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扫街榜:数据狂欢下的信任危机与商业博弈
月锦苑绿豆饼店老板檀红平决定退出所有线上榜单,这家济南21年老店曾因“扫街榜”一夜成名,却也成为互联网平台数据博弈的缩影。“咱老百姓做生意,图的就是个心安。”她的选择,恰似对这场数据狂欢最朴素的注解。
2025年9月10日,高德地图推出“扫街榜”,宣称这是全球首个基于10亿用户真实导航行为生成的生活服务榜单。这项被阿里巴巴视为成立26周年献礼的产品,上线首日即吸引超4000万用户使用,覆盖全国300个城市160万家商家。
然而,这场看似颠覆传统评价体系的创新,很快陷入数据真实性与隐私合规的双重旋涡。从济南老城区到厦门商圈,从算法漏洞到法律风险,扫街榜引发的争议暴露出互联网平台在商业化扩张与用户权益保护间的深层矛盾。
失真的榜单:导航数据与消费现实的割裂
在济南天桥区无影山路,月锦苑绿豆饼店成为这场数据实验的典型样本。这家藏身拆迁废墟旁的21年老店,凭借“扫街榜”济南烟火小店榜首的身份,吸引着从济钢、开发区专程赶来的顾客。但令人玩味的是,其在大众点评的评分仅有4.3分,远未达到平台认定的优秀商家标准。
这种反差在厦门集美区更为极端。一家标注“近180天1万回头客”的湘菜馆,实际早已停业一年。店主吴先生展示的手机截图显示,直至9月18日,该店仍被高德列为“湘菜热门TOP1”。“可能是周边工地工人经常导航定位到这里,系统误判了活跃度。”吴先生的解释,揭示出算法对真实消费场景的严重误读。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胡浩然团队的抽样调查显示,扫街榜用户画像呈现显著年轻化特征:18-30岁用户占比达67%,与美团、大众点评35岁以上用户占比超40%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数据偏差在小城镇尤为突出,泰安肥城市“宋老大烧烤”经营者王经理坦言:“县城方圆5公里都是熟客,谁没事用导航找烤串摊?”
隐私边界:轨迹数据处理的合规性质疑
扫街榜的争议远不止于数据失真,更触及敏感的个人信息保护红线。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行踪轨迹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需经用户单独同意方可处理。但高德地图《隐私政策》最新修订版(2025年9月版)显示,其仅声明“收集位置信息用于导航服务”,未明确提及榜单数据使用范围。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马传贞指出:“将导航轨迹转化为商业评分,实质突破了必要个人信息范畴。用户为导航服务提供位置信息,并不意味着授权平台将这些数据用于构建商业榜单。”
更引发争议的是信用体系的接入。扫街榜宣称融合芝麻信用等级,但未向用户披露具体算法权重。济南消费者周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因信用卡逾期导致财务信用评分下调,其在同一餐厅的消费记录在扫街榜评分下降0.3分。“信用分决定美食排名?这简直是黑色幽默。”她的质疑,折射出公众对算法黑箱的普遍不安。
商业焦虑:本地生活战场上的艰难突围
扫街榜推出的背后,是高德在商业化道路上的迫切需求。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高德首次实现盈利2.1亿元,但广告收入增速从2022年的28%断崖式下跌至12%。在美团外卖市占率稳居67%、抖音本地生活GMV狂飙50%的挤压下,本地生活服务成为高德押注的救命稻草。
这种焦虑催生了非常规的推广手段。知情人士透露,扫街榜算法过度依赖“导航到店率”指标,导致商家衍生出“代导航”灰色产业链:在济南海鲜市场,黄牛党以5元/次的价格为外卖商家制造虚假导航数据;厦门中山路商圈甚至出现“导航打卡一条龙”服务,商家支付300元即可提升榜单排名。
然而,这种激进策略正在反噬用户体验。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因“数据异常”导致的用户投诉环比增长240%,其中73%指向高德扫街榜。更严峻的是人才流失危机,仅2025年上半年,高德数据算法团队就有12名核心工程师跳槽至竞品公司,某离职骨干透露:“底层数据清洗存在系统性漏洞,管理层却执意推进商业化。”
信任消解:从导航工具到“万能杂货铺”的迷失
曾凭借简洁界面与高效路线规划成为国民出行标配的高德地图,在从工具向平台转型过程中逐渐迷失。如今的高德APP,加油充电、景区门票预订、买房租房、洗牙医美乃至金融借贷服务密密麻麻,原本作为核心的导航功能被挤压在繁杂信息中。
这种无序扩张在老年群体中引发强烈反弹。高德推出的“长辈模式”本应简化操作,却被诟病为“适老刺客”:冗余的服务入口并未实质性减少,字体放大后反而让界面更加拥挤,老年用户不仅难以快速找到导航功能,还容易误触各类推广链接。
服务质量的系统性崩塌进一步加剧信任危机。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9 月中旬,涉及高德地图的投诉信息已增至 5万多条。投诉仍集中于网约车服务领域,司机绕路、行程 "一口价" 乱收费、顺风车收益提现迟缓等问题持续发酵。2025年9月有用户投诉称,在高德平台下单顺风车选择 "独享" 服务后,司机未经同意中途拼客,平台仅同意退还6元差价并单方面标记投诉 "已解决",完全无视用户提出的误车损失赔偿诉求。
家电维修领域的乱象同样未得到根治。2025年4月,有消费者反映通过高德平台预约电脑维修服务时,商家未提前告知上门费,师傅硬闯办公楼索要费用后还进行电话恐吓,而用户发布的真实差评被平台擅自下架。这一事件距离 2023年上海消保委约谈高德要求清理虚假维修商户已过去两年,但类似投诉仍层出不穷,显示平台在商户审核与评价管理上的系统性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德地图向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转型,新的投诉增长点不断涌现。2025年9月多位用户投诉称,通过高德预订的酒店实际与平台无合作关系,导致到店无房;乐高门票在下单后不到一小时申请退款,六天未获处理,客服热线等待六分钟仍无法转接。这些问题暴露出高德在快速扩张酒旅、票务等新业务时,品控能力未能同步跟进。
监管部门已对此采取行动。2025年7月24日,无锡市多部门联合约谈包括高德聚合平台在内的7家网约车平台,针对低价竞争、合规运营缺位等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此次约谈后,各平台累计清退无证车辆 4025 辆、无证司机5341名,但从后续投诉情况看,平台对合作服务商的管理仍存在明显漏洞。在家电维修、酒旅预订等非出行领域,尚未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出台,消费者维权仍主要依赖平台自主处理。
破局之道:在创新与合规间寻找平衡
面对日益严峻的信任危机,一些创新解决方案正在涌现。济南市消费者协会试点“导航数据公证”制度,要求平台公布榜单数据来源、算法公式及纠错机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建议:“可借鉴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强制平台实时公示榜单变动Top100商家的数据构成。”
技术层面也出现突破性进展。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研发的“时空数据验真模型”已进入实测阶段。该模型通过比对用户手机陀螺仪、Wi-Fi信号等多维度数据,可识别92%的虚假导航行为。项目负责人张教授表示:“技术不是原罪,关键是如何建立透明的数据治理体系。”
月锦苑绿豆饼店的门店内,檀红平依然坚持着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但她已决心退出这场数据游戏。“今天说你是第一,明天可能就找不着了,这种虚名不如实实在在的口碑。”
她的选择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本质命题:在这场评价体系变革中,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利益之间、在数据效率与用户权利之间找到精准的导航路线,将决定高德乃至整个行业未来的走向。
或许,真正的榜单不应该诞生在服务器里,而应该存在于那些穿城而过寻找美味的人们心中,存在于一代代食客口耳相传的记忆里。(资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