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证券如何靠“在地性”赚走10亿?

500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在202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回暖与政策红利释放的双重浪潮中,证券行业整体业绩迎来修复性增长。而作为安徽省属上市券商的代表,华安证券以一份超预期的中期答卷引发市场关注——营业收入28.08亿元、归母净利润10.35亿元,两项核心指标不仅同比增幅均超40%,更创下上市以来同期最高纪录。在券商行业“马太效应”愈演愈烈的当下,这家区域券商的爆发式增长,究竟是短期政策红利的偶然,还是长期竞争力构筑的必然?

效率与质量的双重进阶

华安证券的业绩增长,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盈利效率与经营质量的同步提升。从核心财务指标来看,公司上半年加权ROE达到4.52%,较上年同期提升1.19个百分点,显著高于3.74%的中型券商平均水平,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其资本利用效率的优化。与此同时,36.87%的销售净利率较上年增加近1个百分点,意味着公司每单位营收创造的净利润能力持续增强。

在财务结构上,华安证券也展现出较强的稳健性。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9.75%,较年初下降1.83个百分点,结合184.69亿元的母公司净资本规模,不仅满足监管要求,更为后续业务扩张预留了充足空间。这种“盈利提升+结构优化”的组合,打破了部分市场对区域券商“规模依赖”的刻板印象。

拆解业绩增长的动力源,三大业务板块的突破性表现构成了“三驾马车”格局。其中,自营业务成为最强增长极,上半年实现投资净收益11.58亿元,同比激增133.67%。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公司“权益+固收”双轮策略的精准落地:权益端紧跟A股结构性行情,动态调整股票配置比例;固收端则通过多策略灵活调整久期与仓位,成功捕捉利率波动中的超额收益,最终推动证券自营收入同比增长77.02%,占营收比重升至27.25%,跃升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投行业务的突破同样亮眼。上半年,华安证券实现投行业务收入1.1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29.70%,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从0到1”的股权融资突破——半年内拿下1单创业板IPO、1单深交所上市公司重大资产出售项目,还推动安孚科技并购重组过会、麦捷科技并购重组注册生效。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公司投行股权业务的短板,更使其得以深度承接安徽省“上市公司倍增计划”的政策红利。2025年上半年,安徽新增5家境内上市公司、2家IPO申报企业且均为科技型企业,本地优质项目储备为投行后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经纪业务则在财富管理转型中稳步前行。上半年代理买卖证券净收入6.64亿元,同比增长66.4%,但增长逻辑已从传统的“佣金依赖”转向“客户规模+服务附加值”双驱动。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新开有效户3.06万户,APP月活用户达60.37万,客户基础持续扩容;同时,代销金融产品收入同比增长52.65%,证券投顾签约资产达134.8亿元,财富管理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业务结构“去通道化”趋势愈发清晰。

差异化壁垒

在头部券商凭借资本、科技、人才优势挤压中小券商生存空间的背景下,华安证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深度绑定安徽区域经济的“在地性”优势,以及由此衍生的业务协同效应。

从网点布局来看,华安证券80%的分支机构集中在长三角及沿海经济活跃地区,其中在安徽省内的网点覆盖率超过70%,形成了“地级市全覆盖、县域高渗透”的网络格局。这种密集的区域布局,不仅让公司能够更快速地响应本地客户需求,更使其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占据天然优势。作为安徽省属国企,华安证券深度参与“上市公司倍增计划”“长三角一体化”等地方战略,从科创企业培育到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对接,这种“政策+资源”的双重加持,是全国性券商难以复制的。

股权结构与治理机制则为区域优势的落地提供了保障。华安证券实际控制人为安徽省国资委,前十大股东均为国有法人,其中安徽国控集团持股24.34%,安徽省能源集团、安徽交控资本等省属国企亦在股东名单之列。“纯国资”背景不仅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资本支持,更在资源整合上具备独特优势——例如与省属企业合作开展产业投资、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投融资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区域市场地位。

业务协同则让区域优势实现了“1+1>2”的效果。目前,华安证券已形成“零售+产业+机构”三大业务集群的联动格局:零售业务依托线下网点与线上APP,为省内居民提供个性化财富管理服务;产业业务聚焦安徽科创企业,提供“IPO辅导+私募股权投资+风险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机构业务则通过研究服务、主经纪商业务,对接省内银行、基金等机构的投融资需求。这种“围绕区域客户需求构建业务闭环”的模式,既提升了客户粘性,又降低了跨业务协同成本,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壁垒。

不过,华安证券也面临着区域券商普遍存在的“规模短板”。以同区域的国元证券为例,尽管华安证券资管业务表现突出,但在自营收入、总市值、净资本等关键规模指标上仍存在差距,且低于450亿元的行业中型券商均值。这一差距也折射出区域券商在资本补充、全国性项目获取能力上的不足,“如何突破区域边界”成为其后续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课题。

稳健突围

对券商而言,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进攻”与“防守”的平衡能力。华安证券在2025年上半年的表现中,既展现出较强的业务扩张能力,也暴露出部分风险隐患。

在风险管控的“亮点”方面,华安证券的资本充足性表现优异。184.69亿元的净资本规模,为业务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安全垫”,而风险覆盖率、流动性覆盖率等监管指标均显著高于监管要求,抗市场波动能力较强。这意味着公司在追求业绩增长的同时,没有忽视风险底线,为长期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隐患”同样不容忽视。2025年9月,华安证券成都东大路营业部因员工违规推介虚假金融产品,被监管部门出具警示函。这一事件暴露了公司在分支机构员工行为管控上的漏洞——对区域券商而言,品牌信任度是长期积累的核心资产,若后续类似合规问题反复出现,不仅可能面临监管处罚,更会损害在区域内建立的良好口碑,影响业务拓展。

从行业趋势来看,2025年证券行业“强者恒强”的格局仍将延续,头部券商的竞争优势会进一步凸显。对华安证券而言,盲目追求“全牌照、全国化”的头部路径并不现实,聚焦“区域精品券商”定位,将区域资源禀赋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或许是更优选择。例如,进一步深化与地方政府、省属国企的合作,在科创企业服务、地方产业基金运作等领域形成“独家优势”;同时加大金融科技投入,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实现“区域深耕+科技赋能”的双重驱动。

总体来看,华安证券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印证了省属券商在区域经济红利下的增长潜力,其“区域深耕+业务协同”的战略也为行业内其他区域券商提供了参考。但同时,合规风险与规模差距也提醒着公司,在追求增长的过程中,需更加注重风险管控的精细化与业务扩张的有序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