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成什么”,小米创新蝶变的秘密

导语:近些年,小米给外界一种“做什么,成什么”的认知,在此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底层密码?

500

路言/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出品

1

智能手机交互的新答案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智能手机行业逐渐形成华米OV等几家核心巨头企业共存的局面,同质化竞争持续加剧。而要想打破这一胶着竞争局面,就需要有企业能够率先推出一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产品创新。到底是谁能先行一步,行业都颇为期待。

而就在近日,小米公司率先给出了答案,其创始人雷军在一年一度的个人演讲上,正式发布了年度旗舰手机小米17系列。小米17系列采用了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徕卡专业摄像、金沙江电池与龙晶玻璃,在性能、影像、续航与抗摔等基础维度的行业领先表现自不用多说,最引人瞩目的是小米17 Pro与小米17 Pro Max创新性地在摄像头模组区域增设了一块副屏,小米命名为“妙享背屏”。这块背屏不只是一个装饰品,而是非常实用的第二屏幕,其通过软件的适配,实现了智能手机产品在交互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创新。

500

例如,这块背屏可用于显示时钟、AI生成头像或宠物形象;可以推送出行提醒、音乐播放信息等通知内容;可以支持后置主摄自拍预览,他人协助拍摄时也可以实时查看构图效果;利用超级小爱的AI识屏能力,可以将餐厅预订信息、活动二维码与购物清单等重要内容一步“贴”到背屏;用户还可以装上专属的复古掌机保护壳,把智能手机变成一台游戏掌机。

对于智能手机屏幕,人们通常会将关注点放在其显示维度的表现上,而忽视了屏幕对于人机交互方式的重要性。复盘全球手机产业的每一次重大变化,其实都是源于人机交互方式的变革,而交互方式的变革又源于屏幕的创新。例如,智能手机最早的形态是诺基亚塞班系统时代的“按键+屏幕”组合,后来触摸屏的出现带来了智能手机行业第一次革命性的交互方式变化,催生了苹果与安卓手机时代的到来,再后来折叠屏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智能手机的交互方式,而背屏的出现,有望再一次带来人机交互方式的全新突破。

在智能手机行业已经在很长时期处于创新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小米的这种尝试,一定程度上给到了行业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势必会带动全行业将围绕背屏去进行探索创新。随着行业探索的不断深入,基于背屏的功能绝不会局限在小米当下的状态,而有望继续迭代出更多更惊艳的一些玩法,这让智能手机行业在接下来的发展更值得人们期待。

2

连战连捷,小米蝶变

一家企业在公众心智中的认知形成,往往不是因为一两件事情,而是因为一系列元素的累积而形成的整体判断。例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小米公司都被认为缺乏科技含量,但最近两年,小米公司在公众心智中的印象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其逐渐给到人们一种“做什么,成什么”的硬核科技公司形象,这也正是源于小米在多个关键业务领域的一系列优异表现所带来的心智改变。

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小米汽车。无论是首款轿车车型SU7,还是首款SUV车型YU7,小米汽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以汽车之家公布的最新一周的周销量来看,SU7、YU7分别以0.54万辆、0.53万辆的销量均位居行业纯电车型销量榜前十,而排名在SU7、YU7之前的多是平均售价低很多的中低端车型。而仅凭两款车,小米汽车便实现了单周近1.08万辆的整体销量,超过了包括“蔚小理”与问界在内的最具竞争力的几家造车新势力企业。

其次,是小米在芯片领域的突破。今年5月22日,小米正式发布了“玄戒O1”、“玄戒T1”两款芯片,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能自主研发设计3nm旗舰SoC的企业,填补了中国大陆在3nm先进制程芯片设计领域的空白。其中,玄戒O1芯片采用10核CPU,16核的GPU,性能和功耗跻身行业第一梯队水平。安兔兔跑分达到300万分以上,与苹果A18 Pro芯片相当。并且上述芯片都经受住了市场的验证,小米15S Pro、小米Pad 7 Ultra和小米Pad 7S Pro三款搭载玄戒芯片的高端产品都有着很好的市场表现与用户口碑。

500

再次,是小米在操作系统上的突破。2023年10月,小米澎湃OS正式发布,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系统底层重构,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还持续将系统级的AI能力与OS进行底层融合,一方面作为小米构建万物互联时代的“公有底座”,另一方面为小米构建“AI全生态”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外,在公众较为忽视的大家电领域,小米也快速成长,成为驱动小米近几年业绩增长的重要动能。就在近日,小米大家电业务还正式登陆欧洲市场,提供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当地市场的消费选择。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小米的大家电业务还有着巨大潜力。

最后,小米在公司基本盘业务智能手机领域持续深化高端化战略,逐渐形成了“高端无短板、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软硬件深度融合”的认知突破。而小米17系列作为小米近五年的大成之作,其一方面凭借在外观、性能、影像与续航等基础维度的持续精进,另一方面凭借“妙享背屏”设计的创新突破,有望成为小米手机高端化的蜕变之作,在接下来迎来消费者的购买热潮。

在手机、大家电、汽车、芯片与操作系统等5大关键领域的连战连捷,全面开花,一步步地改变着公众的心智认知,最终量变形成质变,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小米已经上升为一个全新境界的企业。这种心智认知也直接作用于资本市场,在最近几年时间中,小米公司的股价从10港元上下的价格一路上涨至56.9港元,市值近1.5万亿港元,这在中国所有大型科技企业中是表现最为突出的。

3

“做什么,成什么”背后的底层密码

笔者在大量商业案例研究过程中深知,一家企业在单一业务领域实现突破并不算太过艰难,但能够成功构建出第二增长曲线的企业少之又少,能够在三个或三个以上领域都能实现成功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在此背后,核心根源是不同业务领域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业技艺,而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知识死角,其很难与那些专业领域的专业企业竞争。那么,小米是如何在智能手机、汽车、大家电与芯片等多个领域实现“做什么,成什么”的呢?如果能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能够为全球商业界最难的难题——“如何实现企业的多元化”提供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答案。在对小米各项关键业务的成功路径进行详细研究后,笔者认为其成功背后有着一套值得所有企业学习借鉴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四个关键要素。

第一,小米创始人雷军身上进取、拼搏的企业家精神功不可没。

500

在年度演讲中,雷军坦诚在经历多年激烈的商业竞争之后,自己与小米公司的核心高管都感觉有些累了。按照大多数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思维逻辑,类似汽车、芯片这样投入重,不确定性高的业务都不会再去布局。如果那样选择,小米也就只能沦为一家困在智能手机红海竞争中的平庸企业,今天的万亿市值根本无从谈起。是雷军进取的企业家精神,让他意识到安于现状,不进则退的风险,亲自拍板了汽车、芯片两项业务的关键决策,并且自己身先士卒,尤其在汽车业务上躬身入局,亲自作为第一负责人,带领团队推动了小米汽车的战略规划制定与关键战术行动的一一落地。

第二,小米的各项业务布局,是基于“核心能力”,尤其是“生态优势”的相关多元化。

小米在手机、大家电、汽车、芯片与操作系统领域的布局,看似复杂,但其实有着清晰的逻辑。首先,这些业务之间都是强相关的,手机、大家电与新能源汽车本质上都具有消费电子属性,在硬件、软件、供应链与渠道领域存在很多可共享的资源与核心能力,而芯片、操作系统又是手机、大家电与新能源汽车三大品类通用的两项根技术,这种关键资源与核心能力能够充分复用的相关多元化,大大降低了小米多线作战的失控风险。

其次,上述几项业务共同组成了小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生态优势”。一方面是手机、电视与汽车所形成的“人车家”多端协同的优势,另一方面是芯片、操作系统与消费终端产品的一体化协同优势,为小米带来了“人无我有”的产品体验优势,而产品体验是决定用户在真实交易场景如何选择的重中之重。

第三,小米的各项业务,都是建立在对用户需求、行业竞争格局深刻认知下的差异化创新。

如果一家企业的业务多元化,只是沿用原有行业的一些传统做法,其是根本无法实现突破的。在智能手机领域,小米手机最早就是抓住了当时智能手机行业普遍存在的软件体验差、产品售价高等核心痛点,通过流畅的软件体验与产品的极致性价比成功突围。小米在汽车、大家电领域的突破也是同样的逻辑,其都没有沿用行业传统做法,而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痛点与行业竞争格局的深刻认知,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战略实现突围。

500

例如,在小米汽车推出之前,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最成功范式是以理想、问界汽车为代表的增程模式与家庭大空间SUV。而小米公司让人钦佩的是,其没有简单地选择跟随,而是提前预见到了大量车企会涌入这个市场,最终势必走向红海竞争,当前的现状已经充分证明了小米公司当时的产业先见。基于严谨的用户需求与竞争格局分析,小米最终在小米SU7、YU7的产品定义上选择了纯电模式、运动兼具空间的差异化方向,避开了增程大空间SUV这个已经陷入红海竞争的市场,凭借极致的产品性能与动感的外观设计让用户眼前一亮,不仅成功切入市场,还出人意料地成为市场中最火热的现象级产品。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小米基于“硬核科技公司”愿景,在核心技术领域的饱和投入与长期耐心。

“大力出奇迹”,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小米无论是在手机、大家电与汽车领域的成功,还是在芯片与操作系统领域的突破,都离不开小米5年前的一个关键决策,即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推动小米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的转型。并针对这次转型,制定了5年1000亿元的技术研发投入计划。

正是这一大胆投资计划,为小米带来了大量关键技术创新,而这些关键技术为各个业务的突破提供了现实支撑。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就不会有顶尖的人才储备;没有顶尖的人才储备,就不会有人无我有的核心技术;没有人无我有的核心技术,产品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挫折不可避免,在遇到挫折时能否保持定力便至关重要。以芯片业务为例,众所周知一家行业内的知名企业于2023年一夜之间解散了所有芯片团队,这对小米来说是一次巨大考验。当时中国智能手机行业正面临严峻的行业衰退危机,小米自身也史无前例地连续两年出现营收下滑,同时还面临汽车业务的巨额投入与巨大不确定,但在关键时刻,小米保持了战略定力与长期耐心,坚持继续推进芯片的研发,在累计投入超过135亿人民币之后,最终迎来今年的正式量产与商用,这为小米公司储备了一项有可能在10年之后带来新一轮质变的重大机会,也为中国的芯片产业储备了一支有助于行业正向发展的关键力量。

除了在芯片与汽车两个耗资巨大的领域坚决投入,小米还在智能工厂集群与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饱和投入。例如,其在北京亦庄、昌平相继投产了两座行业最高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机智能工厂;2024年,在北京投产了集生产、研发、测试、销售、体验于一体的第一座小米汽车超级工厂;2024年11月,在武汉奠基动工了首座智能家电工厂,预计2025年11月投产、2026年大规模量产。这些智能工厂累计投入数百亿人民币,虽然耗资巨大,但为小米能够更好地掌握硬件生产主导权,以及打造出更高品质的产品提供了重要条件。在人工智能领域,小米也积极招募全球最顶级人才,自研AI大模型技术持续取得突破,为小米全生态产品的AI化提供全面赋能。

500

根据小米官方公开信息透露,在完成上一个5年的千亿技术研发投资计划之后,未来5年其还将投入额进一步提升至2000亿人民币。在这2000亿真金白金的投入下,我们能够想象到未来几年小米将出现更大规模、更具创造力的技术纷纷涌现的局面,这些技术也将大大助力小米接下来更多的产品创新与更大的业务成功。

过去,在企业管理学界有很多关于企业多元化的路径讨论,但多是基于抽象思维,因此很多结论都存在较多争议。但上述方法论,是完全基于小米这家企业的真实实践得出,笔者认为其具有更强的实证说明力。

概括来看,这套方法论的核心,即企业的“1号位”一定要拥有强大的进取精神与躬身入局的担当;然后一方面要基于企业的核心能力谨慎开展相关多元化,另一方面要敢于突破行业传统做法,基于用户需求与行业格局制定差异化的产品战略;同时,一定要坚持技术驱动,通过在核心技术领域的饱和投入与长期耐心来实现技术蝶变,最终为消费者打造出性能极致、价格厚道的产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新业务领域实现突围。当理解了这套方法论,我们便理解了小米公司为什么在近些年能够“做什么,成什么”,也会对小米下一个5年的新蝶变充满期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