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后继舰还是常规动力吗?
前言
最近水泥航母舰岛也完工,让大家原本以为核动力专属舰岛旁边的长出来烟筒,一时间难以有点接受,而模拟舰体长度和16舰是相当,而且舰岛距离舰尾线需要至少60米,那么这艘常规动力航母整体长度不会低于360米这个尺寸,吨位能够达到11万-12万吨,因为考虑到海上超大风浪影响,一般船舶尺寸是不超过这个尺寸,但就是这样也是惊天动地。
先说一下福建舰,截至目前,歼 - 15T 重型舰载机、歼 - 35 隐身舰载机及空警 - 600 固定翼预警机,已在福建舰完成弹射起飞与阻拦着舰的完整训练流程。从专业数据来看,歼 - 15T 最大起飞重量约 33 吨,歼 - 35 空载重量约 15 吨、满载起飞重量约 29 吨,空警 - 600 最大起飞重量约 28 吨,这三种机型覆盖不同作战功能,其成功弹射意味着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已实现对不同吨位舰载机的兼容控制。根据电磁弹射系统的测试标准,其弹射器的储能模块、直线电机控制精度已达到实战化水平。
打包CG图修改
从作战效能形成周期来看,福建舰因电磁弹射系统采用的是中压直流供电技术,且舰载机与航母的适配训练同步,因此作者测算其形成完整战斗力的周期约为 3 年。
“水泥航母舰岛”现在是大家关注重点 。该模拟舰的舰体长度与 “辽宁舰”(舰长 304.5 米)相当,但舰岛后方出现了常规动力航母特有的排烟通道结构 ,符合舰用锅炉排烟系统的流体力学设计要求。更关键的是舰体尺寸数据:舰岛距离舰尾线的水平距离超过 60 米,舰体总长度将不低于 360 米。根据舰船设计的吨位估算公式(满载排水量≈水线长 × 水线宽 × 吃水 × 方型系数 × 海水密度),若取吃水 12 米、方型系数 0.60(航母因需兼顾快速性与稳定性,方型系数通常在 0.60-0.65 之间),则其满载排水量可达 11 万 - 12 万吨,这一吨位已超过 “福特” 级(10 万吨),但仍控制在船舶工程中的 “长度极限尺寸阈值” 内 —— 考虑到全球主要海峡、港口的通航限制,360 米舰长是兼顾远洋部署与港口适配的选择。
航母是载机平台,吨位与甲板面积、机库面积的平衡是核心要素。美国“福特” 级虽吨位达 10 万吨以上,但飞行甲板面积仅约,相较于 “尼米兹” 级的 增幅仅 3%,这种 “吨位提升但甲板面积拓展有限” 的设计,被行业内称为 “过度瓷实”。
究其原因,是“福特” 级在设计时受到基础设施限制,甲板无法增加空间。因此,我国后继舰若采用 11 万 - 12 万吨吨位,需通过优化舰体线型(如采用更宽的水线面),将飞行甲板面积提升,同时机库面积也能同步拓展,才能保证在舰载机尺寸增大的情况下,6代舰载机数量不低于福建舰的载机量。
再回到动力系统,福建舰采用常规动力,其动力装置估算总功率要比17舰稍大,主要由 8 台重油锅炉驱动 4 台蒸汽轮机,(而美国 “小鹰” 级常规动力航母,采用 8 台高压锅炉(单台输出功率 3.5 万马力),总功率达 28 万马力,使其在排水量 8 万吨的情况下,最大航速可达 32 节。
我国在舰用锅炉领域已有深厚技术积累,因此若后继舰采用常规动力,研发单台大功率的高压锅炉,在技术上不存在根本性障碍,且通过优化锅炉燃烧效率(将热效率从 “小鹰” 级的 85% 提升至 90% 以上),可在总功率达到 28 万 - 32万马力的同时,降低燃油消耗率(预计从 “小鹰” 级的 210 克 / 马力・小时,降至 190 克 / 马力・小时以下),满足 11 万 - 12 万吨级舰体的动力需求。
从舰船设计的项目规律来看,“水泥航母” 模型的舰岛结构设计,均在福建舰海试后,进行了优化 —— ,这种 “基于现有型号改进迭代” 的模式,符合舰船设计的 “渐进式发展” 原则
从模型建造与实舰建造的时间差来看,通常“水泥航母” 模型的设计周期比实舰提前 1-2 年,因此可推断,后继舰的设计工作在福建舰下水后即已启动,其动力系统的选型,是在 “核动力技术成熟度” 与 “常规动力技术可行性” 之间进行的权衡 —— 短期内,为满足海军装备需求,采用常规动力的可能性更高,同时并行推进核动力系统的测试迭代;长期来看,随着核反应堆技术的突破,核动力将成为后继舰的最终选择。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舰船动力类型的选择,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作战需求、工业基础、经济成本等多因素综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