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建筑行业迎来“洗牌寒冬”:全国1366家建筑企业进入破产程序
2025年上半年,建筑行业迎来“洗牌寒冬”:全国1366家建筑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日均7家企业退场,6月单月新增破产主体达324家。从央企子公司到地方特级建企,曾经的行业中坚接连倒下——中信国安建工清算、合肥建工重整、江苏华昊破产,这场危机不仅是企业个体的经营溃败,更暴露了建筑行业旧有发展模式的深层积弊。
一、破产潮众生相:从特级巨头到行业中坚的集体陨落
此次破产潮并非中小企的“常规淘汰”,手握特级资质的头部企业成了名单中的“重灾区”,行业洗牌力度远超预期。
• 央企子公司的崩塌:中信国安建工集团(央企背景)2025年3月被成都中院裁定破产清算,其39.72亿元负债、-13.83亿元所有者权益的财务黑洞,让这家曾承接多个重点工程的企业彻底失去翻身可能。
• 地方老牌企业的陨落:拥有67年历史、3项鲁班奖的合肥建工,因深度绑定恒大,仅合肥恒大中心等项目就形成20亿元坏账,其中2.7亿元工程款直接沦为死账;最终在162.29亿元负债、127%资产负债率的压力下,被裁定进入重整程序,员工解聘时企业已基本丧失运营能力。
• “建筑之乡”的重创:江苏地区多家企业集中爆雷。江苏华昊建设集团因被恒大、碧桂园累计拖欠超50亿元工程款,2025年5月宣告破产清算时,司法纠纷已堆积577起;江苏顺通建设集团因盲目扩张与关联债务牵连,2024年8月即进入合并重整。更值得关注的是,南通三建、南通六建等9家特级建企,均因恒大债务链传导陷入破产重组或清算——2022年以来,全国已有12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走上相同道路。
中小企业同样未能幸免。2023年至今全国4.3万家建筑企业注销(同比增37%),2024年四季度资质核查期间,1.7万家企业集中退市(增幅达215%),行业“大清洗”覆盖全层级企业。
二、三重压力绞杀:破产潮的底层逻辑
1366家企业退场并非偶然,而是房地产下行、经营模式畸形、监管收紧三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其中房企债务传导是直接导火索。
1. 房企暴雷:债务传导的“多米诺骨牌”
建筑行业与房地产二十年深度捆绑的模式,在房企危机中彻底暴露风险。2025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18.7%,新开工面积锐减34%,下游需求崩塌让建筑企业“无米下锅”;更致命的是“垫资施工+应收账款”的行业潜规则——房企要求建筑企业垫付30%以上工程款,待房屋销售回款后结算,将风险完全转嫁至施工方。
恒大拖欠供应商款项超千亿元,南通六建、合肥建工等合作企业首当其冲;碧桂园债务问题则让江苏华昊等企业的50亿元应收账款成“白条”。数据显示,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19年的98天激增至2025年的287天,资金链断裂成常态。
2. 模式积弊:高杠杆扩张的“必然崩塌”
“规模至上”的发展逻辑为危机埋下隐患。建筑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5%,问题企业普遍突破80%警戒线:广西建工重整前资产负债率83%,江苏建工187亿元负债中112亿元为短期借款,流动性完全枯竭。
更危险的是“担保链陷阱”。许多建工集团通过子公司层层担保融资,风险快速传导——合肥建工下属11家子公司被实质合并重整,正是担保链引发的连锁反应。融资环境收紧后,高负债成为悬顶之剑,稍有波动便触发危机。
3. 监管收紧:行业洗牌的“加速剂”
2024年住建部“资质动态核查”成压垮部分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四库一平台的“唯一社保+项目履职记录”穿透式监管,让大量“挂证”空壳企业无处遁形;对中小企业而言,资质维护成本成沉重负担:一家二级资质企业需常年维持5名一级建造师在岗,年社保成本超100万元,而2024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速仅1.2%,“养不起资质、接不到项目”的恶性循环普遍存在。
三、连锁阵痛:跨产业链的“蝴蝶效应”
建筑企业破产不仅是自身消亡,更引发上下游连锁反应,波及材料商、农民工、行业信用体系等多个层面。
• 上游供应商承压:江苏建工4108起司法纠纷中,63%为材料商追讨货款,大量中小型建材企业因回款无望被迫停产,部分区域出现建材供应链断链风险。
• 农民工欠薪与项目停滞:合肥建工、江苏建工均因劳动争议频繁涉诉,农民工讨薪导致项目停工频发——江苏建工承接的省会地铁6号线项目,因劳资纠纷进度滞后4个月,影响城市基建推进。
• 行业信用体系受损:2024年建筑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同比降27%,融资成本平均上升1.8个百分点;江苏建工630万元股权被冻结后,银行直接压缩其50%授信额度。同时,拖欠工资导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形成“债务-人才流失-项目停滞”的恶性循环。
四、破局之路:阵痛中的行业重构
这场破产潮本质是建筑行业旧模式的“总清算”,政策托底与企业转型已开始孕育新机遇。
1. 政策精准发力纾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防范房企债务违约”,超长期特别国债与专项债额度增加,为基建投资与账款清欠提供资金支持;《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工程款支付时限,逾期需支付利息,从制度上缓解回款压力。地方层面,安徽国资委对困难企业“不兜底”,重点保障农民工工资与民生项目,推动良性出清。
2. 企业转型探索新路径
头部企业率先转向:中建三局切入光伏建筑一体化、智能建造领域,2024年相关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18%;南通六建通过“债转股+业务剥离”保留核心团队,聚焦保障房项目实现季度扭亏;部分地方建工集团则深耕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政策支持领域,摆脱房地产依赖。
结语
1366家建筑企业的退场,是行业告别“规模至上、房企依附、高杠杆扩张”旧时代的代价。当房企债务余波渐散、垫资模式被制度约束、转型方向清晰,建筑行业或将迎来“质量优先、多元发展、技术驱动”的新生。
这场危机的教训明确:依赖单一赛道终遇 风险,唯有筑牢风控防线、跟上转型浪潮,才能在周期更迭中站稳脚跟——寒冬虽冷,行业新生的种子已在阵痛中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