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众智,共谋新篇——前海智库院长对话论坛在深举行

500

云外秋声,湾区潮涌,五载风华,前海筑梦。2025年9月27日,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在成立五周年之际,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前沿——深圳前海自贸区,举办“前海智库院长对话论坛”,汇聚国内外顶尖智库专家,围绕智库如何回应时代命题,如何建设、运营、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题展开深度对话。通过高质量思想交锋与经验分享,推动智库运营管理的理念更新与能力重塑,助力构建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的新型智库。这不仅是对研究院成立五周年成果的一次致敬,更是对智库未来发展的一次集体探索——共话智库使命,共谋发展新篇。

500

论坛现场(图源:主办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尽管中国智库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较之一些发达国家仍处于“初创”阶段。他认为,一个国家智库的成功取决于三大因素:是否符合本国文明与传统、是否能直面国家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否能应对时代变化带来的挑战。“与西方不同,当代中国智库还承担着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责任。”郑永年指出,当前中国大学的主要功能侧重于“知识传授”而非“知识创造”,因此,更能与时俱进、更贴近实践的智库,更有条件承担起构建基于中国经验之上的原创性知识体系的重任。

对于当前智库面临着来自人工智能(AI)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境况,郑永年表示,AI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被取代”的风险,AI在效率上已超越大部分人;二是“被殖民”的风险,当前AI大模型的“喂料”大多来自西方,这可能导致非西方国家丧失信息主权与思想主权,陷入被“思想殖民”;三是“深度伪造”,AI正在动摇人类文明建立在经验事实之上的根基。对此他提出,中国智库必须加快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生产更多“中国喂料”以影响AI发展;同时,研究人员应与AI进行劳动分工,坚信“眼见为实”的原则,多做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田野调查,发现真问题,确保AI维持其工具属性,置于人类可控的范围之中。

500

郑永年致开幕辞(图源:主办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党委书记、协理副校长李学金代表大学致辞。他首先对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成立五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高度肯定了研究院在过去五年中,作为校地深度合作的重要成果,已成长为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国家级战略力量,是深圳乃至全国智库建设的一面旗帜。

“智库是链接大学、政府、社会与产业的重要桥梁媒介,也是大学践行知行合一,影响社会、服务国家的战略载体。”李学金表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始终将研究院视为宝贵资产和金字招牌,未来将继续全力支持研究院探索运营模式创新,走上一条“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他指出,在郑永年院长的卓越领导下,研究院正为“如何建设一所拥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世界级领先智库”这一时代课题,努力探索可借鉴的“深圳模式”。他期盼本次论坛能够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凝聚更多共识,携手推动我国智库事业迈上新台阶。

500

李学金致辞(图源:主办方)

论坛首个议题为“智库如何基于实践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弥合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鸿沟,特别是在AI时代,如何找准自身定位”,由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院长包宏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以“探求学与用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为题作分享,他认为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应从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和实践的眼光四个维度进行思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黄卫挺基于经济工作的思考指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本质是“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知识生产过程,并强调应发挥好“标识性概念”的引领作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院长(主席人选)何新红认为,为响应时代需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积极拥抱新技术、直面现实的真问题、推进学科“大协同”。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以“从澳门学的倡议到智库的建设”为题,分享了澳门的独特经验,他指出澳门学的构建有效解决了身份认同、社会治理与价值凝聚等现实问题。浙江(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贡森强调,“智库研究更需要提高学术素养”,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通过对实践进行抽象化思维,看到问题的本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提出,智库的核心能力在于做好学术信息与实践信息的“翻译”工作,而智库人才必须具备判断、学习、专业和团队协作这四项关键能力。

500

议题一合照(图源:主办方)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左右滑动查看嘉宾发言照片(图源:主办方)

第二个议题为“如何实现智库人才队伍的科学评价与流动、探索中国特色国情下的‘旋转门’机制”,由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副院长袁冉东主持。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以“东升西降”的时代趋势为切入点,并指出美国智库正面临政治极化、麦卡锡主义等严峻挑战,这为中国智库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使命。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伟荣分享了央企智库的实践经验,他表示应通过“科学评价与生态协同”双轮驱动,构建包含能力、知识、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智库人才胜任力模型,并基于南方电网能源院人才队伍的建设实践,提出以创新团队PI(首席研究员)制度等方式促进内部协同与人才流动。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石油作协常务副主席、中国石油企业文化专家组成员罗良才对如何建设“四个三”高能级科研团队支撑智库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即通过三个层次的人才队伍、三大平台支撑、三类核心成果、三项核心举措,来系统化地建设高能级科研团队。快手科技副总裁、快手研究院院长蔡雄山通过企业视角,阐述了互联网企业智库的价值,他指出企业智库身处实践一线,机制灵活,能够对行业前沿问题做出快速回应,并在“走出去”“请进来”的过程中推动了国际交融发展,在民间外交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最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互联网和新经济专委会副主任谷雨结合自身在体制内、企业和社会组织三类智库间的工作经历,分享了他对“变与不变”的心得,他表示,尽管岗位职责在不断变化,但智库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格局始终不变。

500

议题二合照(图源:主办方)

500

500

500

500

500

左右滑动查看嘉宾发言照片(图源:主办方)

论坛第三个议题聚焦“智库如何开展高效科学的有组织科研、建立贴合实践需要‘治理机制’”这一主题,由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副院长黄平主持。中国移动研究院(中移智库)党委委员、副院长魏晨光分享了央企智库的经验,她指出“有组织”是央企智库的天然基因,并通过设立智库管理运营中心作为中枢,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统筹跨学科、跨专业课题,助力国家与行业高质量发展。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李刚指出,有组织科研是提升智库效能的关键,需三大支柱支撑——资源保障、合理团队结构及协同机制。同时,当前中国智库需通过体系化建设避免“有库无智”或“有智无库”,从而实现“智库一体”的价值发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主任胡薇从评价视角指出,智库评价与智库建设是“一体两面”,旨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同时,应加强组织稳定性与制度建设,推动实体化转型,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并培育更多的领军人物以实现智库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文锋分享了高校智库的实践经验,他认为高校智库不仅要服务决策,更要“反哺学科建设”,他特别指出学校的四大转向:推动理工科优势向政策转化、强化成果落地应用、建立智库专项职称评审制度、拓展多元投入机制,并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实现从“技术优势”到“政策影响力”的跨越。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郭海则坦言,将偏向个体化的社科学者融入有组织科研存在挑战,他认为精准定位、稳定团队及多元转化机制是智库有组织科研的关键,需通过制度保障与平台支持,助力研究者平衡学术与政策研究的“时间争夺”问题。

500

议题三合照(图源:主办方)

500

500

500

500

500

左右滑动查看嘉宾发言照片(图源:主办方)

论坛最后一个议题围绕“智库如何实现‘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实施品牌运营管理、社会舆论引导与二轨民间外交?”展开,由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超主持。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分享了他创办官方智库和社会智库两类智库的独特经验,他表示“自我造血”能力对于一个民办智库而言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并指出,民办智库的创始人必须兼具学术领军者、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三种角色,在“轻资产”运营模式下,培养接班人对智库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汤志伟介绍了其“9+1”的硬科技研究与科技智库相结合的模式,他借鉴兰德公司等国际经验,提出智库要走向市场化,必须将研究成果“产品化”,并利用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工具,打造自我造血的核心竞争力。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水志伟则指出,智库不仅仅是“Think Tank”,更是“Think & Do Tank”,即“智行合一”,不仅要研究政策,更要深度参与政策的倡导与落地,并通过打造指数类公共产品、扮演政府与商界间的沟通桥梁等方式,实现其社会价值与品牌影响力。新加坡-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协会会长、福州大学未来膜技术学院执行院长、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蓝伟光以新加坡“新生水”(NEWater)的成功为例,他指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离不开“战略牵引、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协同机制,智库在其中应扮演好整合产业与科技专家的关键角色。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秘书长李明波分享了其作为民间智库实现决策咨询“完美闭环”的探索,他强调智库的核心能力在于扮演好链接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内地与港澳的桥梁角色,并通过扎实的调研与实践,形成能够直达决策层并推动政策出台的研究成果。

500

议题四合照(图源:主办方)

500

500

500

500

500

左右滑动查看嘉宾发言照片(图源:主办方)

论坛在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中落下帷幕。与会嘉宾的真知灼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智库在变局中的责任与担当。当前世界格局仍在深刻演变,不确定性成为常态。越是如此,越需要智库发挥“知”与“行”的桥梁作用。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将继续以研究为路径,以问题为导向,以国家与人民为根本,保持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全球伙伴携手,共同探索前沿议题,为中国与世界贡献建设性方案。在未来的征程中,推动中国与世界在理解中合作,在对话中共赢。五周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下一个五年,前海潮涌更阔,思想之光更亮!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微信订阅号“大湾区评论”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内容,侵权必究。公众号授权事宜请直接于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权事宜请联系IIA-paper@cuhk.edu.cn。

GBA Review 新传媒

通讯 | 冯箫凝 杨芸淞 

周宇笛 詹蕴第 王希圣 

排版 | 许梓烽 

审核 | 主办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