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要用好福建舰,让敌人真正怕
军迷朋友们这几天很兴奋,因为中国海军正式公布了福建舰电磁弹射的画面。歼-35、歼-15T、空警-600这“三件套”完成弹射与降落的过程都十分顺滑。有细心的网友发现,早在几个月前,这些机型就已开展过弹射和降落试验。这表明,福建舰的技术状态已相当成熟,距离正式入列的时间不会太远。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也将借此正式迈入“三航母时代”。至于第四艘、第五艘、第六艘航母,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它们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1975年5月2日,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先后抵达中南海。当与时任海军政治委员的苏振华握手时,毛主席郑重地说:“管海军靠你。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说着抬起左手晃了晃小指,“我们海军只有这样大。” 50年过去了,人民海军不负老人家的重托,实现长足发展,已经从弱小的近海防御力量,成长为具备一定远海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
福建舰的入列,标志着中国海军航母作战实力的跨越式提升。此前的辽宁舰与山东舰均采用滑跃起飞模式,存在很多明显短板:一是无法搭载固定翼预警机,只能依靠直升机提供预警支持;二是舰载机无法实现满油满弹起飞,直接限制了作战半径;三是作战强度较低,每天只能完成50至70架次的飞机起降。
福建舰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固定翼预警机空警-600的列装,大幅拓展了探测与控制距离;舰载机起降架次显著增加,单次携带的油量与弹药量也明显提升,作战半径随之进一步扩大。不夸张地说,一个福建舰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力,可以媲美多个滑跃式航母舰群。
关于福建舰入列的影响,目前各界看法不一。部分中国军事专家认为,福建舰的打击范围可覆盖第二岛链。而一些西方专家则提出,尽管福建舰入列标志着中国在近海冲突场景中,与美国的技术差距正迅速缩小,但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尚未发生根本改变。他们给出的依据是,中国在航母使用经验与作战经验上不如美国丰富。
从现有战力来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东风快递”(弹道导弹)、轰-6战略轰炸机、055型驱逐舰以及水下潜艇,已经具备打击第二岛链的能力。福建舰的加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能力。此外,随着新型舰载机歼-35的逐步列装,辽宁舰与山东舰的作战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对于西方军事专家的观点,我们需客观看待:其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乏“自我安慰”的成分。自“九三阅兵”之后,多数西方军事专家已承认,中国军队的硬件水平已实现质的飞跃,美军有的核心装备,中国基本都有了。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解放军在航母作战经验方面确实存在欠缺,这一短板亟待弥补。我们承认作战经验的重要性,但绝不能将其“绝对化”。那么,经验不足该如何解决?一方面,尽可能在贴近实战的环境中加大训练强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军事合作与交流。通过这两种方式,作战能力必然能得到有效提升。
8月3日,中俄舰艇编队驶往演习海域。
从客观角度看,美军其实也在“间接帮助”我们提升战力。目前,美国已将60%的海空兵力部署到中国周边,其卫星、潜艇、军舰、飞机每天都在我国沿海地区活动,导致解放军东部战区与南部战区的官兵没得休息。但换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免费陪练”?能有全球军事力量排名第一的“高手”充当陪练,对解放军战斗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好处的。因此,在笔者看来,解放军实战经验相对较少虽是短板,但无需过度放大,通过上述措施,这一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弥补的。
如今,从硬实力层面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达到新的高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软力量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在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与战略意志上。中国是典型的海陆复合型国家。不少人认为“中国是纯粹的陆权国家,不重视海洋”。这是不对的。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遣将领率船队抵达台湾;明朝初期,郑和更是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曾长期同时拥有强大的陆权与海权。
南京郑和宝船遗址公园内复原的郑和宝船。(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我们也需正视历史上的问题:过去,我们对海洋力量的“运用意志”始终不足。郑和下西洋,中国社会并不支持,许多乡绅纷纷批评此举“劳民伤财”;即便拥有经略海洋的先进技术,却缺乏长期坚持的战略意志。
如今,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全面成功,海上力量得以快速崛起,但我们再次面临相似的挑战——如何科学运用海洋力量?是否具备长期、坚定且可持续的经略海洋的战略意志?即便拥有再好的技术,如果无法合理运用,最终也只会造成资源浪费。历史早已证明,仅有硬实力而缺乏匹配的软实力——战略意志与运用能力——最终只会与伟大的时代机遇擦肩而过(如大航海时代)。当下,中国的战略家们正再次面临这一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