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大战老登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罗永浩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指责西贝不好吃、又贵、是预制菜。老罗发这条微博的初衷难以定论,不过其巨大影响力形成了对西贝不利的舆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对此采取了高调、强硬的态度回应,不仅否认指控,更威胁采取法律行动。

双方公开对立不断升级,最终以西贝官方及其盟友——包括胖东来于东来、华与华创始人华杉等人——公开道歉、妥协而走向平静。

我有不少朋友就这件事在讨论预制菜以及餐饮产业化的合理性,我认为这件事本质不是预制菜的问题,尽管消费者对食品加工存在着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认识,然而我认为这个事件的实质是追求公平感的网民们,对于将一个老登资本家按在地上摩擦获得快感的狂欢,他们并不在意事实和逻辑。

罗永浩很善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舆论站位,在贾国龙辩解没有采用“预制菜”后,他马上澄清自己并不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西贝方使用预加工食材而以“现制现炒”为卖点进行高价销售,未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所以,罗的舆论武器是“个人权利”,这就把食材问题政治化了。

就西贝方而言,围观者都为其拙劣的公关应对而捉急。如果我是老贾,看到罗永浩的微博,要么不理,要么就直接回复:“不好意思给你带来不愉快的用餐体验,您的800 元餐费全额退还,欢迎加强监督。” 所以,我就没能力做到贾总那样的老板啊!

对贾的心路历程,我的一位同为企业老板的朋友写了篇文章说得非常到位《换做我是贾国龙,真的能忍得住吗》,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自己最近网上经常被人叫“老登”,开始还不知道这是啥意思,专门问了豆包。 “老登” 一词来源于东北方言,最初是年轻人对讨嫌的中老年男性的蔑称,在互联网语境中,指代“爹味十足”的男性气质,时而故作深沉,时而苦大仇深,男性荷尔蒙释放强烈。

老登的行为特征表现为:强调自身经验和付出、使用挑战性反问、缺乏共情能力。贾国龙对罗的一系列回应,看起来确实挺“老登”的,而罗永浩则代言了挑战老登的愤青:拒绝权威,抨击资本,要求透明和公平。

这个事情让我想到一系列欧美流行的政治段子:

500

Not to be a républicain at twenty is proof of want of heart; to be one at thirty is proof of want of head.

If you’re not a socialist before you’re twenty-five, you have no heart; if you are a socialist after twenty-five, you have no head.

If you aren’t a liberal when you’re young, you have no heart, but if you aren’t a middle-aged conservative, you have no head.

这些段子出处已不可考,被认为跟这些说法有关的欧美人物有:

Edmund Burke(埃德蒙·伯克):18世纪英国政治家、哲学家,保守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主义。

Anselme Batbie(安塞尔姆·巴比):19世纪法国法学家、政治家,曾任法国司法部长。

Victor Hugo(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文学巨匠,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同时也是积极参与政治的共和派人士。

King Oscar II of Sweden(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1872-1907年在位的瑞典-挪威联合王国国王,对科学、文学和艺术持积极支持态度。

George Bernard Shaw(乔治·萧伯纳):爱尔兰裔英国剧作家、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25年),费边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François Guizot(弗朗索瓦·基佐):19世纪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曾任法国首相(七月王朝时期)。

Jules Claretie(朱尔·克拉雷蒂):19世纪法国作家、戏剧评论家,曾任法兰西喜剧院院长,风格贴近现实主义。

Georges Clemenceau(乔治·克列孟梭):法国政治家、记者,两次出任法国总理,一战时期的法国“胜利之父”,在巴黎和会上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态度。

Benjamin Disraeli(本杰明·迪斯雷利):19世纪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同时也是小说家,推动了英国的社会改革。

Winston Churchill(温斯顿·丘吉尔):英国政治家、演说家、作家,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带领英国度过战争难关。

500

总之,这些段子表达了欧美社会发展的历史里,折衷、改良的政治观点。翻译过来分别是:

“二十岁不做共和派,说明缺乏同情心;三十岁仍做共和派,说明缺乏头脑。”  这里的“républicain”指“共和派”,是西方政治语境中主张共和制、反对君主制或专制的政治派别。

“二十五岁前不信仰社会主义,说明没有同情心;二十五岁后仍信仰社会主义,说明没有头脑。”  西方社会认为年轻时倾向社会主义是出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有心-heart”),而成年后若仍坚持则被认为脱离现实(“没头脑-head”)。

“年轻时不做自由派,说明没有同情心;中年时不做保守派,说明没有头脑。”liberal(自由派)在西方政治中通常主张个人自由、社会进步与政府干预以促进平等;conservative(保守派)则更强调传统价值、有限政府与市场自由。

这三句大同小异的段子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认为年轻时倾向追求变革、注重公平正义的左翼或进步立场,是源于真诚的情感与理想;而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若仍坚持此类立场而不转向更注重现实、秩序与传统的右翼或保守立场,则被认为是缺乏理性判断。

政治立场的选择受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影响,本不应简单以年龄划分,这几天在美国闹得正厉害的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刺事件,柯克就是一位年轻的保守主义者。不过,就西贝现象来看,攻击西贝和支持西贝双方,表现出了中国社会里明显的愤青与老登,激进派和保守派的分野。

中国网络空间中,年轻网民常表现出对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问题的强烈关注,倾向于支持更平等或进步的理念,类似西方社会政治光谱中的“社会主义”或“自由主义”;而年长一些的网民在经历职场、家庭等现实压力后,可能更倾向于支持稳定、实用主义或体制内的立场。

其实老登们也年轻过,也愤青过——我自己是中国第一代网民,90 年代就在中文网络论坛上开喷了。

90年代后期我在一家国企工作时,有一次我们单位的领导团队在一家五星级酒店会议室里开管理会(我当时是一把手助理,只能算是列席参加),隔壁会议室门前立着一块标识,显示内里正召开IBM 分公司的管理会议。从门口望去,几位身着黑色西装的男女正神情庄重地围坐讨论,派头十足。

这个场景给我的冲击格外强烈,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在网上抨击这类洋买办缺乏社会抱负、故作姿态,满脑子都是金钱利益。然而世事难料,几年后我竟也踏入了这个行列,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如今回头再想,二十七、八岁的我,当初那些尖锐的指责,不过是源于心底的嫉妒罢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