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完成“书记到董事长”跨越!王非接棒厦门国际银行

500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9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厦门监管局的一纸公告,正式敲定了厦门国际银行的新掌舵人——王非的董事长任职资格获核准,这家资产规模超万亿的城商行迎来了熟悉本土市场与自身情况的"内行人"领航。根据监管要求,王非需在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正式到任,且需持续强化合规意识与履职能力,这也为其任职后的稳健经营划定了基本遵循。

事实上,早在9月19日,依据厦门国际银行《章程》规定,王非已提前就任董事长一职。对于此次任命,银行方面明确表示,这是完善公司治理、强化战略领导力的关键举措,彰显了上级部门、董事会及全体股东的高度认可。而这一任命的落地,距离6月13日王非被宣布担任该行党委书记并提名为董事长人选,仅间隔三个多月,人事调整的高效推进凸显了银行战略布局的连贯性。

王非的任职被业内视为"专业对口"的选择,其深厚的行业积淀与本土经验构成了核心优势。长期深耕福建金融领域的他,不仅曾任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更有在厦门国际银行担任董事、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工作经历,对该行的治理结构、业务脉络与发展痛点有着深刻理解。如今,他仍兼任银行第一大股东福建投资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而这家省属骨干企业管理资产规模超1.3万亿元,旗下控股企业逾百家,为银企协同埋下重要伏笔。

在当前银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王非的双重任职身份释放出明确的战略信号。随着大型银行加速业务下沉,中小银行面临"掐尖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双重压力,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突围成为关键命题。业内分析指出,王非掌舵后,厦门国际银行与福建投资集团的战略协同将显著加强,这种"股东背景+内部熟稔"的组合,有望打破资源壁垒,为银行在特色业务布局上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作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的发展轨迹本身就极具行业代表性。201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转为中资商业银行后,该行持续探索特色发展路径,截至2024年末,资产总额已达1.14万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55.79亿元、净利润15.04亿元,在城商行阵营中稳居前列。而在金融"五篇大文章"成为行业发展核心指引的当下,这家银行已提前布局,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形成初步优势。

王非过往的履职经历中,已展现出与当前行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的管理思路。在调研普惠金融机构时,他曾强调要"深耕本土市场、下沉服务重心、强化风险防控",并推动数字化转型与业务创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亦关注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提出"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提升管理水平"的建议,这与厦门国际银行当前的发展需求形成精准匹配。如今回归掌舵,其管理理念有望加速转化为银行的发展实效。

从行业趋势来看,厦门国际银行正站在差异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当前银行业净息差与不良率倒挂现象蔓延,盈利与风控压力凸显,而该行已通过科技金融贷款同比增长27.4%、绿色金融相关余额增幅超60%的亮眼数据,展现了特色化转型的潜力。王非的到任,被期待能进一步放大这一优势,通过整合大股东资源,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服务等原有特色领域持续发力,构建更稳固的竞争壁垒。

对于这家扎根福建、辐射全国的城商行而言,新掌舵人的到来不仅意味着管理团队的稳定,更承载着战略升级的期待。监管层强调的"合规履职""风险防控"要求,与王非一贯的管理风格形成呼应,而市场则聚焦于其如何借助股东协同优势,将厦门国际银行的万亿资产规模转化为更高质量的发展动能。

在金融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厦门国际银行的转型实践具有样本意义。王非的任职,既是银行自身完善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金融力量优化配置的缩影。随着后续战略落地,这家兼具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的万亿城商行,有望在新领航人的带领下,在服务地方经济与践行国家战略的双重赛道上,走出一条更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