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英国历史学家看南京中华门,忆1937年
如果外地朋友来南京游玩,中华门城堡还是值得一看的。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中华门城堡始建于明初,是南京城老城区的正南门,在南京各城门中,最为高大雄伟,有三道内瓮城,原名聚宝门,传说门下埋有半神话人物——江南大富翁沈万三的聚宝盆而得名,实际是因它正对的聚宝山而得名。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定都。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南京市政议会决议,将南京的多座城门改名,并加以整修,其中,将聚宝门改名为中华门,并在1929年4月,请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书写了“中华门”匾额。中华门城堡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堡式瓮城,在全世界存世的古代城市防御工事当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1931年开辟中华西门、中华东门时的航拍照
王腾老师航拍的中华门城堡今景
中华门城堡是由完整的3重瓮城、4道城门组成的一套的防御体系,它南面城门高21米多,由大条石筑底,顶部以城砖砌筑垛口。中华门城堡3重瓮城,是南京城墙体系的一部分。
南京明城墙分为内、外两道城墙,称为内城与外廓,为世界之冠。其中,内城,周长33.67千米,高度在14米至21米之间,有正阳门、朝阳门(今中山门)、太平门、神策门、金川门、仪凤门、定淮门、清凉门、石城门、三山门、聚宝门、通济门,共13个城门,这就是所谓“内城门十三”。南京内城墙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夯土包砖式城墙,而是属于首都级别,超过95%的段落由纯长条石筑底、纯城墙砌筑,举世无双,其中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城墙有25公里多。我在欧洲看到过的类似的比较完整的古城墙,大概只有瑞典哥得兰岛上维斯比的城墙,修建时间是13—14世纪,与始建于明初的南京城墙差不多,而且确实也很壮美(我曾在黎明攀上维斯比城墙,饱览海面上红日徐徐升起的盛景,终生难忘),但维斯比古城墙的全长只有大约3.44千米,与近34千米长的南京内城墙没法比。外廓呈菱形,周长60千米,利用天然土坡,未砌城垣,在薄弱地段加砌城墙并开设城门,城高8-10米,城宽6-8米,有麒麟门、仙鹤门等十八座城门,这就是所谓“外城门十八”。南京城墙重关屹立,“内十三,外十八”,形势嵯峨,被后人称之为“高坚甲于海内”,基本奠定了后来数百年间南京城的范围与基础,直至民国年间未有大变。
南京的内城城墙和外郭城墙示意图
我生活在南京,中华门城堡去过很多次,后来有了孩子,又带孩子去游玩过。2019年,我的英国朋友基思·罗威来中国游览,其中一站是南京,我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带他参观了中华门。
罗威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撰写的几本与二战有关的书,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出版,在世界范围都很有影响力,在中国也很畅销。比如描写二战余波的《野蛮大陆》。这本书的观点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并不那么直观:二战的欧洲战事并未因为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而神奇地瞬间结束,首先是因为战争造成的破坏对经济、社会和伦理的影响深远;其次是因为多个欧洲国家为了决定未来的政治形态,还发生了一系列冲突,甚至内战。这是一本很致郁的书。另一本《恐惧与自由》,写的是二战在国际秩序、制度和文化层面如何影响后世,也很值得推荐。
之前我去英国几次,都得到罗威的盛情招待。我第一次乘坐“伦敦眼”摩天轮,还是他请的客。他还曾陪我从伦敦坐火车,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去博文顿坦克博物馆,参观了131号虎式坦克,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能够正常运作的二战时德制虎式坦克。
后来罗威告诉我,说他计划写一本新书,探讨世界各国如何纪念二战。他以前的书都是聚焦欧洲,这次觉得必须扩大视野,所以得来中国一趟。我陪他先去北京,重点参观了卢沟桥,还去爬了慕田峪长城。因为《马可·波罗游记》里有记载,所以受过良好教育的西方人对“马可·波罗桥”并不陌生。罗威是关注二战的专家,自然也知道。
我们去卢沟桥的那一天是工作日,除了我们之外,几乎没有游人。永定河水半干枯,两岸露出相当大面积的砾石河床,有的地方长着芦苇。桥上的石板略显坑坑洼洼,大大小小的石狮子形态各异,新旧也不一,很明显有的是很晚才换上去的。我们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拍了些照片,然后到周边的村子里转悠。看到小巷里停了好多辆出租车。也许是有几名出租车司机住在这个村里?
卢沟桥旁边不远就是宛平城,城楼是明代的。1937年7月爆发卢沟桥事变时,卢沟桥是永定河上唯一从北京城通往华北地区的桥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我和罗威参观了宛平城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然后在宛平城里各吃了一碗兰州拉面。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走失,而与驻防于此的国军第二十九军发生冲突。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由此爆发,日军开始大规模侵占华北。我们在宛平城的城墙上看到了弹孔。
在北京待了几天之后,我们挥师南下,到南京来。我和几个朋友一道,给罗威当导游。大家一起参观了南京城内蛮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景点,中华门城堡就是重要的一站。
我们站在20多米高的中华门城门顶端,向南俯瞰,下方便是长干桥,车水马龙。城墙如带,从我们所在位置向东、西两侧延伸出去,超出视线范围。这便是秦淮风光带了,是个休闲的好地方。可以看到城墙脚下有人在跑步,有老人在练太极拳,有青年父母推着婴儿车,各得其乐,优哉游哉。
罗威在中华门留影
我与罗威在中华门前合影
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的此地,竟然被战火吞噬。我们还带领罗威参观了城墙内部的保存完好的重机枪工事。现在中华门南侧墙体上,当年日军重炮轰击的弹痕还历历在目,站在这处见证民族抗战的事发地,我们向罗威讲述了南京保卫战的故事。
中华门城堡内部马克沁重机枪阵地
提到南京保卫战的开端,要从那之前的淞沪会战说起。
1937年8月13日,华东最大的城市上海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这就是淞沪会战。“淞”指的是上海范围内的吴淞江,也叫苏州河;“沪”就是上海的别称。
1937年7月28日,平、津局势骤变:日军集中强大兵力,并出动战机,猛攻南苑第二十九军部队;激战至下午,既缺少重武器又无险可守的中国守军被迫撤退,又在大红门遭日军伏击与屠杀,中国军队伤亡惨重,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阵亡。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被迫于当夜,率部撤退到保定。7月29日,日军占领北平;7月30日,日军占领天津。卢沟桥抗战失败。
消息传到南京,全城震惊。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等,于1937年8月7日召开国防联席会议,确立抗战到底与持久战的国策,并在8月13日,在距离首都南京仅300公里的上海,开辟第二战场。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早在1932年1.28淞沪抗战结束之后,国民政府就已经预料到在上海中日终将还会再战,日军并会从上海向南京侵犯,于是蒋介石采纳了德国顾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的建议,从1933年开始,就在从上海到南京的沿途,建立淞沪线、苏福线、锡澄线三道防线,积极修筑国防工事备战;在南京地区,则从长江南岸的各军事要点,到长江北岸的浦口、浦镇、江浦县城,构筑两道以钢筋混凝土的大小碉堡、掩蔽部、观测所、指挥所、蜿蜒曲折的战壕、坑道等组成的永久性国防工事:
第一道是南京外围的弧形防御线,起自南京东北部长江边的栖霞山、龙潭,向东、南延伸至汤水镇、青龙山、淳化镇、湖熟镇、方山、秣陵关、牛首山,再向西,至长江上游江边的江宁镇、大胜关,以东南为主要防御方向。
第二道是紧邻南京城的复廓弧形防御线,起自南京东北部长江边的乌龙山、幕府山、杨坊山,向东延伸至紫金山、麒麟门、河定桥,再转向南、向西,经雨花台,至长江边的板桥镇,为外廓;以南京城垣为内廓,在高大的城墙上与城墙外,构筑各种大小钢筋混凝土碉堡,在城墙内部,开挖重机枪与平射炮的射孔,形成城内、城外两线阵地互相支援的复廓防线。
这两道防线的起点与终点,均依托于长江天堑,与长江以北的江浦、浦镇、浦口防线相连,形成环形要塞。
在1935年12月2日至8日,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在南京东部,在南京至宜兴间的天王寺、溧水、溧阳、张渚一带,以京杭国道为东、西两军的主要交通线,模拟日军从上海来犯南京,国军抵抗,进行了一次名为“秋季大演习”的南京保卫战大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