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卖资产保利润,创新转型持续推进

500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让主业收入重回增长已经成为复星医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

复星医药在肿瘤、免疫炎症等核心治疗领域统治力似乎有所下降。

8月26日,这家医药行业龙头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复星医药整体营收195.14亿元,同比微降4.63%;归母净利润17.02亿元,同比增长38.96%,但扣非净利润 9.61亿元,同比下降23.39%。

500

报告期内,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制药业务、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医疗健康服务业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压力,政策和地缘政治为主要因素。

受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续标及地方集采影响,制药业务的当期收入为139.01亿元,同比下降5.29%;受北美物流延迟和集采政策冲击的影响,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的当期收入为19.55亿元,同比下降5.51%;受医疗收费调整、新增康复机构前期投入高的影响,医疗健康服务业务当期收入为35.92亿元,同比下降1.83%,且分部利润亏损1.08亿元,业务扩张与盈利平衡难度加大。

虽然三大业务营收集体下降,但复星医药的利润却实现了近40%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反差并非业务毛利率的大幅提升,而是资产变卖与投资收入。

让主业收入重回增长已经成为复星医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

01

营收微降利润高涨,靠变卖资产提振业绩

根据财报数据,今年上半年,公司通过创新药放量、国际化布局及资产优化实现归母净利润高增长,但核心业务营收下滑、扣非利润承压。

制药业务是复星医药最大的收入来源,营收占比高达71.24%。但在报告期内,该部分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5.29%至139.01亿元。

500

仿制药成拖累制药业务的主要因素。

受到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续标以及部分地方集采开展的影响,截至报告期末,复星医药累计42个产品参与前十批全国药品集采及胰岛素专项接续采购,但集采品种需以价换量。

核心产品汉立康(利妥昔单抗)的价格因国家药品的集中带量采购政策降低了30%,炎琥宁注射剂等仿制药的价格更是大降86%。部分药品续标阶段又面临新一轮降价压力,这些直接拉低了复星医药仿制药的收入规模。

复星医药的产品销售情况也不乐观。

500

从细分治疗领域看,心血管系统核心产品收入9.26亿元,同比下降9.75%,主要因肝素系列制剂销售下滑;中枢神经系统核心产品收入4.92亿元,同比下降13.68%,主要受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启程(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销售下降拖累。

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表现同样疲软,上半年收入19.55亿元,同比下降5.51%。

背后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受北美地区物流延迟影响,部分收入确认延后至下半年,导致海外市场销售收入下滑;二是医学诊断业务受集采政策冲击,产品价格与销量平衡难度加大。

竞争力也有待加强,尤其是在高端器械领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虽累计装机超450台,但短期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贡献。

医疗健康服务业务则面临“扩张与盈利”的双重考验。上半年收入35.92亿元,同比下降1.83%,分部利润亏损1.08亿元。

截至报告期末,健嘉医疗运营的16家康复机构中4家处于试运营阶段,另有7家筹建,业务扩张虽为长期布局,但短期内加剧了利润压力。

不过,即便三大核心业务全面受挫,但复星医药还是在报告期内实现了归母净利润增长,且增幅达到了38.96%至17.02亿元。

500

净利润增长主要由非经常性损益、资产整合优化、创新业务协同等多维度因素驱动。

其中,非经常性损益成为复星医药净利润增长的关键推手,合计贡献了7.412亿,这部分收入主要源自非核心资产出售收益,具体包括出售和睦家剩余权益及其他非核心资产。

2025年3月,控股子公司复星实业以1.24亿美元对价,转让所持Unicorn II Holdings Limited(核心资产为“和睦家”医院和诊所)剩余6.6%股权,完成交割后不再持有该公司股权。

此项交易及其他非核心资产处置,直接为公司带来大额投资收益,推动利润总额同比增加40.77%,成为净利润增长的核心来源。

与此同时,复星医药于报告期内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非持续性补助除外)达到4.14亿元,主要为研发补贴、产业扶持资金等;非金融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及处置损益达15.13亿元,进一步增厚非经常性损益,为净利润增长提供额外支撑。

此外,资产结构优化、运营效率提升、费用管控精细化、投资收益增长也为复星医药的业绩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

02

创新“含金量”有限,依赖外部引进输血

财报显示,复星医药的收入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制药业务中的创新药。

今年上半年,创新药实现稳健增长,其收入超43亿元,同比增长14.26%,占制药业务收入的比重提升至31%。主要依赖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抗PD-1单抗)、复迈宁(芦沃美替尼片)等产品贡献。

500

其中,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抗PD-1单抗)持续拓展国内外市场,新增欧盟、英国、印度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一线治疗,海外商业化权益许可(如授予Alvogen Korea韩国独家权益)带来分成收入;

复迈宁(芦沃美替尼片)、复妥宁(枸橼酸伏维西利胶囊)等新获批创新药快速落地,上市一个月内即在上海、北京等省市医院实现处方,贡献增量收入。

这类药品的利润丰厚。包括CAR-T产品奕凯达、生物类似药汉曲优等药品在内的创新药毛利率普遍超75%,远高于仿制药(约50%-60%)。

随着创新药收入占比的提升(2025年上半年占制药业务收入30.9%,同比提升约5个百分点),制药板块受到仿制药降价的影响减小,整体毛利率维持了54.90%,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保障了核心业务的利润贡献能力。

不过,复星医药的创新“含金量”不高。

在创新药层面,复星医药并不局限于自主研发,而是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基金孵化+产业投资”多元化模式布局。”

从上半年的研发成果看,复星医药虽有4个创新药5项适应症获批,但自主研发FIC/BIC产品稀缺,许可引进产品占比仍较高。

包括万缇乐®(盐酸替那帕诺片)、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等药品在内均为外部引进,自主研发的FIC(同类首创)产品管线尚未形成规模。

这与复星医药的研发转化效率较低以及投入情况有关。

作为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复星医药上半年的研发费用17.17亿元,同比下降7.79%,研发投入力度减弱。

500

研发管线推进与转化效率也需要改善。

截至报告期末,主要在研创新药品项目超70项,但进入III期临床及上市申请阶段的项目较少,HLX22(抗HER2单抗)、HLX43(PD-L1 ADC)等核心项目仍处于国际多中心II期或III期临床,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短期难以实现商业化落地。

整体来看,复星医药的研发体系协同性有待加强。

其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基金孵化等多元化模式布局管线,但外部合作项目整合难度较大,内部研发团队与外部合作方的协同效率不高,部分项目因技术壁垒、临床数据等问题推进缓慢,研发资源的集中性与聚焦度需进一步提升。

03

掘金海外市场,合规、供应链成难题

在全球化浪潮与医药行业创新转型的双重驱动下,复星医药开始将海外业务视为战略核心板块。

这家医药行业龙头试图通过“全球资源整合者与本土化参与者”的定位,以及“双向许可+本地化生产+区域深耕”的模式,构建出覆盖成熟法规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全球化布局。

目前,复星医药已在海外市场形成多维度突破。

在成熟法规市场,美国作为核心突破口,仿制药商业化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25年6月,复星医药的自营团队已推动34款仿制药上市,与主流分销商及集团采购组织(GPO)建立稳定合作。

在创新药领域,其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汉斯状)在欧盟获批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一线治疗,成为首个欧盟批准该适应症的抗PD-1单抗。

如今,美国桥接试验已开设超100个试验中心之际,日本桥接试验同步启动,全球化商业化进程加速。

500

欧洲市场则依托控股子公司Gland Pharma通过收购法国Cenexi构建本土化制造能力,强化注射剂产品的区域供应优势。

不过,复星医药海外业务在快速扩张中也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是市场竞争加剧,成熟市场仿制药价格压力持续,美国市场仿制药企业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导致利润空间压缩;新兴市场如非洲,本土药企与其他国际仿制药企业加速涌入,政府招标价格管控趋严,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

政策与合规风险也是一大难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药品监管标准差异显著,如美国FDA、欧洲EMA对生产质量的要求日趋严格,2025年3月《中国药典》新版实施后,海外产线需同步满足国内外双重标准,合规成本上升。

与此同时,医疗健康产业反腐在全球范围内推进,2025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对海外营销合规提出更高要求,增加了市场拓展难度。

另外,地缘政治以及供应链的波动,都将对复星医药的海外业务造成影响。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原料药、关键辅料依赖进口的问题凸显,如印度Gland Pharma的注射剂生产需依赖欧美供应链,一旦出现断供风险,将直接影响全球供应稳定性。

整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复星医药在行业转型期面临多重挑战,核心业务承压、盈利质量待提升、国际化存阻、研发转化不足等问题凸显,但创新药增长、资产优化、国际化突破等积极因素亦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下半年,公司若能聚焦核心赛道,强化创新研发与商业化落地,优化资产结构与运营效率,有望逐步缓解短期压力,实现长期稳健增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