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闭关锁国值得美国借鉴
关税保护的回旋镖终究要落到美国自己身上
早起看到的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本9月25日宣布,对进口厨房橱柜和浴室洗手台征收50%的关税,对软垫家具征收30%的关税;威胁已久的药品关税也最终“靴子落地”,征收100%的关税。
这表明,特朗普政府从4月20日对世界征收关税开始,还在查漏补缺,细织关税大网,从而把美国的产业彻底保护起来。不能不说,这位美国总统对本国的产业保护够负责的。
但这种筑起关税高墙以庇护本国产业的策略,总使我想起十九世纪中国清廷"片板不许下海"的皇旨。当时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通过十三行制度构筑贸易壁垒,最终却使"白银帝国"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上的孤岛,最后沦为列强环视的羔羊。
不知道今天的美国读不读中国历史,如果美国人看了近代中国的这段历史,会作何感想。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壁垒政策,与十九世纪清廷的闭关锁国形成微妙的历史映照。当白宫用电子表格精确计算每项商品的惩罚性税率时,与当年广州十三行用算盘核验每箱鸦片的关税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都是试图用行政命令阻断经济规律的自然流动。
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主义从来不是单向阀门。当美国对浴室洗手台征收50%关税时,中国义乌的卫浴工厂立即调整产品转攻东南亚市场。这种产业转移的速度,远超道光年间英国商船绕开广州走私鸦片的效率。现代全球供应链与封建时代的商品经济更加不同,行政壁垒固然可以暂时改变供应链流向,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无法真正阻断商品的渗透,美国已然落后的产业终究要面对世界经济的竞争。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着相似的韵脚。当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签署关税令时,窗外飘落的樱花与两百年前广州港口的木棉花同样猩红。区别仅在于,今天的中国企业家正在研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时,美国议员们的办公桌上,或许应该添一本《海国图志》。
那些被关税壁垒暂时保护的夕阳产业,终将如当年清廷的漕运体系般,在技术革命的洪流中土崩瓦解。若美国政要能细读《南京条约》签订前夜中国的历史,或许会惊觉:今日白宫椭圆办公室里的贸易战沙盘,与当年紫禁城军机处里"以商制夷"的奏折竟有着异曲同工的思维逻辑。当关税壁垒演变为思想牢笼,当保护主义蜕化为创新桎梏,这个曾以"自由市场"立国的超级大国,是否正在重蹈"康乾盛世"后急剧衰落清廷的覆辙?
我现在是体会到了,当年西方人看中国的眼光应该和我们现在看美国的眼光有些类似。唯一不确定的是,美国目前的政策会不会随着特朗普任期的结束而结束,还是一种历史趋势?如果是后者,那应该是美国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