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姐变身黑道一姐,国庆档黑马有了
作者 | 柳飘飘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
眼见即将到来的国庆档又是一片腥风血雨,但飘没想到,第一部让我惊艳的竟然是最晚定档,也并非大IP大制作的——《毕正明的证明》。整个观影过程畅快淋漓,心情随剧情起伏,看完首映回家仍后劲十足,纵观网友反馈也是一片好评。不出意外,这很可能就是国庆档黑马了。
简单来说,电影讲的是新人警察毕正明长年卧底贼窝,跟江湖人士斗智斗勇,精密谋划如何一窝端。
特殊的点在于,故事背景不是当代,而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绿皮火车上。
众所周知,九十年代至千禧年年初的盗贼有多猖獗,而人流密集又携带大量行李的火车车厢更是“窃”家必争之地。
你不仅能在这部电影里看到各凭“本事”吃饭的扒手们在火车上各显其能,展现江湖上的技法奇观,还有狭隘拥挤的车厢内你来我往的警贼斗法。
无论是狠辣的拳脚肉搏还是紧张的智谋拉扯,全程把肾上腺素拉满。
但电影最触动我的,还不止是视觉感官上的刺激。
而是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生命线交缠之下,逐渐浮现的人性博弈内核。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选得好,是因为它让我梦回千禧年左右那段生猛的草根影像,唤醒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
不信你去看看社交网络上关于《毕正明的证明》的讨论,很多都是网友们对小时候在火车上被偷的回忆,以及各式防盗技巧的民间智慧。
记忆泛黄的九十年代,旧的混乱还在延续,新的秩序尚未落定,盗贼团伙依旧有着自己的江湖。
而这部电影,就还原了这一民间隐秘体系的具体形态。
开场就是一场有规模的组织偷盗。
由于过去绿皮火车的窗户是能打开的,扒手就趁半夜乘客们都睡着了,用长杆伸进车窗将货架上的行李勾出。
有人惊醒后发现,其中一根急忙撤回的长杆不小心勾住了主角——彼时还是孩童的毕正明。
没想到扒手非但不跑,反而大呼“勾到个带把的!”旁边的扒手立马都跑过来帮忙,两边陷入拉扯。
扒手连带偷人,说明他们还做着“副业”。
要知道,当时不仅盗贼横行,拐卖乱象也层出不穷。
幸而警察很快赶到了,正是这次被救后,毕正明开始有了警察梦。
但孩子的梦想在孕育,社会的罪恶也在滋长。
因盗贼群体众多,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团伙“荣门”。
多年之后,毕正明终于实现梦想成为反扒警察,“荣门”也成了敢跟警方抗衡的一方组织。
新手上路的毕正明,入职第一天就被现实教育了。
队长老周的计划是所有反扒警察都装扮起来,混在游客中鉴别扒手。
但踢出的正步,自信的笑容,还是让嫩瓜秧子的毕正明被荣门一姐“大白桃”一眼认出来了。
即便毕正明三下五除二就将小偷抓住,作为犯罪头子的大白桃,还是敢趁火车经过隧道灯光暗下的短暂瞬间,趴到他的背上嘲讽调侃,顺便割破裤袋偷走钱包。
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可见当时的犯罪团队嚣张至极。
而这也只是盗贼团伙给毕正明的下马威,到了晚上,他又因在抓贼时被反捅脚筋,成了残疾。
两次直面盗窃现场,虽相隔多年,却都给毕正明落下了深刻的印记。
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和能力,毕正明走向邪修之路:拜师大白桃。
然后卧底贼窝,一举端了整个盗贼团伙。
跟随着主角的视野,我们作为旁观者也得以窥见整个盗贼群体的生活景象,也看到了千年盗窃文化所流传下来的神乎其技偷法奇观。
原来,除了大众印象里的伸手掏,还有探、开、抠、夹,割包、下药、美人计、声东击西、团队合作转移注意力……
还有种种行业黑话:
“富人叫横子,钱包叫皮子,钞票叫蒿子,准备叫哈风,下手叫困风”……
“青龙出海”是偷钱包,“偷梁换柱”是假钱换真钱,“完璧归赵”是将装有假钱的钱包再放回去。
而即便是最简单的“二指禅”,训练方法也是超乎你想象的难。
最好是食指与中指等长,能在擦肩瞬间完成“探囊取物”,并且会在训练的包里藏刀片,挂铃铛,伸手进去,要做到铃铛不响,刀片不割。
传说老北京天桥的“佛爷”的功夫,甚至可以在滚烫的油锅里夹铜钱,冬月的水盆里捞肥皂。
而这还只是画面,还有新奇的剧情设定。
“荣门”已经成了掌管全国三横五纵火车路线的小偷组织,因此也发展出极其严密的组织架构与伦理体系,人物关系等级森严又错综复杂,暗流涌动,内斗不断。
比如有的火车路线油水大,就会被垄断;一旦错了规矩,就要剁手;
为了行业发展,甚至每隔几年就会举办一次小偷大赛,比拼手艺。
可想而知,当这些花样百出的技法和门道都出现在电影里时,视觉效果集中轰炸得观众的大脑皮层皱褶都展开了。
如果你想在国庆档带合家老小看部自带爽感的无压力电影,这一部正合适。
既然是讲盗贼的故事,不可避免提到一个词:
盗亦有道。
千百年来,在我国古典白话小说里,一些江洋大盗都因为这个词被写得神乎其神,甚至有救世济民之象。
然而,针对这一理论的反驳,在情景喜剧《武林外传》里就有拍过。
从小就着迷于武侠故事的富家千金郭芙蓉,对江湖上赫赫有名的盗圣珍珠翡翠白玉堂极其崇拜,在知道客栈的白展堂就是盗圣之后,便幻想跟他一起劫富济贫,闯荡江湖。
然而,当意识到仅仅是偷了一个扳指,就让整个七侠镇风声鹤唳,让所有百姓不得安生后,她才逐渐开始对这一信念有了动摇和反思。
而在之后,得知自己初入江湖时就是被白展堂偷了钱包,直接怒骂他“杀千刀的老贼”。
可见,所谓支持“盗亦有道”说法的人,不过站在岸上看热闹,没偷到自己头上,没影响自己生活,自然是希望有人行使“正义”。
这就与程序正义原则相悖。所谓的盗亦有道,或许可以获得惩戒一时的快意,但无法让整个社会问题得到法律秩序的抚平。
同样,在《毕正明的证明》里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认清这一点的过程,也是男主毕正明的成长过程。
第一步,“看山是山”。
在卧底贼窝前,毕正明对小偷还是一种带着天真的,朴素的,一腔热血的痛恨,“贼自然就是坏的”,甚至在日记本里写“抓尽天下贼”。
而随着他跟大白桃及其手下的深入接触,毕正明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
他发现,原来这群小偷也并非穷凶极恶之徒,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奈和底线。比如大白桃在看到有同伙偷了老人的救命钱后,执意将钱抢回归还。
再比如在一次训练过程中,大白桃的两个手下突然发现当年拐卖自己的人贩子,于是设计将人贩子送进警局。
这之后四人聚餐畅饮至大醉,恍惚之间,毕正明忽然觉得眼前的几个“敌人”其实也是可怜人,想拉他们一把,开始劝他们弃恶从善。
但导演这里并没有陷入因视角转到了盗贼一边,而模糊道德的界限。看见个体,共情个体,是为了捋清犯罪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聚焦困境,才能从根上解决社会问题。
找准了法与情的边界,导演立马喊醒主角和观众——
周队长的声音在毕正明耳边及时响起:“你在想什么,难道打算学成以后,和他们一起去劫富济贫?”
而随着剧情发展,毕正明开始接触荣门的上级,发现利益背后的内斗惨烈后,才最终明白——
活在畸形的环境里,始终无法产生积极的心理。没被阳光直射的角落,也不可能开出正义的花朵。
于是,他最终将“抓尽天下贼”这句话真正内化成支撑自己的“信念”。
从莽撞笨拙又冲动的新手警察,到坚定勇敢又冷静的反扒警察,毕正明证明了自己,也获得了成长。
如果说毕正明是凭借坚定的、向善的信念,看穿了“盗亦有道”的粉饰。
那么另一个角色花手,则是因为错乱的恨意和怨念,走上了与其截然相反的道路。
《毕正明的证明》虽然讲的是警匪斗法的故事,但最让我触动的,其实是形形色色人物之间的命运流动与交汇。
和毕正明镜像生长、由王彦霖饰演的花手,便是其中之一。
其实二人早在小时候就曾见过。
影片开头,在毕正明差点被长杆勾走之前,曾将自己的饮料送给一个小朋友,而对方也回赠了他一个铁皮青蛙。
这个小朋友就是花手。
小正明幸运没有被拐,但小花手却在这次行窃事件中被四爷带走。
之后的他开始在荣门长大,虽然师从掌门人四爷,但因为授人以柄,始终不能进入组织,即便能力比预备役掌门的少爷更强,也只能屈居其下,在夹缝中生存。
这种得不到认可的痛苦,让花手产生了证明自己的欲望。
但也正是这种扭曲的欲望,促使他一步错步步错,越陷越深,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命运让二人在那辆火车上有了短暂的交集,却又轻轻一推,各自偏移,最终掀起了巨大的“风暴”,蝴蝶效应之下,两人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终点。
如果毕正明被拐走了,是不是就会成为另一个花手?
如果花手没有被四爷带走,会不会就拥有正常的人生?
我并非为花手洗白,尽管世事无常,每个人的生命轨迹往往也取决于人心。看似花手被命运选中,难以挽回,但他其实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与之形成对照的另一个例子,便是张天爱饰演的大白桃。
不得不说,能把处于灰色地带的大白桃那种复杂的人性挣扎塑造到位,张天爱这次的表现确实刷新了飘的认知。
和花手一样,她也是从小被荣门掌门领养,传授技术,但不同的是,大白桃始终在心底保留着一丝善良。
剧情一开始,她只是一个技术高超、能力出众,敢调侃警察的小偷一姐,很厉害,但始终戴着神秘的面具。
但随着毕正明拜师后两人的交流加深,我们逐渐发现了她更多的面向,感受到这个角色的人格魅力。
首先是业务水平。车厢移形捷似风,取物无影妙夺工,作为荣门一姐,大白桃无论是偷盗技术还是打戏,都堪称顶级。
而后是性格和管理的手段智慧。作为老大,大白桃手下有两个男生,加上后来加入的毕正明,恩威并施,悉心授艺,又会为手下出头。这样的领导,谁不心服口服甘居其下。
而更重要的,是她身处上船容易下船难的荣门,始终保有一片心里的“自留地”。
其实大白桃和花手,也是一组命运对照。同样的悲剧过往,但和花手的狠绝、越走越偏不同,她内心更偏向于对光明的向往。虽然错了就是错了,她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并在有限的选择里尽可能选“对”,也是一种自我的证明。
毕正明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她内心向光的一面,对手下的仗义,以及内心的挣扎,才会主动暴露身份劝她合作,最终使她能对人生做出新的选择,从不公的命运里,尝试拯救自己,尝试修正错误。
这些有血有肉的角色故事,无不诉说着命运虽无常,但选择的权利,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看《毕正明的证明》的过程,并非只有快节奏沉浸里的笑泪交加,更有一股余味萦绕。
看完后我总忍不住咂么回味,去思考,讨论,理解片中的人物在宿命推动后的每一个选择,是带有怎样的悲欢离合,又有怎样的善恶博弈。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对世界的阴暗面经历着相似的观察过程:
从最初二元对立的朴素否认,等到靠近后,发现世事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环境与个体等大量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直到最后,看清全貌的我们,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取舍。
只是有人高屋建瓴,认清了问题所在;有人自甘堕落,以为懂得了人生真谛;还有人随波逐流,最终变得麻木不仁。
时代变迁,人心始终难测,命运的终点还看个人造化。
而毕正明的成长,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