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核酸的风,继续吹
在全球医药产业的版图中,小核酸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吸引着各方目光。
短短两天,诺华连续豪掷重金,加码RNAi赛道。
9月2日,Arrowhead宣布与诺华就临床前资产siRNA-ARO-SNCA达成全球授权合作。诺华将向Arrowhead支付2亿美元预付款,以及最高2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也是这笔交易,也为陷入困境的Arrowhead,再加翻盘筹码。
次日,诺华与舶望制药达成超52亿美元的交易,涉及4款siRNA药物,其中两款为处于早期研发阶段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这也是自去年诺华与舶望制药,达成41.65亿美元合作后的又一次携手。
先后两笔交易,释放了诺华在RNAi领域持续布局的强烈信号。几乎同时,诺和诺德以5.5亿美元押注Replicate Bioscience的srRNA小众技术。另外,由于阿柏西普营收承压的再生元,也正在大力布局小核酸技术。去年以来,再生元有 10 款新药首次进入了临床阶段,其中 6 款都是siRNA疗法。
显然,经历漫长且曲折的发展过后,小核酸正重新获得资本与产业的高度关注。
/ 01 /诺华已经“上头”
短短两天,诺华先后斥巨资与Arrowhead、舶望制药达成合作,覆盖帕金森、心血管等慢病领域。表面上是补管线,实际上是其长期战略的延续。
9月2日,诺华率先与Arrowhead就siRNA疗法ARO-SNCA达成全球许可与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诺华直接支付2亿美元首付款,后续还将承担高达20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
ARO-SNCA利用Arrowhead专有靶向RNAi分子(TRiM)平台进行皮下给药和向中枢神经系统递送,旨在靶向编码-突触核蛋白的基因,被视为该领域的潜在颠覆性疗法。同时,根据交易协议,诺华还可以选择Arrowhead现有产品线之外的其他疾病靶点,利用后者的技术平台进行研发。
诺华看中的,本质是Arrowhead的CNS递送平台。ARO-SNCA采用的TRiM平台能够实现皮下给药,通过转铁蛋白受体靶向配体实现非侵入性血脑屏障穿透,可每月或每季度给药,且安全窗口充足。此前,Arrowhead CEO表示,该平台已经“产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临床前结果,证明了皮下注射后可以输送至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分布至大脑深部区域”。
次日,诺华支付1.6亿美元预付款,潜在里程碑金额更是高达52亿美元,再次牵手舶望制药,双方此次合作涉及4款siRNA药物,其中两款为处于早期研发阶段治疗心血管疾病的siRNA药物。
这已是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双方的第二次重磅合作,这也暴露出诺华补强心血管业务的迫切需求。
回溯诺华在小核酸领域的布局,大手笔早已成为常态。2019年,诺华豪掷97亿美元收购The Medicines Company,将全球首个靶向PCSK9的小核酸药物Leqvio收入囊中。
这款药物打破了传统降脂药的治疗局限,一年仅两次的注射频次即可有效控制胆固醇,上市后迅速成为诺华心血管板块的增长核心之一,也让诺华真切尝到了小核酸的甜头。
自此,诺华在小核酸领域的布局,越来越深入。
2023年,其以10亿美元收购DTxPharma,获得了专有的Falcon脂质纳米颗粒递送平台。
2025年以来,诺华更是加速买买买。6月,诺华以17亿美元收购Regulus Therapeutics,拿下了治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microRNA疗法farabursen。
8月份有消息称,诺华正计划收购AOC(抗体偶联小核酸)领域的先驱Avidity Biosciences,后者当前市值已近60亿美元。
9月份,更是先后达成前述两笔重磅交易,从心血管疾病到肾脏疾病再到神经系统疾病,诺华不断拓展小核酸管线布局。更重要的是,其布局并没有局限在确定性更高的晚期管线,还大力押注早期管线、核心递送技术平台以及多元技术路线。
整体来看,经过几年时间的投入,诺华的小核酸管线已然全面铺开,覆盖RNAi、ASO、配体疗法等多种技术类型,靶点涵盖PCSK9、ASGPR、apo(a)、Tau、miR-17等20多种,适应症覆盖心血管、神经、感染、罕见病等多个领域。
这种上头式投入,本质上其是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小核酸药物凭借精准靶向、长效持久等优势,被视为下一代药物研发的核心方向。除了诺华,包括诺和诺德、再生元、罗氏、辉瑞等大药企,也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赛道。
/ 02 /越来越多biotech上岸
大药企持续加码投入之际,小核酸赛道上岸的biotech也在变多。
过去,Alnylam几乎是整个赛道唯一的成功标杆:从Onpattro到Givlaari、Oxlumo,再到vutrisiran,Alnylam将RNAi药物从研发、临床再推向商业化。
尤其是随着vutrisiran的商业化爆发,Alnylam终于要见到盈利曙光,这也带动其市值一路高走,目前已经超过600亿美元。
而最近,RNAi老二Arrowhead,也让外界看到了其即将上岸的迹象。
如果说Alnylam是“顺境成长”的范本,Arrowhead则是“逆境突围”的典型。
作为一家以RNAi治疗技术为核心的平台型公司,Arrowhead拥有广泛的管线布局,涉及罕见病和高发病率疾病。但由于其融资策略失误,导致公司被资金链紧张的阴影笼罩。
2024年财报显示,其账面现金仅6.8亿美元,按当时的研发投入节奏,仅能支撑两年开销;叠加ARO-ENaC因安全性问题被叫停,合作项目临床数据未达预期,资金压力与研发挫折让公司前景蒙上迷雾。
好在,转折点在一年内密集出现,BD合作成为破解资金困局的关键。
2024年11月,其与Sarepta Therapeutics的合作成功输血。Arrowhead获得5亿美元的现金预付款,以及Sarepta以3.25亿美元购买其股票的定价,里程碑付款更是高达100亿美元。今年7月底,已经触发一笔1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预计年底还将触发一笔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8月初,赛诺菲与其子公司Visirna达成协议,获得Plozasiran在大中华区的独家研发及商业化权利,Visirna获1.3亿美元首付款及2.65亿美元潜在里程碑。
基于这些合作进展,Arrowhead管理层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表示,现金储备已可支撑至2028年,且能支持多个自主及合作产品的商业化上市。
而近期与诺华的合作则进一步巩固其现金流:2亿美元首付款入账,叠加20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与诺华合作公告发布当天,Arrowhead股价暴涨17%。
拉长时间来看,自今年4月其股价创下历史新低至今,涨幅已超过200%。显然,随着现金流的好转,外界正在期待Arrowhead成为下一个Alnylam。
这不难理解。Arrowhead在小核酸领域的技术毋庸置疑,过去的困境更多是由于,在迎来真正的商业化成功之前,岌岌可危的财务储备,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而眼下现金流日渐好转,Arrowhead也正处在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关键转型期,核心产品Plozasiran离2025年11月18日的美国PDUFA截止日期已不到2个月,有望在年内获批上市。目前公司相关的商业化建设也按计划推进,支持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FCS)上市的完整团队即将组建完毕。
除此之外,Plozasiran另一项治疗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适应症,也已经完成3期临床入组,预计2026年中完成;减重管线逐步推进,阿尔兹海默症亦有积极进展,更有双靶(PCSK9+APOC3)年内迈入临床;与武田、安进合作的后期管线,也有望在未来两年带来回报。
核心产品上市在即、管线丰富且深度多元(多个后期及早期项目)、财务状况稳健(近期有大量现金流入)、并且拥有技术平台驱动未来增长……总之,在小核酸赛道继续爆发之际,Arrowhead也通过一笔笔交易及临床进展,扭转着市场对它的预期。
/ 03 /小核酸的新周期
当然,小核酸的热闹,不只是在海外。
国内该领域的融资和临床进展也是不断。不仅有黑马舶望制药,9月8日,华熙生物以1.38亿港元认购圣诺医药1156.83万股,后者也曾因资金问题陷入困境;ESC大会上,瑞博携手Ribocure联合发布四项siRNA在心血管领域的重要结果;恒瑞医药研发的siRNA药物HR-SIR01被纳入突破性疗法;9月17日,迈威生物与Aditum Bio达成NEWCO合作,共同成立Kalexo Bio,来推进心血管siRNA疗法2MW7141的开发。
种种趋势表明,从海外到国内、产业到资本,小核酸药物已正式迈入发展新周期。此轮爆发,其势已成,更在情理之中。
首先,小核酸药物在技术层面本身就有优势。
与小分子、抗体药物相比,小核酸药物直接靶向mRNA或非编码RNA,从基因表达源头阻断蛋白生成。这种特性让它无论是在罕见病中对缺陷基因的精准调控,还是在慢性病甚至CNS中针对不可成药靶点的有效干预,都展现出独特优势。
更关键的是,随着化学修饰与递送技术的成熟,小核酸药物的稳定性与靶向性大幅提升。 GalNAc偶联技术实现肝脏高效富集,LNP系统助力突破血脑屏障,而通过化学修饰进一步降低了潜在的毒性问题,多种技术优化得到的“平台”,让新一代产品不断涌现。
其次,先行者的商业化爆发,也在推动小核酸药物进入新阶段。
目前全球小核酸药物获批总数增至22款(其中3款已退市),从罕见病领域向慢性病、常见病跨越的趋势已经展现,商业化成果则更为亮眼。
典型如前文提及的Vutrisiran,自2022年上市以来,销售额持续攀升,2024年销售额接近10亿美元,而随着今年3月ATTR-CM适应症获批,Vutrisiran更是快速放量,二季度的销售额达到了4.92亿美元,同比增长114%。这也带动了Alnylam整体收入的超预期增长。
同样快速增长的还有诺华的Leqvio。2025年上半年,Leqvio销售额再同比大增66%,达到5.55亿美元,在诺华心血管板块新增收入中的占比已接近1/3。更重要的意义在于,Leqvio验证了小核酸药物在大规模慢性病市场(如高血脂)的显著疗效、可负担性与长效依从性优势。
当“技术的无限潜能”与“商业的规模化兑现”相交汇,小核酸已不再是“未来可期”,而是进入了实质化放量与价值重估的新周期。
当然,热度之下绝非坦途:长期的安全性需不断验证;全球范围内日趋激烈的专利布局博弈也成为关键卡位点。能否跨越这些门槛,也关系着企业在新周期中的座次。
但毋庸置疑的是,凭借独特的治疗优势与不断成熟的平台技术,小核酸之风,必将愈吹愈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