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参考:全面砸碎铁饭碗
种种迹象显示,“编制”这个词,好像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比方说河南要砍掉一半以上的省直事业单位,江西教师招聘名额五年暴跌85%,湖北鄂州发布公告,直接宣布锁死教师编制总量。
这难道要全面砸掉铁饭碗的节奏?背后到底是什么信号?
1
要说这次铁饭碗改革的急先锋,非河南莫属。
今年河南省宣布的改革方案,堪称雷霆万钧。
省直事业机构精简比例不低于50%,科级和编制在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原则上直接撤销。
之所以如此大刀阔斧,原因在于河南的财政包袱太沉重。
河南省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数量多达16万个,编制人员超200万,再加上编外的,整个河南的泛体制内人员总数,可能高达近千万。
相当于每十个河南人中,就有一个吃财政饭。
这就导致河南省的总财政支出里面,有将近两成被用于行政支出,占比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换句话说,为了养活这支庞大的队伍,其他民生领域的资金正在被大量挤占。
更糟糕的是,支撑这个庞大体系的两大财源,都在快速枯竭。
财政部数据显示,早在2023年,河南的土地财政收入就已经对比高峰期腰斩,而同期的财政支出却突破万亿。
巨大的缺口只能靠转移支付填补,这导致河南成为当年仅次于四川的第二大转移支付接收省。
但问题是,这种输血模式还能持续多久?
2
不只河南省,全国各地都在对编制动刀子。
据《澎湃新闻》报道,从湖南郴州到浙江丽水,一些地方对事业编的精简力度,已经远超上面定下的5%标准。
如此卖力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没钱。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了同比双双下降的情况。
上面的钱袋子在收紧,地方能得到的转移支付自然不乐观。
而雪上加霜的是,各地的卖地收入,从2021年见顶后就一路下滑,去年已经接近腰斩,今年上半年更差。
而对于很多经济薄弱的地区来说,卖地收入就是维持运转的生命线。
这部分收入跳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如果说机关事业单位的精简还算温和,那么教师队伍面临的冲击则更加直接。
因为除了财政缺口,教师数量还受到人口减少牵连。
据《财新》报道,最近包括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多地,纷纷发布了教师选调的相关计划。
所谓选调,说白了,就是从人员过剩的农村学校,调到师资紧缺的城区学校。或者从教师岗位,转到其他事业单位。
湖北鄂州更是直接锁死了教师编制总量,目前已减聘编外教师超1000人,规模减少近一半。
而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全国已有超10个省市,已经开始探索建立所谓的“教师退出机制”。
这背后,是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趋势,及其引发的学生荒。
教育部数据显示,幼儿园专任教师已经在2022年见顶,而小学专任教师也从去年开始下跌。
连锁反应还在持续,并已经开始向外蔓延。
3
各地强硬缩减编制,除了没钱之外,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整个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有机构算过一笔账,过去十年来,财政向“铁饭碗们”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一直在上升。
2012年时还只有33%,到2020年后已经超过60%。
这种头重脚轻的结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或许还能维持,但在当下的内外环境中,必须要动大手术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改革采取了“减上补下,减县补乡”的策略。
也就是说,缩编并非直接裁员,而是部分下沉到基层,部分调整到科技、教育、民生等领域。
表面上看,这是为了保证改革不会过于激进,但现实情况可能没那么乐观。
从全国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的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末,全国72万个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为4800多万人缴存了住房公积金,比2020年增加了300多万人。
算上国有企业,广义上的体制内人员数量,过去三年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近500万人。
这说明,改革的阻力依然巨大,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并不好动。
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纵观历史,每一个王朝承平日久,裁撤冗员都是必选项。
今天的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