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问”,成了永恒的遗憾

500

500

澎湃新闻称,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不幸遭遇坠机身亡,终年62岁。

俞教授在当地潘塔纳尔湿地拍摄一部关于“海绵城市”的纪录片。24日当天,他在自己的视频号“望山得水”发视频,他穿着红色衣服在绿地赞叹着那里的壮观,并配文——“海绵地球之旅:潘塔纳尔(Pantanal)探密。这是巴西和南美的心脏,也是地球的心脏,我在飞行20多个小时、驱车6个小时之后,踏入这个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探索海绵地球的真谛。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视频最后他还在感慨——“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人类还能从哪里获得生存的希望……”

这“希望之问”,成了永恒的遗憾。

1995年,他从哈佛归来,带着世界的眼光和对故土的热忱,投身于中国的山水大地,以身践行他“天地人合一”的理想。如今,生命却在那个绿意盎然的“人间伊甸园”——巴西湿地,画上了意想不到的休止符。

人的生命结束在自己最内核的研究领域、最喜欢的事业和风景里,是幸运还是不幸?是“泰”陡然转了“否”?让心存热爱和希望在无限拼搏的人内心一抖!

我有一个阶段从事城市和产业规划研究工作,所以接触过海绵城市的研究。2013年我刚从北京搬到上海居住的时候,最常去看船来船往发呆的地方,就是俞教授2010年设计的后滩公园。2013年那年,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概念被采纳为中国国家政策。

500

500

|后滩公园(2010年)

所以听到他走的消息,挺悲伤的,更多的,也进入了深思。

一位学者,在生命最终的影像里,为何穿着那样一袭炽烈的红衣,在天地间最丰饶的绿色之中定格

这画面,本身就是一首无字的挽歌,一段关于人与自然、生命与使命的深刻独白。再大的理想和使命,也会受到条件的限制。有时确需“知止”,停下来审视那不惜一切的奔赴和冒险,且要灵敏感应周遭一切。

为本真、为核心思想而燃烧生命,是人类最高贵的牺牲。但是,死在自己最热爱的工作和生活里,总有一种浓重的宿命感,久久散不去。如何消解?

500

他说过的,像国王思考,像农夫行动——也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在思考力方面,他是卓越的。他用“大脚革命”颠覆传统景观学的魄力。他以诗人的情怀思考大地,以哲人的智慧解构城市。他的思想,如同风的渗透(巽),无孔不入地改变着我们对土地、水、城市乃至生命的理解。他倡导的“与洪水为友”“海绵城市”等理念,不是简单的技术方案,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彻底的认知迭代——从征服到共生,从破坏到修复。

海绵城市,是他的核心思想,从1997年开始,他一以贯之,原创、行动、迭代这个概念。这是我最羡慕的学术生涯、天命和范式。

“海绵城市”则主张顺应水的自然规律,让水在城市中“慢行、渗透、滞留”,以柔克刚,是道家思想;而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观,以及传统建筑风水学中对“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的考量,都包含了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追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诸如都江堰等伟大水利工程,并非仅仅依靠蛮力,更重要的是对水势的巧妙引导和顺应。这些工程蕴含了“因势利导”“利导不堵”的智慧。古代山水画中对留白、意境的追求,以及“大拙之美”的审美情趣,都体现了对自然本真的尊重和崇尚。他都把这些千年智慧吸纳进现代科学规划中。

行动力方面:是他躬身实践的执着,是他丈量土地的艰辛,是他对乡野、对普通百姓的深沉关怀。他的作品包括:南昌鱼尾洲公园(粉煤灰堆场改造成漂浮森林)、广东中山岐江公园(造船厂旧址改造)、秦皇岛红飘带公园、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等等,无不彰显着对本土文化、生态智慧的尊重与回归。

他的学生回忆,“泰国曼谷班加科特森林公园是俞老师在深夜1点多的航班上画的草图,机舱内都熄灯了,我们开着手机照明和讨论方案……方案完成后赶上疫情……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顺利完工,泰国国王和总理出席了开园仪式”。

500

500

|泰国曼谷班加科特森林公园(2022年)

有些人的生命的执着追求,不是内卷的疲惫,不是功利的追逐,而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热爱,一种将个人生命与大地脉搏紧密相连的赤子情怀。 他也许是忙碌的,是奔波的,但那份忙碌和奔波,绝非被动的消耗,而是主动的创造,是“游心于物,达道于心”的自在。

500

俞教授看上去就乐观、面善、亲和,是我熟悉的江南人的模样。他于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东俞村,童年深受农耕文化熏陶,与土地有着天然的连接。这种“农夫的脚印”底色,是他日后景观设计理念的根基。

1980年,俞孔坚进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致力于园林设计人才培养。1992年,赴美深造。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SWA集团从事设计实践。

在哈佛期间,他师从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这位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家等世界级学者,接触到最前沿的景观生态学、城市设计理论,为他日后“反规划”和“大脚革命”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97年,他毅然选择回国,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后更名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院长。在当时,景观设计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新兴的学科,他开创性地将景观设计学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同年,他创建了土人设计(Turenscape)公司,将学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力图解决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他倡导“大脚革命”,批判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小脚美学”(追求精致、模仿西方),主张回归本土、生态、节俭的“大脚美学”,强调大尺度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

500

500

|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

500

俞教授的学术积淀是深厚的,他的思想核心是对生命和土地的敬畏,以及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智慧的现代转化。他的著作等身,每一本书都像他实践的土地,充满人文色彩和深沉情感: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这是他最著名的实践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和方法论,正如其名,是通过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市变成一块能“呼吸”的“海绵”。2025年9月,俞孔坚前往巴西参加国际建筑与城市规划大会。他在会议期间表示,“海绵城市”灵感来源于千年传统智慧,即适应自然洪涝与干旱的周期。

他主张打破传统工程学“快速排除”的思维,转变为“慢排缓释、源头分散、过程控制、弹性适应”。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生态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让雨水尽可能在源头被滞留、渗透、净化,而非直接排走。这不仅解决城市内涝,还能补充地下水,净化水质,提升生态多样性。

还有诸如《回到土地》《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以土地的名义》《田》等作品——这些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他对土地、对乡野、对最本真、最朴素生命的深厚情感

一个“田”字,包含了农耕文明的根基,包含了人类与土地最原始的链接。他笔下的“野草”,不是杂芜,而是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野性之美。这是一种对乡土文化和生态伦理的回归,他深信,人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文明的走向。

另外一类是《理想景观探源》《理想人居溯本》《大脚革命与新桃源》《生存的艺术》《曼陀罗的世界》《城市景观之路》等等。 这些著作,构建了他从理论源头(探源、溯本)到实践路径(城市景观之路)再到终极愿景(新桃源、生存的艺术) 的完整思想体系。

他笔下的“新桃源”,并非虚无缥缈的乌托邦,而是基于生态智慧和本土文化,可感知、可实践的宜居之地。他致力于将中华大地上的山水意境、耕读文明、生态哲学,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转化为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中国方案”。这是一种以人文关怀为底色,以生态理性为框架,以美学形式呈现的理想世界。

500

俞孔坚教授的理想是宏大的,其现实的步履却是扎实而沉重的。他所倡导的生态思想,常常与粗放的城市开发模式、传统的工程思维形成激烈冲突。

他的一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世界不断对话、碰撞、妥协与坚持的一生。他试图用“国王的脑子”去改变陈旧的“大工业思维”,用“农夫的脚印”去抵抗无度扩张的城市野心。

“事来则应,事去则寂。” 俞孔坚先生的生命虽然“去”了,但他的思想却如那炽烈的红衣,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的绿色伊甸园。

他的离去,并非终结,而是让更多的我们,开始深思:何为真正的生命?何为对大地的责任?何为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个“人间伊甸”?

他以一颗纯粹的童蒙之心,一生求索,最终将生命献给了他最纯粹的热爱。这并非不幸,而是在生命终点达成了与理想最完美的契合,一种虽有憾,却无咎的大吉。他的肉身虽逝,但那颗赤子之心永恒。另外,人应该加强对自己命运的审视,安危之中,心神归位,动态平衡。

 —— · END · —— 

No.6554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水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