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虎VS京东养车:从“震虎价”到关键词截流,后市场厮杀升级
搜索“京东养车”频现途虎广告,搜“途虎养车”却跳出无关手游——这一现象随2025年9月京东起诉途虎“不正当竞争”案进入公众视野。而两个月前,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刚判京东因“震虎价”向途虎赔偿500万元。两场诉讼的攻防转换,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估的1.8万亿元汽车后市场,正从“低价混战”转向“合规与流量博弈”的关键转型。
一、双虎两次攻防的事实支撑
9月的关键词截流争议有明确实测依据。《经济导报》2025年9月1-7日联合第三方机构,在6大主流应用平台累计1200次搜索“京东养车”,途虎广告出现384次(出现率32%),且仅标“广告”无“非京东关联”说明。安卓平台更突出,华为、小米应用市场中,途虎广告日均出现4-6次,还附“附近20家门店”标签,报告明确“易使用户误认”。
反向搜索差异同样可查:1200次“途虎养车”搜索中,80%结果显示“大航海征途”手游(苹果平台100%出现)。企查查数据显示,该手游开发商与京东无股权关联,仅名称含“途”字。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周平指出:“这是典型的规避式操作,既绕开竞品广告监管,又占用对手流量入口。”
2023年“震虎价”风波则有司法文书佐证。上海知识产权法院(2023)沪73民终1245号判决书显示,京东“震虎价”宣称“比友商低5%”,但法院核查100项服务仅12项实际低价,还存在“低价引流后加价”,最终判其赔偿500万元。2025年8月该案入选最高法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明确“禁谐音梗影射、禁无依据低价宣传”——这也成为企业转向流量截流的重要原因。
二、从价格战到法律战的逻辑
双虎战术切换的核心是流量红利见顶。艾瑞咨询《202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数字化报告》显示,2025年国内后市场CR5仅4.8%,远低于美国四大汽配商30%的集中度。此前补贴模式已难持续:2023年京东“震虎价”单月补贴超2亿,途虎2024年县域门店补贴最高50万;但2025年线上获客成本涨27%至186元/人,补贴ROI从2020年1:3.2降至1:1.1,“烧钱换市场”性价比骤降。
企业竞争力差异进一步推动转型。途虎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拥有7205家工场店,覆盖320城,物流网络实现90%配件“当日/次日达”,下沉市场县域覆盖率70%,新能源订单占比29%,线下壁垒显著。京东养车2025年加盟商大会数据则显示,其3000家门店仅为途虎41.6%,但75%客户来自线上,单店线上订单是行业1.5倍;不过“允许自带配件”导致利润率比途虎低8-10个百分点,这也是其曾依赖低价宣传的原因。
监管收紧则为法律战提供依据。2024年修订的《反垄断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明确,“禁止用关键词截流误导消费者”;2025年上半年,市监局对后市场12起违规行为立案调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继峰分析:“诉讼已成企业明确竞争边界的理性选择,而非单纯对抗。”
三、合规之外的价值竞争
双虎竞争的关键矛盾是“流量优先”与“用户需求”错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5年中国车主养车需求调研报告》(样本10000人)显示,车主选平台优先“价格透明(68%)”“配件保真(65%)”“技师专业(62%)”,“广告曝光(23%)”垫底。报告还指出,2025年二季度“误点竞品广告”投诉环比涨19%,京东“低价引流后加价”更是“车主最反感营销手段”。
真正的行业标杆靠价值立足。美国汽车后市场协会(AAIA)2024年报告显示,AutoZone以17%市占率领先,核心是“配件溯源准确率99.8%”“24小时技师答疑”“终身质保”,用户复购率72%,远高于行业45%的平均水平。
国内企业已开始调整策略。途虎2025年8月公告称,投入2亿升级广告系统,“竞品关键词屏蔽准确率达98%”;京东9月上线“透明报价系统”,用户可实时查看配件采购价与工时费,杜绝加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士华表示:“1.8万亿后市场不应是零和博弈,途虎线下网络与京东线上优势若聚焦服务,受益的将是3.8亿车主。”事实上,后市场的终极竞争从不是广告位争夺——正如调研报告所言,“用户口碑积累比广告效率更决定长期竞争力”,这正是两次诉讼与企业调整印证的核心逻辑。(资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