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霉”的课堂,问题出在哪?如何挽救?

红网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北京交通大学王元丰教授用“发霉”的课堂形容当下高校的教学困境——教师精心备课,面对的却是满教室的“低头族”。他曾尝试在课堂禁用手机,结果选课人数三年内从85人锐减至28人;即便允许使用手机并引入互动,学生仍兴致不高。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长超5.2小时,79%的大学生在上课时会使用手机。大学课堂真的“发霉”了吗?我们又该如何破除“霉菌”?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对许多学生而言,他们对课堂渴望的不再是缥缈的“诗和远方”,而是能够兑换成一份体面工作的硬通货——实用的技能、权威的证书、光鲜的实习经历。社会以就业率、起薪等量化指标衡量大学办学成效,高校内部则围绕学科评估、科研经费等指标构建资源配置体系。这种双重压力下,大学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功利化趋势,当“成才”被简化为统计报表上的数字时,课堂便失去了滋养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土壤。

在这一评价体系导向下,科研绩效成为职称晋升的核心指标,教学投入往往沦为教师的“良心活”。此外,部分教师缺乏产业实践经历,导致课程与行业现实存在脱节,使学生难以建立知识学习与职业认知的有效连接。

然而,将问题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无疑是教育的脱节、思维的惰性和对自我责任的放弃。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效果最终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接收与转化。学生不听讲,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可奈何。

与其等待变革砸到脑袋上,不如做自己学习的园丁。我们应摒弃功利主义和消极情绪,主动利用大学提供的广阔平台和丰富资源,通过讲座、工作坊、跨学科项目以及开放的科研平台,找寻最适合自己的赛道,自我培育、以不变应万变。清华大学的追踪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现象:那些后来在职场中展现最强韧性的人才,往往是最善于利用大学多元资源进行自主探索的人。积极参与课堂,是对自己未来最负责任的投资。活跃的课堂氛围,需要学生的质疑、互动与共创,而不是被动等待“投喂”。

最有效的教育,永远是主动的探寻而非被动的灌输。当我们能在既定土壤中扎根,即便环境未尽如人意,也能让知识的种子破土而出。这种自我培育的能力,终将成为超越课堂的终身财富。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