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创新应该考虑多方利益

【本文由“guan_17031322351558”推荐,来自《今天朋友圈刷到一个做电商的朋友,差点没给我笑岔气,又有点心酸》评论区,标题为guan_17031322351558添加】

因工作结识多位电商从业者,业务与其发展深度绑定——商家兴衰直接影响我们的业绩,由此对行业生态形成直观认知。时常与他们聊起行业现状,不禁感慨如今线上生意的生存困境——运营成本竟已超过实体店铺,利润空间被挤压到近乎透明。平台通过精密的大数据算法,对商家成本结构的掌控精准度远超商家自身,再以“流量扶持”、“活动报名”、“竞价排名”等名义,变相迫使商家陷入低价内卷战,其中拼多多模式尤为典型。

当商家拒绝为平台的“流量税”买单时,算法立即启动摆烂(惩罚)机制——店铺曝光量如退潮般骤减,访客数甚至跌至个位数,店铺沦为数字荒漠中的孤岛。这仅是第一重绞杀,平台精心设计的“仅退款”规则与模糊罚款条款,正构成双重死亡陷阱:前者将质量风险转嫁给商家,后者以“规则解释权归平台所有”为名实施经济处决。更荒诞的是,这些处罚条款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其判定标准始终笼罩在迷雾中,商家往往在收到罚单时,才惊觉自己触发了平台单方面划定的“红线”。(注:官方虽已在2025年4月叫停“仅退款”,但某些平台变种规则正以新形态卷土重来。截至2025年9月,并没有权威信息表明电商竞价排名已经被叫停。)

在这场由算法主导的生存游戏中,中小商家被逼入绝境:撤退意味着将前期投入的店铺装修费、库存金、推广预算等悉数投入无底深渊;坚持则如踩着利润刀刃起舞,每步都可能触发隐藏的处罚机制。当“不做推广等死,做推广找死”成为行业铁律,当“合规经营”反而成为高危选项,整个商业生态正在经历一场系统性失血——商家失去创新资本,消费者失去品质选择,平台却通过流量垄断完成对商业价值的终极收割。

平台以一种简单且粗暴的方式,将自身本应承担的商品质量监管、商家诚信经营引导责任,通过“强制运费险”、“仅退款”政策以及其他罚款手段,转嫁给商家。这种做法不仅激化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还对“薅羊毛”这种不良行为采取了纵容态度,长此以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道德观念,导致其道德水准下滑。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平台对于真正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却敷衍应对、处理不力。如此一来,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便产生了极度的不信任,在缺乏信任基础的商业环境中,整个商业链条上的各方都彼此防备、互相猜疑。而平台却躲在幕后,坐收利润及消费者不恰当的赞扬。

当下的电商平台已异化为精密的利润榨取系统,通过数据链条将商家、供应商牢牢锁在价值剥削的磨盘中。无论是诚信经营的商户,还是追求品质的消费者,都在这场畸形博弈中成为输家——当低价成为唯一竞争法则,粗制滥造的假货必然泛滥成灾,品质升级失去生存土壤;当商家连基本利润都难以保障,又何谈投入研发创新?更可怕的是,平台培养出的“低价依赖症”正在重塑消费认知,消费者逐渐将“砍价成功”、“仅退款”、“全网最低”视为理所应当,却忽视了合理利润才是保障商品质量的根基。

这场由平台精心策划的“价格绞杀战”,正以数据为绳索、算法为利刃,将整个商业生态拖入恶性循环的深渊。当商家被迫在“不降价等死,降价找死”的钢丝上挣扎时,创新基因早已被价格战绞杀殆尽;当消费者沉浸于“成功砍一刀”的虚假狂欢时,却不知自己正在亲手摧毁品质升级的土壤。这场看似双赢的数字游戏,实则是平台对商业价值的系统性掠夺——它用流量杠杆撬动商家内卷,用规则陷阱锁定利润空间,最终让“中国制造”沦为低价伪劣的代名词,让消费升级沦为纸上蓝图。

平台构建的压榨体系已形成完整闭环:通过“仅退款”规则转移质量风险,用“活动与投流曝光”掏空商家利润,借“大数据精准控价”扼杀创新可能。当每个环节都被设计成剥削链条,当每份利润都被精确计算到分毫,这场由少数巨头主导的“数字圈地运动”,正在将万千中小商家变成平台帝国的燃料,将数以亿计消费者的品质需求变成流量收割的筹码。若不打破这种“平台通吃,生态窒息”的畸形格局,所谓消费升级终将沦为资本编织的美丽泡沫,而中国制造在电商这一环节的转型升级之路,也将在价格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