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长鸣九十四载,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500

一、历史的伤痕:九一八事变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声爆炸,撕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伤口。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迅速侵占沈阳,并在短短4个多月内,使128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同胞陷入殖民奴役的深渊。这一天,不仅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起点,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自1995年起,每年的9月18日,沈阳都会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14名撞钟手共同撞响警世钟14下,象征中华民族14年浴血奋战的艰苦历程;9时18分,防空警报划破长空,辽宁全省同步拉响,行人驻足,车辆停驶,火车、轮船汽笛齐鸣,以最庄严的方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二、民族的记忆:从屈辱到抗争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首《松花江上》唱出了无数流亡者的悲愤与思念,也唤醒了民族深处的抗争之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无数人心中涌起对那段山河破碎岁月的深切追思。

在山西,黄崖洞兵工厂的战士用铁轨造枪、以石雷守土;“太行母亲”胡春花组织妇女用门板抬运伤员;沁源百姓宁啃树皮也不投降,被毛泽东誉为“英雄的人民”。这些英勇事迹,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

三、今日之中国:从弱小到自强

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1931年的中国。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今日中国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模样。”我们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歼-10战机拉出“中国红”与“和平蓝”的彩烟,礼炮由山西北方机械研制,每一声轰鸣都是对历史的告慰、对和平的宣誓。

但历史的教训依然深刻:“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必招欺凌。”九一八事变后,国际社会普遍采取绥靖政策,未能阻止侵略扩张,这一教训警示我们:真正的和平,必须以强大国力为支撑,以民族团结为基础,以正义信念为旗帜。

四、吾辈之责任:铭记历史,奋发图强

铭记九一八,不只是为了记住仇恨,更是为了汲取力量。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会居安思危,在科技“卡脖子”难题面前,传承先辈自强不息的精神——太钢团队历经107次试验终成“手撕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突破碳纤维技术,正是新时代的“抗战精神”。

青年一代更应肩负使命。从西部计划奔赴基层的山西青年,到扎根乡村的大学生村官;从科研一线的中北大学团队,到智能制造前沿的产业工人,他们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最后一口粮做军粮”的家国情怀。

五、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共筑和平

九一八不仅是中国的记忆,更应成为人类共同的历史警示。我们呼吁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反对任何美化侵略、篡改历史的行为。通过建立跨国历史对话机制、推动历史教育国际化,让战争的真相代代相传,促进各国青年对和平的共情理解。

中国始终致力于全球发展:对最不发达国家给予零关税待遇,推进“十大伙伴行动”,建设“鲁班工坊”,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世界注入确定性与希望。

-结语:

九十四年风雨已过,但警钟仍需长鸣。不忘曾经烽烟起,心中长鸣警钟声。让我们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勇毅前行,在铭记中淬炼民族筋骨,在奋斗中实现伟大复兴!

“不曾忘,不敢忘,不能忘!”

以上内容 经作者提示,由AI搜集并生成,仅供参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