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对大臣的称呼表

500

转自公众号:袁载誉读明朝

在明朝的政治体系里,皇帝位居九五之尊,从理论层面而言,大臣皆为辅佐皇权、执行政务的工具,在本质属性上似乎并无显著差异。

但话说回来,皇帝也是人嘛,所以在喊大臣名字或者称呼他们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家人们,今天我分享的内容啊,主要来自明朝刚建立时朱元璋定下的那些规矩,还有明英宗、明孝宗那时候的一些制度,详细内容请查看下方图片。

图片

明朝立国伊始,除却朱元璋极为信任器重之人,皇帝会与他们在私下以带有交情意味的称呼相称外,对于普通的官员、侍从等,朱元璋对他们的称呼十分明确,通常是直接呼其姓名。

通常认为,此类情况发生改变是在明英宗时期。明英宗作为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其登基时年仅九岁,尚处幼龄便继承了皇位,故而当时朝政主要由其母亲主持。

而明宣宗朱瞻基留下的主要辅政班子成员,正是我们熟知的“三杨”——杨士奇(字寓)、杨荣(字勉仁)、杨溥(字弘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三人不仅是文官群体的代表,更是朝廷的重要象征。

因此,鉴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德高望重、功勋卓著,太后特意对新帝加以引导,郑重嘱咐其以“先生”尊称此三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般礼遇唯有“三杨”能够享有,独此一份。而其他尚书啥的,称呼还是老样子,直接喊名字。

到了明孝宗那时候,大家在称呼尚书的时候,喜欢在前面加个“老”字,叫“老尚书”。给皇帝讲课的官员呢,一般就被喊成“先生”。

最后补充一点,至少在明朝早期,深宫中的太监多以讨好文官为策略。例如,内官在称呼内阁大学士(阁老)时,会直接尊称为“师父”。

​系列文章:土木堡之变思维导图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