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后像粤语、昆曲、越剧等等这些文化要到博物馆里才能看到,那才是一种悲哀

【本文来自《广州一幼儿园倡议幼儿说普通话,“园里原本是普通话粤语双语教学”,大家对此怎么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淘小陶
  • 推普本身就是逐步的完成你所谓的消灭方言。

    毕竟人一天就24小时,你说话交流的时间都在用普通话了,方言的时间自然而言就少了。浙江很多地方方言就基本上处于待消亡状态,因为小一辈的10 00后 大多只听得懂但不经常说,方言自然而言就慢慢退化或者变成半普半方的非纯正方言了。

    但所谓的方言,其实一直在善变。差10年的人坐一起对比,就会发现日常用词都慢慢被改动。比如我的老家安徽阜阳,小时候大家叫肥皂为“香胰子”或者“胰子”,现在基本上是香皂或者直接叫肥皂了。这种例证在官言区被替代最快,在非官言区则伴随着流动人口增加导致老人家都得听得懂普通话,否则没法和租客交流。但方言所承载的一些符号,不会被完全替代,如各类方言的戏剧和庙宇活动等。但是随着语言的嬗变,最终大家都会对这些符号陌生起来,这些符号就慢慢变成了博物馆的一些记忆了。

    不要抗拒这些变化,毕竟你抗拒也没用。

你说的只是你个人认为而已,现代标准普通话是以官话为基础而来,官话只是众多方言中使用人数最多,分部范围最广,因此以官话作为基础能最大地覆盖人口,降低推广成本。而推广普通话,目的是作为一种大家都能有效沟通的语言,本质上就是一种达成交流,跟消灭其他方言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且你的所谓的从胰子到香皂的称呼根本就是举例不当,这个只是词汇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说的还是官话的本质,只不过是词汇的更新,粤语以前叫肥皂叫番碱,现在也叫肥皂,你能说粤语这种方言变成其他方言了?再说戏剧歌曲等这些文化,各个方言的戏剧歌曲本来就是通过方言承载,如果方言都没有了,又如何来承载这些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最后像粤语、昆曲、越剧、十二木卡姆这些文化要到博物馆去才能看到,那才是一种悲哀。说明我们的文化变的单一,已经失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有些人本来就是说官话这种方言,国家推广标准官话,就对其他方言或者其他语言大搞非我族类,其心可诛,这是一种狭隘的心态,是汉族中心论的变种。国家推行现代标准普通话,只是为了减少隔阂,降低沟通成本,让人民更团结,但是你们却以方言为由,大搞不同方言人群的分裂,这才是其心可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