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重建稀土冶炼,需要多少年?
最近,我们收到了一些热心读者的留言,他们希望我们能够深入分析一下日本是否有能力重建其稀土产业。中国搞稀土矿的限制,会不会把很不容易才获得的优势,转手送给了日本。并且如果真的决定重建,大概需要多少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的任务。因此,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
稀土产业作为一个高度复杂且技术密集型的领域,其核心环节存在着多个难以克服的难点。首先,电力消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稀土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伴生矿,即便是那些并非伴生矿的稀土资源,从矿石中提取和分离出纯净的稀土元素,这一过程同样会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
以中国为例,中国的电解铝产业以及稀土冶炼产业,在整个国家的总发电量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大约在8%到9%左右,被归类为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这个8%具体意味着什么呢?它相当于7500亿度电的惊人消耗。而相比之下,日本在2023年的总发电量大约只有10000亿度电左右。
其次,技术层面的难题也不容忽视。稀土元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性质相近的17种稀土元素往往容易相互混杂在一起。这并不是说我们想要获取某种特定的稀土元素,比如钇矿,就能找到专门的矿山,直接开采并进行冶炼。实际情况更像是将东北大米、西北大米、印度大米、越南大米以及泰国米等多种大米混合在一起,首先需要想办法将这些不同种类的大米有效分离。
除此之外,环保问题和放射性污染的处理也是稀土产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因此,要判断日本是否具备建成稀土产业的能力,就必须综合考虑环保、技术以及电力供应这几个关键因素。环保问题和放射性污染的处理该如何解决呢?这个问题我是不怎么担心的,他们会偷偷的把污染排到大海里面,连核污染都可以这么做,这种小污染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排就是了,最后一鞠躬就整个问题解决了,民众也会原谅的。都原谅这么多次了,不在乎多那么几次。
那么技术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凭借日本在情报和间谍活动方面的能力,获取必要的技术不是什么难事。反正他们又不是第一次干这事了。这个我是不怎么担心的,倒是辛苦国安要更努力一把才行了,特别是关注有没有人在稀土厂旁边小便。
最难以解决的,反而是最基本的问题,电力。因为电这个问题,偷是偷不了的,即使东京湾有储备大量的电力,也会很快就用完的。所以要想发展稀土产业,还是得把电的问题解决。那么,日本可以解决电的问题吗?
所以,我们先来重点的问一下。日本的电是否足以支撑这个产业。
日本的电够用吗?
日本的电是否够用。我们不妨通过日本近30年的发电情况,来分析一下日本的电力问题。表格清晰地揭示了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日本的用电量基本上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是不是因为需求已经达到饱和,所以不需要增长了呢?公知也常说,日本只要愿意,就能够随时建造新的电厂来满足需求呢?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解释一下电力的一些基本特点。众所周知,所有用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耗电量往往会逐渐增加。以空调这一常见的家用电器为例,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那些得到定期维护的空调,其耗电量平均每年会增加大约2%;而那些缺乏维护的空调,每年的耗电量增幅更是高达4%。不仅仅是空调,其他的工业设备如冰箱、机床,机器人等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那么,设备的更换频率又是怎样的呢?即便空调本身的价值并不高,但根据空调行业的研究报告,其更换频率通常也在10到15年之间。这意味着,在较长的时间内,设备的耗电量是呈现上升趋势的。
基于这样的背景,即使我们采取最为保守的估计,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平均每10年的时间跨度内,如果用电量不能增加至少18%,那么将会有18%的设备因为电力不足而无法正常使用。换句话说,在10年内,即便设备数量不再增加,电力缺口也将不可避免地上升18%。
那么,用电量短缺会带来哪些具体的后果呢?
以上为日本近30年的总发电量,与居民电价的关系。在人口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居民用电费用持续飙升。作为比较,中国居民电价大约在0.5到0.6元一度。并且电价在近30年里面基本没有过变化。
可能会有人说。人家的电费增加,工资也在猛涨啊。那么我们接着来看一下日本人的工资,可以买多少度电。
以上表格显示。日本的工资也没怎么变化,但是每月工资可以买的电明显下降。失落的30年,月工资可以买的电少了接近一半。日本民众享受的资本主义高福利,是电价的一路飙升。日本的平民电在慢慢的消失,换回来的是贵族大和电。贵族的电用起来的时候,会有初恋那种心跳激烈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明显。这个也是我们部分民众非常羡慕日本民众的地方。
但无论贵族电如何的优秀,即便在不涉及稀土冶炼等高耗电产业的背景下,日本的电力供应已经非常紧张。
由此,我们不禁要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电力会出现短缺?按照经济学原理,市场会调节一切。现在出现缺口,资本家就会迅速增加投资,扩大电力生产吗?
一般来说,经济学原理是不会错的,那错的是谁呢?
日本的电为啥没有增加?
要探究电力减少的原因,我们首先需要审视日本近30年的电力结构。一直以来,火电和核电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火电的比重始终维持在70%左右,而核电在高峰时期也曾达到25%左右的份额。然而,由于核电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整体发展陷入停滞,这一点我们暂且不展开讨论。
值得关注的是,火电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占据了70%左右的份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火电出现问题,整个国家的运转都可能陷入瘫痪。虽然我并不了解日本火电行业的内部情况,但根据中国火电的发展经验来看,火电设备不仅需要更新换代,还存在着使用寿命的问题。
在电力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下,并且为了能够保持火电的运转能够不受影响。逻辑上来说这30年间应该会增加建设更多的火电厂才对。不搞正选,那总得多几个后补把。
那么,日本在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建设了多少的火电厂呢?零。
不建大型的新火电厂可以理解。问题是为啥连备用的中小型火电厂也没呢?是不是因为日本的市场还不够开放,还有大政府的妨碍,使得市场规律没法运转呢?
电的投资金额
为啥没有新的火电。先来讨论表面的问题。也就是投资回报比的问题(ROI)。既然涉及投资,那就一定要有回报。总不能要求资本家做雷锋吧,再爱国也不行,总得有回报才行。也因此,咱们先来看看电厂的建造费用。
一个中型的火力电厂。即使是按照中国这个全球最低的造价,大概是7-10亿美元左右。由中国来建设并且使用,也需要12-18年才能回本。我就问这个世界上,那一个投资机构或者资本家愿意投资一个7-10亿的项目,但是至少要12-18年才能回本。再怎么爱国的投资机构都不会去做。
一般的成本回报周期如果超过10年,依然有投资者。这种投资者一般是来圈钱的,把这个项目包装一下,搞成一块块分拆卖给股民。这种操作倒是可以,但是这么干的话也就意味这个项目会快速的GG了。因为类似水利,火电,核电这种大项目,维护费用是极高的。前期圈钱的把钱都圈走了,后面这个项目就基本作废了。所以,这种情况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继续讨论表面问题。日本的电力为啥回本周期长,有几个大问题。抽其中的一个介绍一下。日本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日本的电频率是不一样的。关西和关东的频率分别是50赫兹,60赫兹。看不懂也没问题,简单理解就是关西的电有剩余,是没法给关东用的。日本倒是有尝试转换,但是量非常少,简直是杯水车薪。
是不是很难想象,一个工业大国居然搞两套标准。在中国充电插口不一致,已经有不少人骂政府了。但是在日本,二战之后就两套用电频率,居然没人骂政府。看看人家素质多高。
既然没法互通,也就代表着,两边的投资者是非常谨慎的,毕竟多了用不完咋办呢?电发出来用不完就只能当损耗。那么,损耗的费用谁承担呢?只能是谁不反抗,就谁承担了。日本电价不断上升,冤大头只能是民众了。电价高,那就只能少用电了,所以回本周期又长了。
原来的都还没回本,咋整呢?继续加价吧。加价咋办呢?降低用电吧。日本的套娃技术在不断升级中。日本的火电成本大概是10~20日元每度,日本的资本家联合政府会在这个基础上增加15日元的维护,利润和税收。中国发电的成本大概是0.35~0.45人民币,线路维护+税只有0.15元左右。
可以说,中国居民用电,基本是国家送的。国家也没打算在电费里面赚钱。能回本,甚至不能回本都行。这句话可能很难明白。但是这个是事实,很多的基建项目在中国是从来不讨论回本这个问题的,特别是水利,核电这些项目。例如淠史杭灌区工程,这个水利工程是58年的时候各位革命前辈组织建的,如果要用投资回报比来算。那么回本周期至少是100年。
日本的电价不断上涨,除了能源原材料,煤炭和天然气价格不稳定之外。关键的也就是这个用电损耗了,以及资本家的收益了。
为啥是资本家的收益而不是政府收益?来讨论核心问题了。
之前的电是谁建的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日本并没有新建任何电厂。那么,这些现有的电厂究竟是由谁负责建设的呢?他们又是如何确保财务上的平衡和可持续性的呢?接下来的信息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因为这些电厂实际上是在一种低配版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起来的。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在美国的协助下,轻而易举地清除了地主阶级,并实施了一次土地改革。与地主阶级紧密相连的贵族阶层,也在两颗原子弹的威慑下,微笑着、友好地交出了土地、电力、钢铁等核心资源的控制权。对于中国而言,土地改革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但在原子弹的巨大威力面前,日本的土改却显得异常轻松。
在电力领域,日本政府成立了一个中央机构——通商产业省,简称MITI。这个机构的权力之大,几乎相当于中国的国务院和发改委的总和。电力的建造和规划完全由MITI来决定,然后下达给日本的十个区域电力公司执行。
简单来说,在日本包括冲绳在内的十个省份中,每个省份都只有一家唯一的电力公司。这些公司的电力价格、电力规划以及行政审批等事项,全部由MITI来决定。如果哪家公司不听话,MITI凭借其强大的权力,可以要求当地政府对其进行制裁,让这些公司日子不好过。
与中国的计划经济模式不同,低配版的计划经济有几个很大的缺憾。最大的缺陷在于,日本的电力公司在亏损时,责任由谁来承担呢?答案是民众。前面提到过,日本的电网是无法完全连接的,只能实现小范围的互联互通,这必然会导致电力浪费的问题。然而,只要这些电力公司服从MITI的指令,它们就可以通过提高电价来弥补亏损,而MITI也会批准这种做法。
总的来说,电力的发展规划、电力人才的培养以及电力的整体布局,全部由MITI来统一管理和建设。任何人不得反对,只能严格执行。电力的价格和利润也由MITI来决定,下面的私人公司可以提出申请,但必须无条件执行MITI的决策。
顺便提一下,日本的核电发展速度并不逊色于中国。日本从50年代开始引进和学习第一代半核电技术,到了1995年之前,已经能够自主生产第三代核电技术。
在这种高度集中、缺乏活力的体制下,日本的发电量从二战后的600亿度,猛增到1995年前的1万亿度左右。这种看似僵化、专制的架构,却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电力事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1995年的到来,情况发生了变化。1992年苏联解体后,MITI的存在变得不再必要。1995年,MITI将权力下放,交给了市场,十大区域电力公司也因此获得了自由。
电力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主要分为发电端(电厂)、运营端(电网)和售电端(售电公司负责)。在MITI的管理下,这三个端口全部由政府统一管理,所有决策都由MITI负责,不听话的公司会受到惩罚。然而,1995年之后,发电端和运营端首先市场化。2005年之后,日本政府觉得堕落不够彻底,把售电端也市场化。
市场化的结果前面已经展示了。那么回到主题,现在稀土缺电,日本政府打算如何把电厂建起来呢?日本政府今天的负债率,是GDP的三倍。政府也没钱了。没权,没钱,没人,电厂打算怎么建呢?
可以这么说,连《我的奋斗》也帮不了日本了。无论是小胡子,还是明治。当年都干了一件事,要不清除大贵族(德川)然后自己做大贵族,要不跟大贵族(容克)谈判把权力回收。今天的权力在谁的手里呢?这就是一个更深入的话题了。
总得来说,对于日本是否可以重建稀土链条,关键点并不掌握在日本的手上。因为冶炼稀土是一个系统,并不是一个能力。并不是把矿买回来,放到炉子里面就结束了。就跟航母一样,是一个国家的意志才能做出来的结果。
1995年之前的日本,还是很有精神,那时确实有机会在较短的时间把冶炼补全(较短其实是指20年左右)。但是今天的日本已经不是那时的日本,他们即使想要把冶炼的前置条件,电力去完备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