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度“赢学”遇上中国阅兵……
9月3日,当中国的歼-20隐身战机编队掠过天安门上空,东风-61等高超音速导弹从长安街缓缓驶过时,在喜马拉雅山的另一侧,印度政府、军方和媒体却陷入了一种罕见的集体沉默。这种沉默与印度近年来高调推行的所谓“赢学”叙事格格不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现实与意淫中间,估计印度史上第一次陷入国家困惑。
一、我眼中的印度“赢学”
印度的赢学,本质上是一种精心构建的叙事体系。它通过选择性信息传播、民族主义情绪动员和文化的自我强化,构建了一个能够从现实挫折,转化到精神胜利的话语机制。这种叙事在最近十年来的莫迪政府达到了高潮,其核心逻辑就是通过塑造一个“永恒胜利”的国家形象来维持印度社会的凝聚力和对未来的发展信心。
就在今年的5月7日,印度在巴基斯坦的军事冲突中遭受了实质性严重挫折,损失了至少6架先进战机,内中就有至少 2 架法国制造的阵风战机。然而,印度媒体不仅不报道真实战绩,反而采取自欺欺人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名为“辛杜尔行动”的大规模的“我们赢了”的宣传运动,说巴基斯坦被按在地上摩擦,“精确打击”了巴基斯坦的军队,甚至还放出话来说“中国制造武器被证明无效”。对于自媒体流露出来的所有的不利消息,一律被印度定性为“敌方的谣言”。在这波骚操作下,印度民众的情绪不仅没有受到下降,反而得到空前提升,整个国家豪情万丈,全国人民的亢奋心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这种看似违背常理的叙事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归功于印度这10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来看,印度GDP从2014年的2.04万亿美元增长到了2024年的3.84万亿美元,增幅达到了88%,预计2026年超越日本成为全蓝星的第四大经济体。如果再努把力,再过三五年超过德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时,他就是名副其实“阿三”,他们能不亢奋吗?
然而,他们还是高兴得太早了,过于迷之自信了,姑且不与其他国家比,就与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的中国比,他家那点成就显然就相形见绌了。因为在同一时间段,这个GDP从10.47万亿美元增加到了18.94万亿美元,增幅为81%,经济总量是印度的近5倍。更关键的是印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种姓制度、贫富分化、基础设施落后、制造业基础薄弱等等,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看来,印度“赢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并不依赖事实的全盘胜利,而是通过情感动员和话语重构,实现局部的主观的“中国行我也行”,久而久之也就“赢麻”了。
二、中国阅兵:现实主义的实力的展示
中国今年的九三大阅兵与前几次阅兵相比,最显著的特点不在与装备的更新换代,而是整个国防体系的自主化、体系化和实战化。大阅兵中展示的歼-20隐形战机系列,东风-61和东风-5C等高超音速导弹,从空天到海面、从陆地到深海,从激光到微波,都是实打实的已经列装了的武器,都是用的完全自主生产的芯片,无一不是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成果。
特别关注的是,中国这次阅兵,首次公开展示了电子战综合系统、人工智能指挥平台和太空侦查体系等新型作战力量。这些系统,不仅技术先进,更关键的是它背后的科技链、产业链都已经全部掌握在自己人手中,所有阅兵装备的国产化率达到了100%,与印度的“万国牌”装备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降维打击般的存在。
令人好奇的是,印度政府、军方和媒体对中国这次阅兵的反应异常沉默,但这种沉默其实并非不关注。相反,据可靠消息显示,印度组织了好大一批军事专家、相关科研人员和喉舌媒体对中国的阅兵进行了直播,军事专家和科研人员还对展示出来的各种武器进行逐帧分析,仔细对比中国装备与和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装备参数,最终对中国的电子战能力和雷达干扰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忧虑。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技术直接针对了他们在边境地区部署的监视系统,一旦实战应用,印度现有设备可能完全失效,就剩下挨打的份了。
更让印度难以切齿的是中国通过这次阅兵,传递出了一个明确信号:真正的实力,不是靠吹牛赢出来的,而是靠信心和实力,一点一点挣出来的。中国这种基于实力的现实主义赢学与印度依靠“吹牛逼”叙事扭转劣势的“唯心主义赢学”形成了最最鲜明的对比。
三、中印自信对比: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
严格说,一个国家的自信,来源不外乎两种根基:一种是印度的“唯心主义赢学”,主要依靠脸皮厚、吹牛逼扭转现实。另一种就是中国的现实主义自信,那是建立在实质的发展与技术突破之上的,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在过去几十年中,印度尤其是莫迪执政以来,试图通过“印度制造”和“数字印度”等计划复制中国的成功路径。但受限于他们的制度滞后、社会结构分散和外部依赖度过高,印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虚胖”和水分。印度的手机制造业规模虽然很大,但核心芯片却几乎全部靠进口;军事装备呢,来源繁杂,到处购买,典型一个“万国牌”武器库,缺乏体系化自主能力。这种发展模式使得印度在国际博弈中经常陷入被动,又怕自己的老百姓骂自己无能,所以印度就不得不依靠精神胜利法来维持自己国家的自信。
反观中国,几乎同样的建国时间,同样的被人欺负过、凌辱过,建国时的家底还没有印度的一半厚,但因为中国选择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卓绝,又可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为中国注重的是基础科研、重视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和推行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等等。这条路虽然太难、太艰苦,初期虽然见效缓慢,但越到后期就越能爆发式增长。坦率讲,今天中国不仅在军事领域,更是在民生、科技、贸易等方面已经全方位形成了“体系化优势”。中印两国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和印度对待发展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即使在取得巨大成就后,仍然不吹牛,不自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信自己永远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因为中国人骨子里似乎就对“发达国家”这顶帽子不感兴趣,只在乎一心一意追求实质性的生活水平提升。而印度呢?迷之自信,明知自信不行,还要自吹自擂,死要面子活受罪,在经济总量还只有咱们家五分之一的情况下,就敢敲锣打鼓,公开宣布“2047年可以成为发达国家”,这波骚操作,让全世界的人都看他们笑话。这种目标设定,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赢学色彩。
四、面对邻居阅兵,印度为何选择沉默?
印度政府、军方和媒体这次集体选择了沉默,实际上是一种无法回应、不敢回应的表现。这种沉默的背后,笔者认为还隐藏着三个层次的焦虑:
一是对实力差距的焦虑。印度军方通过细致分析发现,中印的军事实力差距不是在逐步缩小,而是在加速扩大。中国装备不仅数量占优,质量和自主化程度更是远远超过了他们。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导弹技术和海空天装备等领域,他们可能已经落后了至少一代以上。
二是对自主创新能力的焦虑。印度长期依赖的美国、俄罗斯和法国等西方的装备,在某些关键场景中可能都已经失效了。而中国在阅兵仪式上展示的完全是自主研制的装备体系,这就让印度意识到,这么多年来自己吹嘘的“印度制造”战略实际效果远不如预期。印度虽然也能组装一些先进武器,但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仍然掌握在别人家手里,关键时候肯定会掉链子。
三是印度自己天天吹牛、自吹自擂的即将超越中国的牛逼叙事正在崩塌,而且即将被吹破。他们的精英阶层估计也已经开始意识到单靠市场规模和人海战术是难以实现真正崛起的,缺乏体系化创新能力和完整工业基础的发展,前面永远隔着的不止是两条河,还有可能是三个天花板。
坦率说,印度选择沉默,俨然成了一种维护“赢学”延续的大策略。不否认、不讨论、不比较,正在成为印度维持国内信心最后的防线。
五、印度“赢学”走进了死胡同
印度的“赢学”在国内政治中确实有一定效果,毕竟它能凝聚一时的民意,转移一时间的矛盾,为争取翻盘争取了时间。但从心理层面来说,一个长期落后的大国,确实需要一定的“叙事自信”,来支撑追赶过程中的挫折感,还有短板甚至不足。但“赢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过度脱离现实,就会掩盖了真正的问题,最后导致战略的误判。在经济层面,如果只满足于数字的赶超,而忽视结构性改革,印度可能就会真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升级。世界银行数据表明,印度仍有3亿多人口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各种与营养不良的相关疾病。这些结构性问题,是不会因为印度“赢学”叙事而自动消失的。在军事领域,印度如果还继续自欺欺人,自己骗自己,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今年的印巴空战,印度已经暴露了军事体系的脆弱性,如果再不对军事现代化进行实质性投入,仅仅依靠精神胜利法,将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挫折乃至失败。
六、中印关系能否出现新“气象”?
这次印度对中国阅兵后的沉默,也许是一个转折的信号。估计印度开始意识到,与中国正面硬钢,既无实力,也不明智。事实上,印度最务实的选择,就是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借助中国的资本、技术,和产业链,加速自身的发展。反观中国,市场庞大、制造能力又强,而印度呢,有充足的劳动力和潜在的市场空间,两家就可形成弱势互补和强强联合。目前中国的手机品牌已经占据印度市场73%的份额,电动两轮车等产品也在快速进入印度市场。这种经济上的互利合作,可能比地缘政治对抗对印度更为有利。
目前有迹象表明,印度在经历军事挫败后,外交态度也有所缓和,开始重新考虑接受中国提出的“经贸优先”原则。印度如真能走出扭曲心态,停止“中国行我也行”和“妒恨式民族主义”这种自欺欺人把戏,或许还真能借助中国之力,实现可持续的崛起。否则,就会永远陷入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陷阱,相互消耗,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