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欠网贷,微粒贷暴力催收骚扰老板客户致其失业,这公道在哪?
在当今社会,借贷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资金周转的便利,然而,一些不规范的催收行为却如恶魔般,将借款人拖入痛苦的深渊。祝女士在微粒贷的借款经历,便是一场活生生的噩梦,揭开了微粒贷暴力催收那令人发指的冰山一角。
据信网报道,2025年4月,祝女士因临时资金需求,无奈之下在微粒贷分别向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计借款12000元。日利率0.0550%,分24期偿还,每月17日还款500元本金加113.65元利息,这样的还款计划在最初似乎并无问题。起初,祝女士按时履约,顺利完成首月还款,一切看似风平浪静。
但命运的转折在6月悄然降临,祝女士资金周转突然“断档”,无法按时还款。她第一时间向客服表达了还款意愿,诚恳地说明自己正在想办法筹钱,肯定不会赖账。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这仅仅是噩梦的开端。
9月,一通陌生电话打破了祝女士生活的平静。一个178开头的北京手机号,自称是“支付平台小金额欠款外访部门”,要求祝女士往名下的建行卡打款还债。当祝女士询问对方是哪家公司负责哪笔欠款时,对方却支支吾吾,不肯透露,只是冷漠地说“你自己欠的钱心里有数”。这种不正规的态度让祝女士心生警惕,毕竟正规催收怎会用私人号码,还连所属公司都不敢说?而且这张建行卡只绑定了微粒贷这一个贷款平台,这不得不让她怀疑催收电话来自微粒贷或者与之相关的第三方机构。
出于谨慎,祝女士之后拒接这个号码的来电,可催收人员并未就此罢休,反而变本加厉。几天后,直属领导找到她,称有一个178开头的陌生来电反馈她私下收了客户定金。祝女士立刻反应过来这是催收的手段,赶紧向领导说明情况并坦言自己有网贷没还。但催收人员并未收敛,几天后,这个178的号码再次给领导打电话,还编造“私收定金”的谎话。当领导追问细节,对方答不上来时,才承认是为了催祝女士还欠款。
接下来,更疯狂的“连环轰炸”接踵而至。这个178开头的号码开始对公司管理层进行全方位骚扰,销售总监、总经理、售后领导,甚至远在外地的厂家领导都未能幸免。期间,还有一个132开头的陌生来电自称是负责人,给祝女士下最后还款通牒。当祝女士表示愿意还款,但要求停止骚扰其他人时,这位负责人虽然口头答应,却丝毫没有改变催收人员的恶劣行径。
祝女士去年刚入职这家公司,工资待遇不错,她特别珍惜这份工作。然而,催收人员的疯狂骚扰让公司鸡犬不宁,祝女士实在没脸再待下去。领导们被无端骚扰,同事们也对她的遭遇议论纷纷,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她只能选择辞职,放弃这份来之不易且喜爱的工作。这份工作的失去,不仅意味着经济收入的减少,更让她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绝望。
辞职后,祝女士凑钱陆续还清了剩余欠款及罚金,一共借款12000元,实际还款总计12396.46元。看着银行流水里“微粒贷快速扣款”的记录,她心中的疑惑愈发强烈。在还款过程中,178开头的电话号码多次短信催她还款,她转账后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直接扣款,这是否说明就是微粒贷催收呢?而且还清欠款后,骚扰电话就停止了,这更让她坚信催收与微粒贷脱不了干系。
若对方是微粒贷工作人员,用私人号码催收、骚扰第三方等行为算不算暴力催收?若不是,对方又怎么能精准拿到她的手机号、工作单位,甚至领导、厂家的联系方式?当信网通过微信搜索添加132号码对应的“贷后管理刘*”微信号,此人坦称自己是微粒贷工作人员,并表示逾期后微粒贷客服会先致电欠款人,协商无果则会找委托公司,由委托公司负责催收,会以致电用户的家庭联系人及工作单位领导等方式进行催收,且一般不可能不致电家里人和单位领导。这无疑证实了祝女士的怀疑,微粒贷的催收行为严重侵犯了她的合法权益。
祝女士决定为自己的权益而战,她向微粒贷官方客服反映情况,并将132、178的电话号码提供给客服核实是否为该公司员工或合作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客服却只是表示“会记录相关情况,给予反馈”。9月17日,微粒贷工作客服来电称:“涉及到客户本人的业务,需要客户本人来电沟通。”并拒绝作进一步回应。这种敷衍的态度让祝女士感到无比愤怒和绝望。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催收过程中,使用暴力、威胁、侮辱、恐吓等手段,散布债务人隐私、违规公开其身份及工作信息,或向债务人以外无关主体催收等行为,均属明确禁止的不当催收范畴。微粒贷的催收行为显然已经违反了这些规定,但祝女士在维权道路上却举步维艰。
祝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它反映出当前借贷市场存在的严重乱象。一些借贷平台为了追求利益,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严重缺失,导致暴力催收行为屡禁不止。这些不规范的行为不仅给借款人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也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秩序。
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借贷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暴力催收行为,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借贷平台也应该加强自身管理,规范催收流程,杜绝使用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对于借款人来说,在借贷时要谨慎选择平台,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
祝女士的借贷噩梦还在继续,她仍在为讨回一个公道而奔波。我们希望她的遭遇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暴力催收的危害,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借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