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果取消保底,短剧要变天?

500

大家需要适应新的规则,包括红果近期连番出台的合作政策,本身就在为真正具备长期生产短剧内容能力的制作方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布赫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把红果平台今年至今的所有确定政策归纳总结的话,依然只有四个字:

降本增效。

比如演员与平台之间的分账模式,以及取消引进剧保底机制改为纯分成机制。

作为目前短剧行业最大的产品展示/推广平台,红果短剧在上述方面表现出对“市场竞争”下尽可能低投入的强烈渴望,实际上红果对自身定位一直很清晰——

只做短剧成品的“搬运工”。

500

在流量已经达到顶峰且环顾四周未有较强竞争对手的同时,红果必须舍弃一些“鸡肋”型引入剧,转向强化优质内容的线上宣发。

目前“下刀”改革的新政策如下:

一、取消保底并调整分成比例。

对于引入的成片短剧,红果不再提供保底费用,制作方自负盈亏,靠市场表现获得收益。但对于个别优质项目最高可获30%左右的宣发投资预算,并根据成片质量和评级调整分成比例。不过这涉及到平台内部的审核机制,目前未有明确的评级说明。

二、推动精品化发展策略。

通过上述手段倒逼制作方提升产品质量,淘汰低质团队。鼓励编剧工作室与演员机构规模化、正规化,与平台深度绑定(参见此前红果出台演员分账机制相关文章),同时形成分账体系,强化行业专业性。

三、夯实行业权威。

出台剧本扶持计划,单部优质项目(评级后)最高保底可达20万元,全生命周期分账。并引入专业经纪机构,制定、管理演员的分账激励等一应商业行为。

500

对于长期关注短剧行业的人来说,红果今年动作频频,都知道这代表着短剧行业从粗放式增长向精品化、规范化转型。实际上这些举措的背后也说明以红果为代表的短剧龙头们,在相应政策的管理和约束下,面对短剧长期以来存在的种种弊病和市场收拢的趋势,尤其是转向传统影视行业的阶段错误策略失败后,重新做出的战略调整。

01

开放市场,精品至上

9月23日,在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发表了演讲,指出目前“果燃计划”投资了80多部精品短剧,已经播出了30多部。并在现场展示了相关片单。

他表示未来“果燃计划”投资扶持模式会继续加大力度,除了前期投资资金外,优质项目上线时最高会额外提供30%的宣发预算;另外,为鼓励精品短剧更加市场化,“果燃计划”成片引入合作将以纯分成合作为主。

魏钦涛的发言代表红果平台的官方态度,也是正式宣告“靠红果吃饭”的一批看起来市场风险性极高的低质制片方可能从此会失去平台的支持。

500

毕竟在红果“圈地”时代,给制片方制作保底在于稳定对方的合作信心,优惠的政策能够让一大批人“旱涝保收”,这是当时其他平台不具备的合作优势。但明眼人都知道,这种优势产生的前提是红果自身面对的广袤市场同样存在不确定的竞争对手,红果不能在初创时就陷入合作竞争的内耗上,其依托的流量平台和先期投入的资金能够支撑红果的大手笔。

当市场格局基本确定后,市场竞争机制必须确立,所有成片以分成为主也是势在必行。且短剧行业发展至今,已经逐渐趋同进化到“内容竞争”层面,观众喜好决定产品创作方向,魏钦涛说“鼓励精品短剧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本身也是一类行业和一类产品健康发展下去的自我意识体现。

何况红果平台自身定位在于搭台唱戏,谁能在台上唱得好同样也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平台内部评定机制是市场化的一部分,随后根据市场反馈随时调整平台与合作方的合作深度、分账比例以及做到投入成本效费比最佳,减轻红果本身的市场风险才是最终目的。

因此在宣发层面的投入上,算法推荐是唯一的评定准则。

无论是红果平台站内的推荐、弹窗和首页位置推荐,还是红果平台之外的曝光,单部短剧的宣发会愈发依赖内容噱头与演员阵容,也愈发会像传统影视剧宣发那样,依赖站外的舆情因素。

在今后,红果或许可以类比为院线或线上部分流媒体平台对产品的态度,制作方要获得最大程度的支持,首先要接受内部看片、评议,然后签署平台支持协议,设定宣发期内的双方合作条件。

500

与演员分账政策相比,宣发扶持会加快行业内各大制片方的优胜劣汰,并朝着“少数化”和“大型化”的规模演化,后续产生的这些大型制作方又能保持与红果的深度合作,为红果平台展示的产品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品质保障。

至于运营与制作成本,则是红果和制片方都要重点考量的核心。

02

殊途同归,AI当道

与爱优腾等平台一样,红果也在努力抓取AI影视化时代中可能的机遇。

9月25日,在上海举办的爱奇艺iJOY秋季悦享会上,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就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讲述了自己对AI生产技术的看法,他表示早前被外界质疑的AI技术中存在的难点和掣肘,近年来已经被迅速攻克,AI技术的进步太快,变化太大,以至于大家都要正视AI技术对于传统影视剧的影响。

500

就AI的行业影响,龚宇认为“AI颠覆长视频、短视频的时刻即将来临。”

目前,爱奇艺已积极布局AI应用且成果显著:

在B端,AI已渗透运营、制作及货币化等核心场景;在C端,平台已推出AI赋能的“桃豆”智能体、“跳看”等产品,持续优化用户娱乐体验;同时,平台还在探索更多AIGC应用场景。除了线上布局之外,爱奇艺还积极拓展线下体验业务,重点聚焦IP衍生品开发与爱奇艺乐园两大核心方向,为用户带来更立体、沉浸式的IP全场景娱乐感官享受。

500

爱奇艺的大手笔,源自其对技术进步的敏锐洞察力。

实际上对于经常上网“猎奇”的网民而言,已经能够感知到许多素人作者在运用AI技术时的变化,如配音、人脸合成、动作设计和场景设置等方面的进步,这些技术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也让许多影视行业工作者必须放弃一些执念——

在成本面前,一切节操都是浮云。

同样,红果也已经感知到了AI技术对于产业发展的刺激与影响。

此前游本昌先生以数字人形式参与的“果燃计划”项目《济公·冒牌降龙》曾引发媒体报道,但较之一些“猎奇”者,红果的态度更加明确。

500

魏钦涛曾表示,如果AI创作效果比人工更好,用户喜欢,就会为行业从业者省去不少麻烦。对于AI的本质,他认为这是一个辅助创作的工具,能提升效率。因此红果不会鼓励单纯的AI制作,依然看重作品呈现结果。

但对于制作方来说,AI技术运用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尤其是结合短剧自身的大量创投特征与相对密集型制作特质,加上红果现行的市场化竞争机制,AI技术同样是制作方先期预防投入风险的法宝之一,未来则可能是最大的法宝。

500

至于假设条件下,AI系统生成是否会造成一些不可知的负面印象?现在定论为时尚早。但结合短剧自身的文化土壤,我们或许能够发现,其作为网文的视频化产物,用户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如果未来某部AI短剧能够出圈,可能会让更多制作方坚定使用这种降本增效的手段。而谁能破圈,获得平台方的支持,还是要回到“内容竞争”上。

这是短剧行业及流媒体平台,乃至传统影视剧行业都在面对的最大问题。

03

降本增效,预见未来

关于短剧是否会演化为“缩水版影视剧”?这个问题目前得到的答案也许是“会,也不会”。

红果决定开放平台,允许市场竞争作为合作的大前提下,未来短剧的市场化宣发固然会与传统影视剧宣发一样,愈发依赖场外因素,如内容话题、演员咖位和周边衍生关注点等。但同时,短剧的精品化发展趋势和产品特征,也决定了它与传统影视产品的区别。

国家广电总局在指导短剧发展的方向与政策上,目前总体依然是鼓励精品短剧的生产,杜绝部分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短剧出现。

500

短剧用户的结构变化,也在向着中上游社会阶层发展。如魏钦涛所说,短剧正在逐步成为国民化的娱乐视听产品,它的内容供给也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愈发多样。

同时,随着影视行业近些年的市场收缩,许多人转向投入短剧行业,除了肉眼可见的一些明星出演短剧外,更多的是许多具备专业性的幕后人员走进这条职业赛道。因此,短剧行业正在从粗放式转型为成熟化。上述行业内外的刺激,都构成了其发展的基础。

只是大家需要适应新的规则,包括红果近期连番出台的合作政策,本身就在为真正具备长期生产短剧内容能力的制作方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技术的进步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市场的用户基础变化和整体环境的影响,都让包括红果和爱奇艺等这些平台选择在市场竞争中,不约而同地走出小世界,拥抱大市场。

区别或许只是在“降本增效”上,每个平台,乃至各个制作方的理解不同。这也是未来可预见的优胜劣汰下,可能会一同见证的结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