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谈 “早恋”,不是不敢,是根本没机会

【本文来自《我们年轻时不敢谈恋爱,都25年了,高中生还是不敢谈恋爱,真是悲哀》评论区】

提起 25 年前的校园恋爱,总有人说 “上学时候不敢早恋是因为怕被学校、父母骂,所以没早恋”。可真要回头细想,“不敢” 不过是事后的温和说辞,藏在背后的真相更实在 —— 多数男生不是不敢谈,是根本没机会谈。那会儿的校园恋爱市场,像极了一场严重失衡的 “供需游戏”:男生的目光齐刷刷盯着班里寥寥几位 “女神”,而女神的世界里,又很难容下普通男生的身影,剩下的人,只能在这场单向的追逐里,悄悄收起心动。

25 年前的中学教室,“女神” 的标准其实很清晰:可能是成绩常年稳居榜首的班长,作业本永远写得像印刷体,连站起来回答问题都自带从容;也可能是坐在窗边的女生,扎着清爽的马尾,笑起来有浅浅的梨涡,运动会上跑 800 米时,会引来全班男生的加油。她们是班级里天然的 “焦点”,课间总有男生借着问问题、借橡皮的由头凑过去,哪怕只是多说一句话,都能成为其他男生羡慕的对象。更有意思的是,男生之间似乎有一种 “默契”—— 讨论喜欢的人时,话题总会不自觉绕回这几位女神身上,仿佛除了她们,其他女生都成了 “背景板”。班里男生私下聊女生,十个里有八个提到美女班花,剩下两个说的是第二美的,没人会聊起那些长相一般默默学习的女生,不是她不好,是她不在男生们的 “视线清单” 里。

可女神的视角里,普通男生又是什么样的?大概率是 “没什么特别印象”。那会儿的女神,身边从不缺围绕者:有成绩跟她不相上下的学霸,一起讨论难题、竞争年级第一;有会打篮球的体育生,运动会上能为班级拿奖,课后还会塞给她一瓶冰镇汽水;就算是普通男生里稍微会来事的,也能借着帮老师搬书、组织活动的机会,跟她多些交集。反观大多数普通男生,每天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要么趴在桌上补觉,要么跟哥们儿聊球赛,既没亮眼的成绩,也没特别的才艺,连跟女神说话都得鼓足勇气,更别说让女神注意到自己了。有次班里组织春游,一个男生特意带了妈妈做的饼干,想分给女神,结果看到女神正跟校霸坐一起一人一只耳机线分享听一个录音机,他攥着饼干的手攥出了汗,最后默默分给了同组的男生 —— 不是不敢送,是清楚自己根本没在女神的 “选择范围” 里。

更现实的是,那会儿的校园恋爱,几乎没有 “中间地带”。要么是女神跟学霸、体育生走到一起,成了全班都知道的 “一对”;要么是普通男生和普通女生,彼此都没进入对方的 “心动名单”,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度过中学时光。很少有人会 “退而求其次”—— 男生总是对漂亮女生有X冲击,哪怕知道机会渺茫,也不愿把目光转向身边普通的女生(实在是下不去嘴);女生也大多有自己的 “标准”,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让自己 “仰望” 的、有闪光点的男生。就像班里的语文课代表,成绩中等,性格温和,可男生们讨论她时,只会说 “她人挺好的”,从不会说 “我喜欢她”;而她自己,暗恋的是隔壁班的篮球社社长,跟普通男生也只是 “同学” 而已。

现在回想起来,25 年前没谈 “早恋”,真不是因为胆小。那些年里,谁没在草稿本上偷偷写过女神的名字?谁没在放学路上,故意放慢脚步,想跟女神多走一段路?可现实就是,多数人的心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没有回响”—— 男生的目光太集中,女神的选择太有限,普通的我们,不过是这场校园恋爱游戏里,安静的 “旁观者”。这份 “根本谈不到” 的遗憾,不是勇气的问题,是当时校园里,最真实的 “供需失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