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狂飙,万物上云

500

文丨阑夕

历史上很多商业趋势的演进,会率先体现在那些「卖铲子」的行当上。

甲骨文在9月10日股价上涨36%,创下了这家美国老牌科技公司自1992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核心事件当然是甲骨文与OpenAI签下的那份价值3000亿美元的采购合同。

坦白说,哪怕有大单的加持,甲骨文股价的飙升也超出了很多人的直觉,英伟达是个牛股大家都能接受——毕竟GPU已经是AI时代的硬通货——但甲骨文作为「GPU的搬运工」,凭什么也能创造出新的首富?

原因其实不复杂,在AI时代,算力供给的价值就是这么值钱。

中国自然也不乏有像寒武纪这样吃尽红利的公司,不过类似的叙事已经不再新鲜,倒是华为云近期的一系列动作,给市场提供了一种非标准化的答案。

继今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新一代云终端产品CloudDevice面世后,华为云又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宣告了全球计算联盟GCC-CloudDevice专业委员会的成立。

500

从表面上看,成立一个有迹可循的组织来为产品做背书,是企业常用的方式之一,不过在完整听完CloudDevice圆桌会上所有讨论后,我发现华为云对CloudDevice专业委员会的绸缪不止是产品的伴生工具,而是实现端云协同蓝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很显然,同为卖铲子,在华为云业务的理念里,建立一个共赢生态,有时候比追逐红利更重要。

· · ·

在细数华为云产品的革新之前,我们首先要达成一个共识:根据Gartner和IDC的预测,云终端市场正在迎来规模爆发,到2030年,全球终端上云的市场空间可以达到千亿级,云终端数量更将会接近百亿台。

这些数字,也意味着杰夫·贝佐斯曾把AWS形容成互联网时代「水电煤」的比喻已经过时了,最新的版本是随着云基础设施和AI产业的水涨船高,用户对云终端的需求量也在急速上升,而过往的一切硬件终端,都可以用万物上云这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叙事重做一遍。

在高速增长的背景里,衡量一个新行业新市场健康与否的指标,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标准化」能力。

比如初代iPhone虽然呼声不低,但真正让苹果公司产生质变的,是在iPhone 3G机型上搭载的App Store,它接入应用的标准化能力,自此让智能手机成为了那个可以连接一切的核心入口。

厘清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华为云这番动作的意义,依托于首个民政注册的计算领域国际组织GCC,CloudDevice专业委员会就是要确保产业高速扩张态势下,每一个云终端的诞生在标准上都有据可依。

具体来看,全球计算联盟GCC-CloudDevice专业委员会在产业标准的打造上已经初具雏形,从云终端产业发展报告的发布,到团体标准制定的相继落地,再到举办一系列行业峰会、圆桌对谈等活动计划,全球计算联盟GCC-CloudDevice专业委员会正在把以往云终端散布在各领域的业务进行凝聚、规范化,由此完成对整个行业的路径引导。

在圆桌会议上,全球计算联盟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解释道CloudDevice目前要聚焦三件事:其一是通过发声让产品获得业界共识,其二是利用云资源扩大CloudDevice的产业规模,其三,就是通过专业委员会吸引人才共建GCC,从而把规模效应辐射到计算产业的大盘上去。

500

△全球计算联盟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

也就是说,全球计算联盟GCC-CloudDevice专业委员会很大程度上是「把蛋糕做大」的先决条件,制定行业标准是一件不得不做且早晚要做的事,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这是很朴素的道理。

从这份必要性上,我们就更容易理解CloudDevice在迄今为止落地的产品里「功成不必在我」的战略决策。

· · ·

多数人对于云终端的概念还停留在云手机的单一层面,这固然是一个可预测的方向,不过它无法代表云终端的全部想象空间。

比如CloudDevice曾对汽车市场做过数次深入调查,其中有近八成消费者对车机表现都不满意,问题主要集中在车机系统卡顿、升级难、应用单一等方面。

在汽车愈发趋向于消费商品定位的今天,车机往往是没有性价比可言的:一部低配与顶配手机的差距不过万元,但这种差距放在搭载车机的汽车商品上,很可能会产生数十万元的落差。

如果享受技术的代价是如此高昂的经济成本,那就断然谈不上什么普惠价值了。

谈及如今车机产品的常见痛点,广东行致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志强表示:在汽车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的背景里,老款车机常常会出现「昨天的芯片」跑「今天的应用」,这也是消费者高频投诉车机卡顿的根本原因,而从研发角度上看,如果没有新的方法,这种投诉是「无解」的。

500

△广东行致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赵志强

在洞悉市场痛点之后,CloudDevice与行致科技合作推出的云车机联合方案,一举解决了车机系统卡顿、更新落后、应用匮乏等行业典型难题,重塑了车机市场的性价比标准,让低配车型也能装载与高端车同等级别的智能车机体验。

在最成功的广汽AION UT汽车落地案例中,这款10万元以内的汽车也装载了一部「万能车机」,不仅系统可以做到即点即用的随时升级,云端体验性能也直逼主机级别,同时适配的应用也实现了指数级增长。

上海翌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陆维琦在云车机研讨中表示,「车企在内卷,所有人都在时刻关注成本,而CloudDevice可以用一个低成本硬件做出非常丰富的应用,这是最能打动车企的叙事」。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遇,在于它提供的性价比打破了传统油车约定俗成的「对等观」,当用五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就能买到过去只存在于豪华车上的顶配体验,便会催生出消费者「用购买决策投票」的迁移奇观。

如果说新能源的崛起,代表的是中国制造业溢出效应的那条主线,那CloudDevice所打造的云车机联合方案,便是以领先的数字化能力赋予汽车灵魂,让型号各异的车型都可以平等享受车机带来的智能体验。

汽车并非个例,在华为擅长的家庭场景里,CloudDevice也推出了以云机顶盒为核心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要知道,智能电视已经是一个千亿体量的成熟市场了,而CloudDevice的判断,在于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市场,家庭场景始终存在统一性的待解难题。

比如投屏依然是很多家庭用户实现多屏互联的唯一手段,这中间还掺杂着不同软件/平台上的各类协议,极度破坏体验不说,还容易让人产生割裂感。

所以CloudDevice眼中的家庭智慧解决方案,除了「低配高享」的云端协同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现一致性,通过唯一的入口满足用户涉及到的所有家庭场景,让云机顶盒承担它本身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连万屏、接万物。

CloudDevice家庭场景解决方案总监杨鑫在圆桌会议上的分享,「通过CloudDevice,家庭只需要一款简单的设备就可以把云上的算力存力全调动起来,从功能到场景的一系列想象空间就被打开了」。

500

△CloudDevice家庭场景解决方案总监 杨鑫

在家庭智慧场景研讨环节中,中广数智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魏表示「无论从内容还是体验上,未来的家庭一定会是大、中、小屏融合的场景,这是最迫切的市场需求」。

科技对生活的改变,与使用过程中的简化程度应该是强相关的,越是靠近一键解决问题的「万能按钮」形态,就越能体现出便捷性的价值。

不止于此,CloudDevice联合软通天擎、泊松软件等伙伴,依托云端算力,推动具身智能、工业智能落地万千应用场景,让万物上云理念下的科幻感、未来感画面逐步照进现实。

软通天擎CEO黄鹏认为「大模型时代之后,所有物理世界的硬件本体,一定都会走向跟云端协同的终局,云端的作用也不会再局限于提供算力存力,而是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场景」。

500

△江苏软通天擎机器人有限公司CEO 黄鹏

CloudDevice提供的具身智能方案,很像在拥堵的十字路口中间放上一名负责疏通指挥的交警,在任务冲突时决定机器人的顺位,从而做到最大程度上的资源利用率。从而最终形成一个规范有序的行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

面对具身机器人在自身应用的挑战,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政企数字化转型部业务主管陈传志也分享了自己观点,「具身智能的端云协同目前仍然缺少相应标准的支撑,而信通院在标准能力上的沉淀,正在与CloudDevice一同向终端管理、应用数据等功能性上发出探索」。

另一方面,在诸多工业场景里,CloudDevice的云桌面能力已经打消了专业生产领域的机器性能焦虑,让企业在进行各种渲染工作时不必再听到机箱的轰鸣,整个过程都可以在云端「无感式」完成,由此解放生产力、提高协同效率。

深圳泊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生态总监周宇在分享中表示「凭借华为云CloudDevice云桌面高性能渲染引擎、高效协同方案及弹性伸缩能力,助力客户实现跨终端跨地域多人在线协同设计与仿真,大幅提升性能并节约资源」。

500

△ 深圳泊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生态总监 周宇

面向工业软件国产化发展诉求,CloudDevice解决方案提供超高性能工业图形渲染引擎和超低时延云桌面。安世亚太平台业务总经理李元林在价值研讨中提到,「做工业软件,核心是要解决性能和协同问题,只有对工业的价值发挥有利、能解决工业应用的核心工作,才是我们要攻克的」。

凡此种种,放在以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也证明在企业降本增效的母题里,技术革新才是能真正带来质变的决定性因素。

· · ·

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用有限的资源生产机会成本较低的优势产品然后进行交换——是当代经济学广泛奉为圭臬的基本原理之一,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由此看来,华为云与一众生态合作伙伴双向奔赴的选择,带有万千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性:企业们给华为云带来了不可多得的经验优势,而CloudDevice则依托于四力上云(算力/存力/电力/运力)的供给,为这些行业提供出「鸟枪换炮」的惊喜。

从圆桌会议上种种真诚的发言不难感知到,合作伙伴对于CloudDevice的应用和好评,证明了产业端是真的迫切需要这种一站式解决方案,各家企业在打造云终端产品时,也能让自己所需的云计算资源像是开通手机流量那样方便快捷的一键调用,而且足够强大。

兼容并蓄,万象归一。

这也是华为云愿做绿叶的原因,在中国全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里,顺着放大优势,为硬件和空间的智能化提供全链路服务,托举出繁花似锦的未来,比什么都重要。

而CloudDevice的提出,就是在推动新一轮的「技术加速主义」,它意味着技术发展车轮滚滚的历史进程下,与终端相适配的云终端服务,需与之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共同推动进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