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凭什么让投资者自发建群抢理财?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在低利率与流量红利消退的双重挑战下,民营银行赛道正经历深刻变革。作为行业标杆的微众银行,并未陷入“失流即失势”的困境,反而凭借“活期+Plus”系列理财产品的创新实践,开辟出一条以产品力驱动增长的新路径,为数字财富管理行业注入全新活力。
当多数银行仍在传统理财模式中寻求突破时,微众银行跳出“拼收益、拼渠道”的同质化竞争,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重构产品逻辑。“活期+Plus”并非简单的理财集合,而是一套兼顾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的解决方案。持有7天即可实时赎回的设计,打破了“高收益必锁定期”的行业惯性,完美适配投资者对资金灵活性的需求;单只产品500万、多只产品累计额度的设定,既满足普通用户的理财需求,也为高净值人群提供了便捷的资产配置选择。
在资产安全层面,微众银行的选择同样凸显专业考量。“活期+Plus”底层资产聚焦银行存款、国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低风险领域,风险等级多为R2级,即便在债市短期波动的情况下,持有一周后仍能实现收益归正。这种“稳健打底”的策略,在市场信心不足的当下,为投资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而在收益表现上,该系列产品更是交出了亮眼答卷——诚享19号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达6.27%,部分产品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一度突破18%,与普通货币基金不足1.8%的收益率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低利率时代下的“收益标杆”。
更值得关注的是,微众银行通过“邀请制”与用户互动的创新,构建起独特的理财生态。不同于传统银行“广撒网”的营销模式,“邀请制”既保证了产品运营的可控性,也赋予了用户专属感与稀缺感,进而催生了投资者自发组建的“额度提醒互助群”。群内,用户分享抢购技巧、优化支付方式,甚至赋予产品“理财铁饭碗”的爱称,这种“饭圈化”的用户粘性,并非刻意营销的结果,而是产品价值与用户需求深度契合的自然产物。当银行理财从“被动推销”转向“主动吸引”,微众银行已然完成了从“流量获取”到“用户沉淀”的关键跨越。
产品创新的背后,是微众银行在财富管理体系上的深层变革。为摆脱传统“卖方销售”的弊端,微众银行组建百余人理财师团队,并打破“业绩与营收挂钩”的行业惯例,让理财师能够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提供服务,这一举措标志着其正式向“买方投顾”模式转型。在产品管理上,“货仓、货架、收银台”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从产品引入、上架到销售的全流程优化,既保证了产品筛选的专业性,也提升了用户购买的便捷性。这种“前端产品吸客、后端服务留客”的闭环,正是微众银行在财富管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从业绩表现来看,产品创新的成效已逐步显现。2025年第一季度,微众银行营业收入达29.71亿元,同比增长10.0%;归母净利润10.83亿元,同比增长13.8%,在行业息差收窄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稳健增长的答卷。尤为关键的是,其非息收入同比大增62.0%,占营收比重提升至22.0%,手续费净收入更是实现6倍增长,这意味着微众银行正成功摆脱对传统息差收入的依赖,构建起更多元、更抗风险的收入结构。
当然,微众银行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业务结构单一、客户群体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仍需正视,但从“活期+Plus”的实践来看,其已展现出强大的自我革新能力。在腾讯减持、流量庇护消失的背景下,微众银行没有被动等待,而是通过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将“去腾讯化”的挑战转化为自主增长的机遇,这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动能,更为整个民营银行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样本。
未来的银行财富管理市场,竞争的核心将不再是单一的收益率比拼,而是风险控制、服务体验与资产配置能力的综合较量。微众银行以“活期+Plus”为起点,通过产品创新激活用户需求,用服务升级沉淀用户信任,已然走在了行业变革的前列。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与投顾能力的持续提升,微众银行有望在财富管理领域开辟更大空间,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也为数字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