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还敢去西贝啊?” | 预制菜风波后,我们探访了两家西贝门店

罗永浩和西北的预制菜大战初步告一段落,老罗宣布退出这场战争,并表明自己并不反对预制菜,呼吁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知情权。

500

西贝则在9月15日发布致歉信,承诺在10月1日前完成9项调整措施。

500

如此跌宕起伏的剧情,简直比《甄嬛传》还精彩。

西贝的道歉信承诺整改,但言辞依旧暧昧。承诺是否落地?门店作何反应?饱妹决定去店里一探究竟。

我们分别在9月16日和9月17日两天,探访了上海两家商场的西贝门店,直击处于预制菜风波中心的西贝,其线下门店受到了何种影响。

500

9月16日傍晚,饱妹前往上海长宁区某商场的西贝门店。这个商场坐落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附近还有一个国际学校,平时饭点人流量挺大,周边的居民和学生都会前往就餐,还有不少家长会带着小朋友去西贝。

来到西贝门口,饱妹发现这里的海报布置如常,并没有就预制菜问题给出新的通告。此时快6点了,整个门店里只有四桌顾客,其中一桌带着小朋友。整个场面看起来颇为“冷清”,烤鸭台前的师傅和服务生加起来都比顾客人数多……

500

店员表示,最近的新闻确实对生意产生了影响,有一部分老客户还会过来。饱妹询问是否有整改预制菜,店员介绍道,西贝从来不卖预制菜。6点半左右,饱妹吃完离开。以往这时候,店里已经非常热闹,而现在大厅里也只是多了三桌客人。真的是今非昔比……

作为参考,饱妹去同层楼其他餐饮店门口逛了一圈,几家著名连锁餐厅的上座率要大大好于西贝,这家还乘着东风连放三张易拉宝,大声告诉大家不是预制菜,效果显著,几乎坐满。

500

9月17日中午,饱妹又来到了长宁另一家靠近商务区的西贝门店,不少上班族会在午餐时间来这个商场就餐。

11点40左右,这里还是门可罗雀,大厅里只有三桌顾客,都是中年人。

500

这一次,饱妹打算尝尝传说中的“罗永浩套餐”,一问还真的有。

这里的店员依旧回答“不做预制菜”,我们不知道是西贝没有对店员进行更新培训,还是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统一对外说法。

除了“罗永浩套餐”里的DHA大黄鱼、胡麻油调黄瓜、酸汤莜面鱼鱼,饱妹还特别添加了西贝在道歉信里提到的羊肉串,看看是否已经整改到现切、现串、现烤

500

结果显然是没有,因为最快上菜的就是羊肉串,门店里也并没有看到现串羊肉的场景。

500

不过有一说一,西贝的服务流程还是很好的,因为点菜完毕,店员立马端来赠送的小米粥,放置计时沙漏,承诺半小时上齐菜,还贴心地送上一个手机支架供饱妹使用。

500

不到5分钟,凉拌黄瓜和莜面鱼鱼也上来了。莜面鱼鱼的温度非常烫,并不如有些网友讲的是温的。

500

10 多分钟后,嫩烤黄鱼上桌。罗永浩在微博抱怨这道黄鱼“特腥”,饱妹倒是没吃出来,鱼肉处理干净,但少了弹爽,不能百分之百说是预制菜,但显然是预处理腌制过的。

500

500

就餐期间,餐厅里陆续来了四桌客人,其中有一桌客人穿着统一制服,应该是附近的上班族。她们一入座就开始讨论预制菜的问题,饱妹听到其中有一位女士说:“预制菜没什么问题,公开和干净就好了。”

饱妹离开的时候,店里还是一样冷清,甚至没有见到一个外卖员来取单子,饱妹寻找店铺的时候和一位外卖小哥问路,他对饱妹说:“你怎么还敢去西贝啊?”

正如那位女士所言,这场风波的核心早已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透明”二字。人们抗拒的并非这种形式,而是被隐瞒的消费。

所以,我们究竟在害怕预制菜什么?是害怕科技,还是害怕被欺骗?

500

预制菜并非什么洪水猛兽,若论其历史,简直是一部人类为追求“吃得久、吃得方便”而写的智慧进化史。而这部历史的开端,竟与战争息息相关。

 从战场走出的“救命罐头” 

预制菜的雏形,早在工业革命前便已存在——腊肉、火腿、酱菜等腌制食品,无不是古人“预先制作”的智慧体现。而现代预制菜的第一次飞跃,则源自拿破仑的军事需求。为延长军粮保存期,法国政府悬赏征求食物保存技术,糖果师尼古拉·阿佩尔(Nicolas Appert)于1804年发明了玻璃罐罐头,此后又革新为镀锡铁皮罐头,从此解决了军队的后勤难题。

二战时期,罐头食品更是成为重要的后勤保障。赫鲁晓夫曾直言:“如果没有斯帕姆午餐肉,我们的军人将无粮可吃。”这种“透明的军粮”没有商业隐瞒,只为救命而生,也因此被广泛接受。

500

 懒人经济的“电视晚餐” 

二战后,全球经济复苏,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便捷”的需求催生了预制菜的又一次进化。1950年代,美国斯旺森公司为处理滞销的260吨火鸡,灵机一动,将火鸡、豌豆、红薯等分装进铝制餐盘,命名为“电视晚餐(TV Dinner)”

它光明正大地以“便捷”为卖点,专为那些想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的消费者设计。这种彻底拥抱预制并坦诚相告的方式,反而让电视晚餐风靡全美,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

500

 “萨利亚”与日本的“中食”哲学 

在亚洲,日本将预制菜发展为一套成熟的“中食(Nakashoku)”文化——区别于“内食”(在家烹饪)和“外食”(餐厅就餐),指购买后简单加热即可食用的菜品。

便利店里,店员坦然地将冷藏便当放入微波炉,“叮”的一声后递给顾客;而更极致的例子是连锁品牌萨利亚,它毫不避讳地承认自己使用预制菜,甚至被粉丝戏称“后厨没有菜刀,也没有厨师”。这种彻底的坦诚,加上惊人的低价(如16元的意面),反而让它收获了“萨门”信徒般的忠实拥趸。

500

纵观这段历史,预制菜能否被接受,从不在于它是否“预制”,而在于它是否“透明”。无论是救命的军粮、懒人的晚餐,还是“萨门”的信仰,坦诚,才是它们走向餐桌的前提。

500

离开上海那两家略显冷清的西贝门店,耳边似乎还回响着那位上班族女士的话:“预制菜没什么问题,公开和干净就好了。”

西贝的声明说会在10月1日前陆续完成调整,所以我们也给西贝一些时间。

回望这段从拿破仑的军粮到萨利亚的意面的“预制史”,我们就会发现,人们抗拒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剥夺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能打败消费者疑虑的,从来不是华丽的否认,而是如罐头军粮、电视晚餐那般坦荡的“真诚”。

而这股追求“透明”的风潮,正在切实地影响着行业。继西贝之后,“西贝预制菜”风波的影响持续扩散。据《南方日报》记者报道,近日,有网友发现此前曾在店外摆放“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广告语的绿茶餐厅,已悄然撤下了相关标识。与此同时,海底捞则开始在部分餐品菜单上主动标注“部分预加工”字样。这“一撤一标”的对比,为这场大讨论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500

这或许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开始:当“是否预制”的争论尘埃落定,餐饮业真正的竞争将回归它本该有的样子——一场关于“信任”的竞赛。 我们期待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意识到,最大的商机不在于如何解释过去,而在于如何定义未来。哪个品牌能率先拥抱这份透明,哪个品牌就能真正赢得下一个时代——赢得的不是一时的风波平息,而是一个时代的长久信任。

说到底,一碗菜最好的味道,叫“明白”;一家店最硬的招牌,是“坦诚”

参考文献:

[1] 罐头简史:200年前的“预制菜”鼻祖, 澎湃新闻

[2] 日本预制菜产业:从软罐头到专卖店,60年食业进化启示录,Foodaily每日食品网

[3] 塑造世界经济的50项伟大发明,腾讯网

[4]预制菜风波扩散:绿茶被曝撤下“现做”招牌,海底捞标注“部分预加工”, 界面新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