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大国经济安全的钢铁脊梁

在福建舰电磁弹射成功,大家都是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时,但也出现了不同声音,说自己都些“升斗小民”,只关心自己口袋里的钱,航母花钱太多了,现在又不打仗,然后巴啦啦.....

实际上要理解航母的真实价值,首先需要打破“战争机器” 的传统认知,很多看到航母想到的就是海空大战,实际上航母更多是在和平时期是保护国家经济命脉的 。也千万别觉得单支航母编队千亿人民币的造价、每年数十亿的维护费是浪费,大家要明白一个基本盘:全球 80% 的大宗商品,从中东的石油到澳洲的铁矿,从中国的家电汽车,全靠大海上的货轮运着走。换句话说,谁能控制住海上通道,谁就捏住了全球经济的命脉,现在除了航母编队其他方式都做不到。

500

美国人写《海权论》的时候早就把这个事情看得非常清。在 1986 年通过《海军兵力结构法案》规定 “12 艘航母最低保有量”,本质正是通过航母覆盖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等全球 6 大关键航道,为美元结算体系的物资流通筑牢基础,形成 “航母控制海运通道→确保全球能源与商品以美元计价→美联储获得货币发行权→支撑更多航母建造” 的闭环。1971 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航母数量从曾经达到16 艘峰值,同期全球美元储备占比从 73% 升至 84%,即便美国年均航母维护费约 400 亿美元,仍能通过年均超 2000 亿美元的美元铸币税实现净收益,说明了航母与货币霸权是怎么回事情。

500

俗话说:账得两头算,一头是“花出去的”,一头是 “赚回来的”。

但这钱不是白花的,最新的福建舰据说造舰500 亿,但建舰就带活了近万个配套厂商,从特种钢材,电磁弹射器,数控弯板机,很多前端的技术都是靠造航母突破的 —— 就说电磁弹射,直接让高端材料产业突破多项技术瓶颈,还创造了不少高端岗位,而且这些技术还会逐步在民用行业普及。相当于增加国防投入,又升级了产业,还解决了就业,是多方收益的模式。

再说说造航母能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保障贸易安全,二是提升国际地位。2024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了 43.85 万亿人民币,这里面 90% 都是靠海运完成的,而且很多贸易航线都要走南海 - 印度洋这条道,所以海上通道安不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经济能不能好好发展。有数据模拟过,要是马六甲海峡被堵住了,中国每天的贸易损失就得有 380 亿元。但有了三艘航母就不一样了,它们能把影响力覆盖到第二岛链,让海上通道被阻断的风险降低 72%,这样就能有效应对那些因为地缘带来的麻烦。

500

三航母部署方式上,“1 艘战备 + 1 艘训练 + 1 艘维护” 的循环得以实现,远海存在率从单航母时代的 28% 大幅提升至 75%;如果同时通过北海、东海、南海各驻 1 艘的布局,可同时监控朝鲜半岛、台海、南海三大热点区域,响应时间缩短,提升了区域安全管控能力。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使舰载机出动效率达到山东舰的 3 倍,日均出动 120 架次,最高160架次,和美国核动力航母相当,而造价仅为其 40%;搭配空警 - 600 预警机与鹰击 - 21 高超音速导弹后,能形成 4000 公里级防御圈。

敲重点:航母经济性价值的本质是作战能力投射。

启示:航母经济性价值的本质,就是把作战能力投送到需要的地方。单看成本和收益,中国每年花在航母上的钱大概100 亿人民币,这只占年贸易额的 0.025%。打个比方,就像你有 100 万存款,每年花 250 块钱买保险,却能保住 90% 的资产安全,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500

其实,美国一直保持11 艘现役航母,和咱们发展三艘航母的想法是一样的。在现在这个 80% 的贸易都要靠海运的全球化时代,航母已经成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障发展利益的保障,是大国之间竞争时,绝对不能少的核心力量。

所以说,航母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 “必需品”。作为大国,就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所以不能只盯着眼前花了多少钱,更要看到长远发展。

扇歌 - 科幻平台 更多原创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