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消金背靠重庆农商行获低成本资金,担保放贷模式或踩“红线”

在金融市场的浪潮中,小米消金一度凭借亮眼的业绩数据吸引众人目光。然而,深入探究其运营模式,会发现背后隐藏着诸多负面问题,令人对这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未来发展深感忧虑。

500

小米消金自成立起,便因背靠重庆农商行这一“金主”,在资金获取上占据极大优势。作为第二大股东,重庆农商行不仅直接注资4.5亿元,还在2025年上半年,通过3笔同业借款,向小米消金累计提供5亿元资金;其旗下全资子公司渝农商理财有限公司,也以7笔同业借款,输送3亿元资金。如此算来,重庆农商行投入的股债资金合计超过12亿元,远超小米通讯7.5亿元的注资。

从利率角度看,重庆农商行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贷款年化平均收益率为3.92%,存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年化平均收益率更是低至2.05%。而小米消金从重庆农商行及其下属理财公司获得的借款以“同业借款形式”融入,这意味着其资金成本极低。

但在放贷端,小米消金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贪婪”面貌。其放贷利率几乎紧贴24%的监管红线。据网易清流工作室报道,梳理裁判文书,至少在2024年,小米消金通过助贷平台发放的大量贷款,合同约定的年利率逼近24%,如23.94%、23.98%等。小米消金自营平台发放的贷款,合同约定年利率在15%至20%,逾期罚息为合同约定的贷款利率水平上加收50%,则逾期后利息、罚息之和也超过24%红线。这种巨大的利差,成为小米消金利润迅猛增长的“秘密武器”,却也暴露出其过度追求利润、忽视消费者权益的本质。

据网易清流工作室报道,小米消金不少借款是由“桔多多”平台撮合,并由后者最终“兜底”。或许正是这种兜底模式,让小米消金轻松收回大量高息借款,最终取得不错的业绩。

根据多份裁判文书,部分借款人是在“桔多多”平台上获得小米消金的放款。“桔多多”平台是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桔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桔子数科”)旗下的借款及消费分期平台,主要为银行、消金公司提供助贷服务。桔子数科由创始人史孝东控制的企业持有83%股权,另有7.36%股权由营口市财政局间接持有。

在与小米消金签订借款合同时,借款人还被要求签订一份《委托担保合同》。以借款人高某为例,2024年6月,他从小米消金获得6000元借款,并与云南邦成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担保合同。高某逾期还款后,邦成融资担保公司于2024年9月履行担保责任,代其偿还债务,小米消金轻松收回一笔年化利率为23.9760%的贷款费用。

然而,剧情并未就此结束。邦成融资担保公司代偿债务取得对高某债权后,两个月便将这笔债权转让给桔子数科公司,即撮合高某与小米消金的助贷平台。今年3月,桔子数科又将债权转手给辽宁友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而后者原本是桔子数科的参股子公司,桔子数科于2024年3月退出。这种复杂的债权转让链条,让人不禁质疑:究竟谁在真正为借款人与小米消金的贷款提供担保服务?没有担保资质的桔子数科,是否变相提供了融资担保服务?

事实上,此类“反担保”模式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23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助贷业务发展研究报告》明确指出,个别助贷机构通过平台回购、向第三方增信机构“反担保”或其他方式为放贷机构信贷业务提供“变相兜底”,融资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成为“增信通道”,在提高借款成本的同时,最终资金损失风险仍主要由助贷机构承担。银保监会2019年发布的《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补充规定》也明确要求,为放贷机构提供客户推介、信用评估等服务的机构,未经批准不得提供或变相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小米消金与“桔多多”平台的这种合作模式,无疑是对监管规定的公然挑战。

围绕“担保模式”,小米消金还存在向借款人收取高额担保费用的问题,进一步加重了借款人的负担。在网络平台上,大量投诉显示,小米消金的自营平台“随星借”“天星金融”,以及合作的第三方平台如“桔多多”“宜口袋”“金瀛花”等,会在借款人每期还款时额外收取担保费用。

除了担保费用,平台还会以“服务费”“权益费”“会员费”等名目收取费用。通过拆分“利息 + 费用”,小米消金在这些平台借出的借款变相突破了借款利率上限。据网易清流工作室报道,以“桔多多”平台为例,小米消金发放的贷款中,借款年利率贴近24%红线,大多为23.94%,若再加上一笔担保费用,总体费率必然超过24%红线。这种变相提高借款成本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借款人的利益,也让监管规定的利率上限形同虚设。

小米消金的高额罚息政策,更是让借款人陷入“债务陷阱”。据网易清流工作室报道,在多起判决中,小米消金的罚息利率为合同约定的贷款利率水平上加收50%。比如,在原合同中,小米消金的贷款利率为19.8%,若加收50%则逼近30%。在部分案件中,小米消金原合同约定的借款年利率高达23.98%,若按合同加收50%罚息则高达36%年利率。此外,还有一些借款协议约定逾期还款违约金利率为0.666‰/日,则年利率也超过24%。

在判决中,因利息、罚息之和已超过年利率24%,小米消金主张的欠款中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通常未获得法院支持。但在现实中,大量未被提告的借款人,可能仍在默默承担着超过24%的利息。网络平台上众多借款人对小米消金利息过高及收取各类服务费用的投诉,便是这一问题的生动写照。

小米消金在追求利润的道路上,似乎已经迷失了方向。其低成本资金与高利差的“暴利逻辑”、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助贷“担保”模式、变相突破利率上限的费用迷局以及高额罚息下的“债务陷阱”,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若不及时悬崖勒马,加强合规管理,小米消金必将陷入更深的危机,最终自食恶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