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家电为何越走越慢?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493亿元营收,只涨1.44%,海信家电走的越来越慢。
海信家电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的同时,恰逢国家《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落地两月,3000亿国补红利正逐步渗透家电市场,试图对冲房地产下行引发的需求疲软。
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电营收规模达493.4亿元,同比仅增长1.44%;归母净利润20.77亿元,同比增幅3.01%,两项核心指标较2024年同期13.27%的营收增速、34.61%的净利润增速大幅回落。
财务结构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53.22亿元,同比暴增153.43%,总资产同步扩张至748.13亿元,同比增长7.33%。但资本负债率攀升至73.91%。上年末为72.20%,总负债突破552.98亿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1.45个百分点至12.55%。
大环境下行业增速起伏不定,海信家电营收增幅放缓,盈利能力或陷入瓶颈期。在家电行业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传统业务守成与创新领域开拓的竞赛里,美的、海尔、格力“三巨头”优势持续巩固,海信家电的行业坐标愈发凸显其处境的微妙。
01
营收净利双降速,冰洗高端化突围
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的低增速,凸显企业盈利能力承压。尽管493.4亿元的营收规模保持稳定,但1.44%的同比增幅远低于行业内借国补实现双位数增长的企业。海信家电20.77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虽实现3.01%正增长,但增幅较上年同期大幅收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的6.72%增幅,仍未能带动整体盈利水平回升,反映出海信家电在政策红利承接、市场需求捕捉上存在短板。
海信家电三大主营业务表现分化,仅冰洗业务、海外市场实现有效增长,而空调业务的盈利短板、境内市场的需求低迷,成为制约整体业绩的核心因素,尤其在国补推动“家电换代”的趋势下,部分业务未能精准契合市场需求。
冰洗业务成为海信家电的唯一增长亮点。
2025上半年营收153.9亿元,同比增长4.76%,与当前家电换代聚焦“大容积、智能化、场景化”的需求高度匹配。零售额同比增长9.7%,市场占有率提升1.3个百分点,尤其高端平嵌产品表现突出,这类产品主打大容积设计,能适配现代家装风格,直接拉动板块毛利率提升2.12个百分点至18.74%。
在冰洗厨电高端细分赛道,海信凭借容声的差异化特点开辟空间,例如精准控温技术、嵌入式外观整合等,不过对比海尔卡萨帝30%以上的毛利率,海信仍缺乏“套系化场景服务”能,卡萨帝通过打造生态实现高毛利,比如将冰箱与嵌入式厨电、智慧互联功能结合,而海信仍停留在“单品功能升级”阶段,在高端市场溢价能力仍有差距,且一级能效产品覆盖不足,未能充分享受国补对一级能效家电20%的补贴倾斜。
作为营收占比近五成的暖通空调业务,却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上半年该业务营收236.9亿元,同比增长4.07%,但毛利率同比下滑1.56个百分点至27.12%。
在空调市场,美的、格力凭借品牌沉淀与全渠道布局占据超六成份额,海信虽在新风赛道有技术优势,根据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海信新风空调的销额占有率达到43.9%,较上年同期提升12.3个百分点,但“星海大模型”智能功能仅覆盖高端机型,中低端产品升级缓慢,难以突破头部企业壁垒,市场占有率长期低位徘徊。
其他围绕家电产业链延伸的业务,虽以8.89%的同比增速实现66.1亿元营收,但15.80%的毛利率显著偏低,且未覆盖扫地机器人、烘干机等热门小家电品类,难以成为集团营收增长的有效支撑。
02
转化效率不足陷“成本陷阱”
海外业务亮眼却难掩全球化滞后。上半年境内营收253亿元,同比微跌0.31%,主要受国内中央空调市场下滑拖累,据第三方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中央空调市场容量同比下滑15.9%,再叠加房地产行业疲软导致的家装需求收缩,境内业务增长乏力。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境外收入达204.5亿元,同比增长12.34%,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41.45%,分区域看,欧洲区收入同比增长22.7%,其中空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4.5%、洗衣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8.9%,美洲区收入同比增长26.2%,中东非区收入同比增长22.8%,呈现区域多点增长态势。
对比头部企业,海尔智家2024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已经超过50%,而海信海外业务仍依赖“产品出口和品牌曝光”模式,缺乏全球化生产基地与供应链协同能力,导致资金使用效率、周转速度等关键指标落后于头部企业。
更值得警惕的是,海信家电资本负债率已升至73.91%,较上年有所上升,债务负担加重可能削弱资金灵活性,若不能针对性优化负债结构、提升应收账款周转效率,未来在研发投入、市场拓展上的资金支撑能力将受到限制。
除此之外,海信家电技术转化端“高投入低普惠”问题突出。上半年研发投入16.7亿元,同比增长1.88%,资源集中投向高端领域,虽孵化出璀璨C3Pro系列AI空气管家等成果,该功能能实现一台设备具备六种家电的全能使用体验,但技术普惠性严重不足。“星海大模型”仅覆盖高端机型,中低端产品在智能化升级、能效优化上进展缓慢,再加上市场对新技术的认知度滞后,导致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产品定价权。
反观美的,AI技术覆盖范围更广,已经覆盖洗碗机、智能热水器、可自动调节风力强度的油烟机等多个产品线。海尔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更已进入百万家庭,在技术落地的广度与速度上,海信明显落后于这两家头部企业。
海信家电渠道端则呈现“规模扩张与效率背离”的困境。上半年销售费用达48.69亿元,同比增加3.17%,费用增长与海内外市场营销规模扩张直接相关。
塑造影响力方面,海信主要依赖连续赞助五届顶级足球赛事提升品牌知名度,但目前仍处于认知积累阶段。
为响应国内的“以旧换新”政策,海信一方面加大终端促销力度,通过补贴让利、成套购置优惠等方式拉动消费。
另一方面加速线下专卖店扩张,上半年自有渠道新开专卖店1821家,专卖店收入同比增长18%,新兴渠道中抖音渠道收入同比增长51%,但终端促销补贴与场景化服务投入推高了渠道运营成本,最终导致销售费用增速高于营收增速,渠道单效偏低。
对比之下,美的通过B端全球化布局,产品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再借助全球20余个生产基地的协同,实现供应链成本最优化。海尔依托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幅提升全球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海信在渠道效率与供应链协同上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降本增效的压力。
03
新业务乏力,第二曲线待激活
在白电主业增长承压的背景下,海信家电试图通过拓展新业务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但从2025年上半年表现来看,新业务不仅未形成有效支撑,反而暴露了布局单一、推进缓慢的短板。
2021年海信斥资13亿元收购日本三电公司,正式切入汽车热管理赛道,彼时正值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期,热管理作为核心部件市场需求快速增长,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同比增长22%,远超家电行业增速。
但经过四年布局,该业务仍未突破“低增长”瓶颈,上半年三电公司汽车热管理收入仅同比增长3%,远低于全球新能源汽车33.89%的产量增幅,更落后于行业内头部企业表现。
相比之下,美的旗下威灵汽车部件凭借与比亚迪、特斯拉的深度合作,增加上半年汽车热管理收入。海尔卡奥斯为大众、宝马提供集成化热管理解决方案。
对比之下,三电公司的增长乏力,其核心技术仍依赖传统CO₂冷媒系统,在宁德时代、华为等跨界玩家纷纷入局的背景下,正逐渐面临压力。另外,客户仍以传统燃油车企为主,业务增长与行业红利脱节。
海信家电过度聚焦汽车热管理单一赛道,未形成“多点尝试”的缓冲格局。反观美的,除汽车部件外,还在工业机器人(库卡)、智能家居生态美、光伏空调等领域多点发力。
海尔则通过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物医疗等业务拓展边界。而海信除汽车热管理外,在其他新领域几乎无实质性突破,智能家居仍停留在“单品互联”阶段,未形成类似海尔“全屋智能”的解决方案,工业科技、医疗健康等热门赛道布局有限,导致新业务对集团的营收贡献较少,远低于美的、海尔的水平。
对海信家电而言,2025年下半年既是“冲刺全年目标”的关键期,更是“重构增长逻辑”的窗口期。
海信家电需要加大空调、冰洗领域一级能效产品研发与推广,优化产品结构以修复空调毛利率,同时深化与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提升境内市场补贴承接能力。另一方面需严控负债规模,通过精细化管理改善财务结构,缓解资金端压力,为业务投入提供支撑。
未来,海信家电若想缩小与“白电三巨头”的差距,需攻克三大核心难关,首先是推动AI技术向中低端产品线渗透,打破高端技术孤岛的现状。其次,优化当前73.91%的资本负债率,通过提升应收账款周转效率、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释放研发投入与全球化布局的资金空间。最后,加速海外本地化生产与供应链整合,减少对“产品出口”的依赖,追赶海尔、美的的全球化运营水平。
在第二业务上,海信需要激活汽车热管理业务潜力,通过绑定新能源汽车头部客户、迭代核心技术,让新兴业务真正成为增长补充。
唯有实现从规模红利到效率红利的深层转型,海信才能在行业周期波动中穿越周期,真正跻身白电头部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