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以色列,欧盟只差关键一票

500

△9月19日在加沙边境以色列一侧拍摄的以军部队。

9月中东的震荡,始于以军对多哈和加沙城的军事行动,但后果令以色列始料未及。

“这已经够了。”9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对媒体说,“我不会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

特朗普此刻的严厉表态,或是易变的。而欧洲,这个曾对以色列背负着厚重历史责任的大陆,正发生着难以逆转的变化。

对以色列来说,这恐怕是难以承受的。

最大贸易伙伴的怒潮

在欧以关系中,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

欧盟是以色列最大的贸易伙伴,以色列从欧盟的进口额占其进口总额的34%。2000年生效的《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规范了欧盟与以色列之间的政治和贸易关系,为以色列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包括部分产品免税或优惠进入欧盟市场。

然而,随着以色列军事行动持续扩张、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局势急剧恶化,欧盟对以色列的批评日益增多。9月21日至22日,英国、葡萄牙、法国、摩纳哥、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至此,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已有16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

目前的国际政治态势凸显了三个重要变化:一是巴勒斯坦的国际地位得到加强,以色列陷入日益孤立的境地;二是美欧在巴以冲突问题上渐行渐远,美国逐渐失去对欧盟的主导地位;三是欧盟整体上开始向巴勒斯坦倾斜。

500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时,众多联合国会员国代表起身离席,退场抗议。

随着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不断恶化,《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等欧以双边关系核心内容被重新拿上桌面。

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欧盟内部出现了短暂的团结,一致谴责哈马斯并支持以色列。但此后以色列在加沙肆意实施暴力、袭击巴勒斯坦平民、决定放弃停火并暂停救援物资进入加沙,欧盟内部开始发生变化,一些成员国批评以色列的报复行动违反国际法,并在欧盟层面推动审查与以色列的联系国协议。

随着近期加沙局势升级,欧盟和一些成员国领导人对以色列的立场更趋强硬。今年5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在欧盟外长会议上发表讲话称,加沙局势是灾难性的,欧盟将重新审查与以色列的联系国协议。更多此前犹豫不决的欧盟成员国开始改变立场,最终有17国外长支持欧盟的上述决定。一些成员国如西班牙和比利时更是率先采取了单边制裁措施。

9月以来,欧盟加快了寻求共同应对方案的步伐。9月11日,欧洲议会通过决议,呼吁欧盟成员国考虑承认巴勒斯坦国,以实现“两国方案”。9月17日,欧委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的制裁措施,涉及对以色列部分商品征收关税、制裁极端分子和暂停对以色列的双边支持等。虽然上述措施能否获得多数票尚难有定论,但欧盟内部对以施压的共识已明显呈不断强化之势。

欧盟内部的三大阵营

很少有议题像巴以冲突这样,将欧盟分裂得如此严重。

一直以来,受历史传统、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地缘政治利益以及领导人与以色列领导人的私人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欧盟成员国对以关系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国家持亲以态度,包括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意大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它们经常对批评以色列的决议投反对票或弃权,并且拒绝对以实施制裁。

德国和奥地利是以色列的传统盟友,二战时期犹太人大屠杀和反犹太主义历史对两国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的犹疑态度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都认为必须纠正自身犯下的历史罪行并保护犹太国家。

500

2008年3月,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以色列议会发表讲话称,对以色列安全的历史责任是德国“国家理性”的一部分。历史负罪感长期制约着德国外交,使得无条件支持以色列成为德国历届政府难以突破的红线。从现实利益角度看,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以武器供应国。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数据,2019年至2023年,德国为以色列提供了约30%的进口武器。

随着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谴责声音日益高涨,承认巴勒斯坦国成为国际共识,德国陷入两难困境。若坚持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德国不仅背离其宣扬的价值观和人道主义原则,而且还有可能失去在中东问题上的话语权,并削弱自身在欧盟的影响力。

因此,默茨政府的表现摇摆不定:既宣布停止对以出口武器,又批准向以色列出售潜艇的大单;既支持联合国关于“两国方案”的决议,又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国。

捷克现政府对以色列的立场在欧盟内可谓独树一帜:不仅对以采取不加批判的态度,而且在承认巴勒斯坦国问题上表现出自相矛盾的立场。

1988年,巴勒斯坦宣布建国,得到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承认,1993年捷克独立后继续承认巴勒斯坦,与巴勒斯坦当局保持外交关系,并在捷克设有巴勒斯坦大使馆。然而,捷克现政府却宣称不承认巴勒斯坦国。捷克总理菲亚拉还曾公开表示,捷克是以色列在欧洲的代言人。

第二类国家持支持巴勒斯坦态度,承认巴勒斯坦为独立国家,对以色列持批评态度,并推动欧盟对以实施制裁。这类国家包括爱尔兰、挪威、西班牙、斯洛文尼亚、比利时、卢森堡、马耳他、葡萄牙等国。爱、挪、西、斯四国更是去年就已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西班牙是传统上批评以色列最强烈的欧盟国家,一再指责欧盟对以反应过于软弱,本月8日更是宣布对以武器禁运等多项措施,包括永久性禁止与以色列进行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交易;禁止为以军运载燃料的船只停靠西班牙港口;禁止为以色列运载国防物资的飞机进入西班牙领空;禁止直接参与加沙地带“种族灭绝”、“侵犯人权和犯下战争罪”的人入境西班牙;禁止进口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非法定居点生产的商品,以“阻止巴勒斯坦人被迫流离失所,推动落实‘两国方案’”。

西班牙的立场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希望在地中海地区发挥重要作用;二是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长期保持合作关系;三是曾参与巴以和平谈判,因此努力扮演调解员角色,强调双方观点的平衡。

在爱尔兰的公开讨论中,巴以冲突现实与爱尔兰争取脱离英国统治实现独立的斗争历史交织在一起。因此,爱尔兰尤其关注加沙地带人权状况,对巴勒斯坦长期遭受的压迫充满同情。

第三类国家处于中间位置,对巴以冲突持相对温和看法,包括法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拉脱维亚、塞浦路斯和荷兰等国。它们支持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强调尊重国际法,但有些国家尚未承认巴勒斯坦国。 

上述立场分野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以色列军事行动持续升级和加沙人道主义局势恶化,亲以阵营的一些国家逐渐向中间阵营移动,而中间阵营中一些国家也开始转向亲巴勒斯坦阵营。

引发震荡的“蝴蝶效应”

欧盟成员国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立场持续分化,既对欧盟的团结、行动力和国际地位构成挑战,也对欧盟机构的运作、成员国关系和社会情绪产生影响。

500

在欧盟机构层面,这让欧委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9月10日,欧洲议会左翼党团和极右翼“欧洲爱国者”党团分别提交了对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不信任动议。左翼党团认为冯德莱恩在加沙问题上的不作为助长了以色列的嚣张气焰。10月上旬,冯德莱恩将在欧洲议会面临双重不信任投票。一旦不信任动议被通过,整个欧委会将集体辞职。

在欧盟成员国关系方面,由于德国和西班牙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的立场明显相左,两国关系已显不睦。9月18日,德国总理默茨首次访问西班牙。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将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称为“种族灭绝”,并呼吁禁止以色列运动员参加国际体育赛事。但默茨表示德国不同意“种族灭绝”这一观点,并称目前没有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计划。

默茨表示,德国将在10月初于哥本哈根举行的欧洲理事会非正式会议前,就是否支持欧盟对以色列的制裁作出决定。

500

在社会情绪方面,近期欧盟多国爆发抗议活动声援巴勒斯坦,并掀起对以色列的文化抵制浪潮。9月22日,意大利爆发了一场超过10万人参加的全国性罢工和示威游行,呼吁制裁以色列,反对政府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引发严重混乱。

不久前,因以色列指挥家拉哈夫·沙尼未能明确与以“种族灭绝”政权划清界限,比利时根特音乐节组织者决定取消慕尼黑爱乐乐团原定于9月18日举行的音乐会。

近日,欧盟前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将欧委会对以色列的制裁提案形容为“一个笑话”,直指欧盟对以色列反人道主义行为的坐视。

7月底,欧委会指责以色列在加沙地带侵犯人权,提议部分暂停以色列参与欧盟支持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地平线欧洲”资助计划。然而,该提案因未获得成员国特定多数票而没能成功通过。它需要27个成员国中至少15个国家投票赞成,并且这15个国家的人口至少占欧盟总人口的65%。

鉴此,欧盟未来能否在巴以冲突上采取共同行动,德国、意大利等大国仍起着关键作用。有捷克媒体认为,目前虽然仅有少数欧盟成员国阻挠制裁以色列的提案,若其中包括德国和意大利,欧委会的提案就不可能获得通过。这也是意大利政府正面临越来越大公众压力的原因。

换言之,若德意这两个大国中至少有一个转变立场,就能促使欧盟对以色列的制裁提案获得通过,欧洲将有能力对以色列施加更多政治压力,同时增强自身在解决中东冲突问题上的影响力。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