪杭网友都是在玩梗,原因是上海和杭州到处都有巴比馒头的门店,数量甚至远超麦当劳,让许多人产生了“本地特产”的错觉。
● 巴比馒头门店数。图片来源:数位观察
那么问题来了,巴比馒头究竟是上海特产还是杭州特产呢?
答案是:安徽特产。
更准确地说,是安庆特产,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出生在安庆怀宁,1998年带着4000元来上海创业。历经二十多年,熬过“九九八十一难”,把小小的包子做成了年营收16亿的大生意。
然而,在全国拥有超5000家门店的他并没有贪图享受,反而拼命冲在业务的第一线,经常天不亮就考察门店,还时常在短视频平台上向网友分享巴比的供应链和门店情况。
他为什么这么拼?或许是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草根创业者有一个更大的梦想:
赚够30亿办个大学。
● 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往往深嵌着家乡的烙印。
1977年,刘会平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这座皖南县城虽不起眼,却暗藏两个“富矿”:
其一,是璀璨的人文星光,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两弹元勋”邓稼先、诗人海子等各界领军人物,都来自这座夹在大别山和长江间的小城。
其二,是浓厚的生活烟火,刘会平所在的江镇,以一种职业出名——面点师。
据统计,江镇总共3.7万的人口,其中有近2万人从事馒头面点行业,有“面点师之乡”的美誉。
刘会平的人生底色,恰是这两座“富矿”的馈赠,前者赋予他“敢为、能为”的精神底气,后者则为他提供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根基。
● 怀宁还是《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
早年间刘会平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母亲希望他能继续读高中,但刘会平不忍看父母起早贪黑为自己的学费奔波,就假装不想读书,主动扛起了现实的重担,跟随一位油漆工师傅远赴山东劳务。
这一年多的学徒生涯,他几乎是硬熬过来的:背井离乡,与十几个工友挤工棚,每天只能吃大白菜就馒头,一个多月才能进一次澡堂,有时大冬天还在室外洗澡。
在刘会平眼中,生活的艰苦算不得什么,真正让他无法忍受的,是当油漆工一眼就能看到头的平庸。
当时恰逢改革开放初期,江镇人开始带着面点手艺在全国开枝散叶,同乡人的致富传奇刺激着这个不甘平凡的农村娃,他总忍不住热血沸腾,一个念头渐渐清晰:
不如回家学做包子,靠自己的手艺闯一条路!
1995年初,刚成年的刘会平鼓足勇气向师傅提出了辞职,回老家学起了做面点。
● 怀宁当地包子铺。图片来源:人民网
了解餐饮行业的朋友明白,早餐生意是最折磨人的,通常十一二点才能睡觉,凌晨两三点又得起床发面、和面,刘会平最开始很不适应,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好好睡一觉。
对于早餐从业者来说,每天下午是宝贵的补觉机会。可刘会平是真正的狠人,他虽主动辍学,却从未放弃学习,一到下午就泡在附近的书店里看书。
● 事实上,安庆地区读书氛围浓重,2025年安庆籍院士候选人数量名列全国各地级市之首,素有“院士之乡”的美誉。
咬着牙,他慢慢适应了高强度的作息,并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喜欢上了面点,学到了不少“硬功夫”。
出师后,刘会平便开始了创业生涯,先在常州租下一处门面的早餐时段,结果撑了不到3个月,第一次创业就以亏本关门告终。不服输的他又辗转至昆明,可几个月下来,依旧没能逃过失败的结局。
直到1996年,19岁的刘会平独自跑到广西南宁,找商铺、办营业执照,重新把包子铺开了起来。而这次,幸运终于垂青了他,一年下来赚了1万元,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
初尝成功滋味的刘会平,眼界也随之打开,心中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要打造“早餐界肯德基”。
为了实现这个野心,他像无数沿江而下的老乡一样,来到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云之地——上海。
很快,现实就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上了一课。
1998年,年轻气盛的刘会平背起行囊,怀揣着借来的几千元钱只身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
刚从火车站出来时,他顿时就懵了:眼前高楼林立,一派繁华,这么国际化的大都市,能容下自己的小包子吗?
答案残酷到了极点:不能。
初来乍到的刘会平骑个破自行车在上海找摊位,好不容易相中一个结果每月租金要6000元,他押上全部身家租下了摊位,结果每天营业额还不到200元,最终只坚持了半个月,就赔光了本,关掉了店铺。
● 刘会平接受央视采访
当天夜里,刘会平独自走上高架桥,看着桥下车来车往,哀叹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巨大,而远处恰巧飘来刘欢的《从头再来》: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
歌声像一根细针,轻轻刺中他强撑了许久的坚强——那是刘会平这么多年第一次哭,一路走来,只有他自己知道受了多少委屈,吃了多少苦。
可日子总得往下过,为了填饱肚子,他开始在上海打短工,帮人卖海鲜、在水产市场杀蛇、去大排档做炒菜师傅……
就这样挣扎了大半年,最后是姐姐专程从江苏赶到上海,从包里取出4000元钱塞给刘会平,鼓励他说:“做生意哪有不尝点苦头的,鼓起勇气,姐永远支持你!”
1999年,刘会平总结了上家门店失败的教训,开始顺应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开了一家生煎店。这家店的生意倒是火了一阵,但随着上海的生煎店越开越多,还是没能逃脱不景气的命运。
但此时的刘会平已经退无可退,只有在绝境之下激发斗志方有一线生机。
他开始在城隍庙尝遍上海特色小吃,反复品尝、琢磨上海人的口味,又观察了很多包子铺的情况,最终领悟了两个道理:
第一,想在上海站稳脚跟,就必须对包子进行本地化改良,口味、卫生都要更符合上海人的要求;第二,想要出彩,还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特色,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跟上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
● 上海城隍庙街景。图片来源:摄图网
今天咱们说中国餐饮出海,要义其实和“安徽人在上海卖包子”相通,既要保留住自己的特色,又要做好本土化改良。
2001年,刘会平选在黄浦区的繁华地段开出了在上海的第三家店,取名“刘师傅大包”。
为了符合上海人口味,他特意托朋友在知名餐厅请来了一位在上海工作多年、熟悉上海人口味的大师傅。
为了避免和周边的包子店竞争,刘会平还“自讨苦吃”,对包子的做法和馅料进行了改良:
不仅皮薄馅大汤浓,还专门从老家乡下买猪并坚持人工剁馅,保证包子的口感,并且一个包子只卖6毛钱。
果然,这样做出来的包子一传十、十传百,迅速树立了好口碑,生意爆火。
由于地段、人工、馅料都用最好的,有人质疑他这样做成本会不会太高了,刘会平则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经改进之后,生意发展的速度很快,不多久便开了几家分店。
每个店高峰的时每五分钟能卖出50只包子,净利润5块钱,一个店一天就可以进账三百多元,一个月就是好几万。一年过去,刘会平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赚了30万元。
更让人敬佩的是,这个26岁的年轻人好不容易赚到30万,却没想着挥霍享受,而是立刻给老家江镇初级中学捐了10万元。
● 图片来源:巴比刘会平
他对校长张贵宏说:“你只要干一件事情,就是把学校的绿化环境给做好。因为环境可以改变人、影响人,整个校园干干净净、整整洁洁,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对于刘会平来说,卖包子、做生意其实都只是手段,他自始至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教育事业。
另一头,“刘师傅大包”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不过在2003年,刘会平突然把店名改成了“巴比馒头”。
● 第一家巴比馒头
原来,一位白领朋友告诉刘会平:
“你家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办公室。同事吃着蛋卷饼干,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来,还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后再回到办公室。”
言下之意,是觉得“刘师傅大包”这个品牌不够时尚。
在今天看来,“刘师傅大包”反倒是个接地气的名字,一听就让人感觉放心,但在20多年前,市场的确更喜欢“洋气”一点的名字。
白领的吐槽,加上刘会平也想把自己的包子店打造成连锁品牌,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去赢得时尚消费者,可由于“刘师傅大包”注册不了商标,他就拍板把店名改成了“巴比馒头”(上海人习惯将包子称为有馅儿的馒头)。
● 小馒头横扫大上海
改名之后,“巴比馒头”的生意果然越来越好,也顺利开启了连锁扩张的道路,时至今日坐拥超5000家的门店,可谓一统北上广深的早餐行业。
但看似顺遂的扩张背后,则是刘会平对品质和口味的严格把守,为此他还付出了切实的代价:
半根手指。
任何零售生意,做大以后比拼的只有两种能力:
供应链能力和管理能力。
巴比馒头能在早餐界独步天下,正是在这两方面有独到之处。
刘会平说:“开连锁,一定要产品标准化生产,你不能是每个店做,他的产品品质会不稳定。”
所以,巴比馒头早早就建立起中央厨房+区域配送体系,凭借面团发酵、馅料锁鲜、蒸制冷却、全自动化的工艺,有效降低了原料成本,同时保证口味、质量和配送效率的一致性。
2009年,巴比首个中央厨房投入运营。截至目前,巴比食品已在上海、东莞、天津、武汉、南京建立五大工厂,其连锁门店布局的核心市场,正式围绕这五大基地来展开。
● 无菌实验室级别的松江巴比馒头中央厨房
而且,刘会平一线出身,做大做强后很多事依旧亲力亲为。
2007年,他与工人一起研发产品,亲自调试设备时,不慎左手拇指被切掉了。
工人捡起他的断指,火速送他去了医院,虽然切掉的手指被接上了,但比正常拇指还是要短上一截。
● 刘会平的左拇指明显短上一截
身先士卒的姿态,自然增强了巴比团队的凝聚力,在公司内部,不少员工不喊他“刘总”,而是更亲切地叫他“平哥”。
在管理上,刘会平最大的特点是:对质量“抠”,对员工“大方”。
刘会平在老家跟师傅学做面点时,有一件事对他影响极大。
每天中午,他特别喜欢去一家叫“傻嫂”的书店读书,老板名叫傻嫂,她在店里开了一个免费阅览室,放着一些自己订的报刊,还提供小凳方便顾客坐着读书看报。
刚开始去的时候刘会平很纳闷:这不是自断财路吗?顾客们看完了书,谁还肯出钱购买呀?
后来混熟了,他就向傻嫂请教,傻嫂笑着说:
“你也与他们一样以为我吃亏,是不是?
不错,有人看了我的书后,便不肯掏钱买了。但大家来阅览室阅览的次数多了,总会碰上自己喜欢的一本,就会从我这里买回去。
这样买书,读者不会感到后悔,自然对我的店产生好感。下次买书,他还会再来。如此,我就拥有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客源。
事实上,我今年的生意比去年好多了,我的‘吃亏’不是有了回报吗?”
这样的经营理念,让刘会平深受震撼,也改变了他对吃亏的看法,他在心里很坚定地告诉自己:等有一天,自己也要开这么一家既赚钱又赚口碑的店。
所以,刘会平十分在乎食品质量和消费者的感受,凡是涉及这两条红线,他眼中绝容不得一点沙子,包子别说隔夜,哪怕是发现有出笼三四个小时的包子还在售卖,他也会为此大动肝火。
● 图片来源:微博@巴比食品官方
可在分钱上,刘会平可一点不含糊。
2017年1月8号,这一天恰好是他40岁生日,当着台下数千名员工的面,他携夫人亲手签下了《个人股权承诺书》,保证其名下所有股份收益,本人及直系亲属、法定继承人不得享有,并承诺将个人名下所有股份收益60%用于奖励公司员工、帮扶基金及其他公益用途。
如今的巴比食品早已是早餐行业的龙头,巅峰时市值突破130亿元。
可让人意外的是,刘会平早就给自己规划好了未来:46岁从企业退居二线,52岁正式退休。
为什么这么早退休?可不是为了享清福,而是要用剩下40%股份收益做一件事——
圆自己的教育梦。
自古以来,徽商就有一个优良传统——贾而好儒。
一方面,是为了多学点知识,以应对商海错综复杂的环境,正确地分析和把握市场形势。
另一方面,古代一直强调“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但对身处皖南山区的徽州人来说,七山一水一分田的恶劣环境让他们无地可种,唯一的出路就是远赴他乡做游商。
靠自己的能力赚到钱后,盼望子弟能够“擢高第,登仕籍”,便毫不吝惜地输金捐银,资助建书院兴私塾办义学,希望能振兴文教。
刘会平所处的江镇虽不属传统意义上的徽州府,但在未实行高标准农田之前,耕地资源异常匮乏,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富裕。
刘会平本人就深受其害,迫于生存压力才放弃读书走上了创业路,但也正是自己淋过雨,才更想着给别人撑把伞。
● 刘会平
2003年,他刚赚到30万,就拿出10万捐给江镇初级中学;
2014年,他注资500万元成立安徽怀宁独秀教育基金会;
2017年,他又承诺将40%股份收益捐赠给国内教育基金;
而他最大的理想,是能赚够30亿办个大学。
这份善意,早已收到了最温暖的回响。曾有受他资助的贫困学生,在感谢信里一笔一画地写到:
“亲爱的刘叔叔,感谢您的资助,我一定会好好读书,不辜负您的期望。当我功成名就时,会像您一样将善良的种子撒向更远的地方。”
● 受资助的贫困学生给刘会平写的感谢信
而巴比食品稳健的业绩,正是他追逐教育理想最坚实的后盾。2024年,经历市场波动后,巴比率先恢复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用实力稳住了“国民早餐”的招牌,
2025年上半年,巴比食品再次交出一份喜人的业绩报告:实现营业收入8.35亿元,同比增长9.3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18.08%。
● 巴比馒头近年年营收和利润
在餐饮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又代表什么呢?
我想,正是消费者对巴比的信任,而这种信任能缔结的根源,源于刘会平对商业、对人生的理想主义与实干担当,他曾说:
“不管是个人做手艺还是企业经营,我都不觉得有啥碰巧的事,靠的始终是两颗心:一颗是良心,用来树立品牌;另一颗是匠心,用来打造品质。”
而超越商业维度,刘会平也为用三十年的坚韧与乐观,向每一位心怀梦想的普通人诠释了:
再不起眼的小生意里也能装下大理想,普通人的故事里,也能藏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他的故事,或许就是对刘欢《从头再来》最好的诠释: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
● 参考资料:
[1] 巴比馒头刘会平视频号
[2] 央视网丨《中国创业者》他乡·故乡
[3] 徽商杂志丨一个包子,一段徽商传奇
[4] 环球人物丨身家4千变40亿!初中辍学卖包子的他,遭遇同行行凶、切掉手指后逆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