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平 | 喜迎中秋·礼赞国庆——2025全国优秀艺术家线上精品展

500

前言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山河锦绣,盛世华章。当中秋的皎洁月色邂逅国庆的璀璨荣光,我们迎来了双节同庆的美好时刻。为礼赞祖国华诞、传承中秋文化,“喜迎中秋·礼赞国庆”全国优秀艺术家线上精品展如约启幕。

此次展览汇聚了全国各地优秀艺术家的精心之作,艺术家们以笔墨为语、以色彩为情,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团圆佳节的祈愿、对时代发展的赞颂,凝注于每一幅作品之中,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传递了新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线上展厅打破了时空界限,让艺术之美跨越山海、触达人心。谨以此展向所有参展艺术家致敬,并诚邀海内外观众云端相聚,共赏艺术佳作,共品家国情怀,在光影与色彩的交织中,一同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共享中秋团圆之乐。

500

500

王介平,字钟灵,号禅石,上海虹口区多伦路“慕贤居”主。1957年生于江苏南京。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 长期从事古代书画修缮、墨宝和中国汉隶书法创作与教学研究活动。师从我国著名女书法大师肖娴(为其关门弟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故宫博物院专业书法家。其所擅长汉隶书法出自汉魏竹简,姿态飘逸, 顾盼生辉,于细微处或透行、楷书法神韵, 在汉隶碑帖基础上得到了创新和升华。匠心独用的字体布局和运笔用墨,形成了不断完 善自我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春兰杯”比赛 中获银奖,中央电视台第二、三、四届全国 书法大奖赛中获银奖。

500

精研书学参功法 涵古耀今堪博学

——记著名书法家王介平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集成,历来是文人学者涵养心性的重要载体。然而环视当今书坛,能真正以深厚学养滋养笔墨者实属少见,多数作品不过是聊以自娱耳罢了。也正是在这般情境下,王介平先生的书法实践才会显得尤为珍贵,作为当今书坛内有名的博学书家,他不仅深谙传统碑帖的正宗取法,更是能以独特的艺术慧眼"遗貌取神",将古今书道之精髓尽皆化入自我的笔墨语言之中!

500

在当代书坛,隶书素有"南萧北刘"之誉。而王介平先生因其在南京博物院、北京博物院的特殊工作经历,得以与两位大家结为挚友同事。这一得天独厚的机缘,不仅使他能在库房整理研究中遍览古代碑帖精华,更是先后深受两位挚友的书学影响与指导,并进一步确立了自身书法的创作信念。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将深厚的理论修养与个人才情完美融合,对传统的研习可谓锲而不舍,作品尤以汉隶功底最为扎实。但王介平先生的隶书创作有绝不是泥古不化,而是在笔墨线条间透露着十分强烈的变革意识。在我看来,这种既能深入传统又能自出机杼的艺术境界,也恰是为其在书坛树立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坐标。

500

在隶书作品中,王介平先生对笔墨行运的掌控可谓精妙绝伦。这当然是源于其深厚的取法功底,但更多还是得益于他的糅合功夫,是谓集众美于腕底而自出新意。其隶书在保持扁平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线条的巧妙变形展现独特韵味,浓墨点染的蚕头燕尾,行笔间的刚柔相济,进一步形成了"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跑马"的章法意趣。尤其方圆笔法的力量变化,使字势在古典韵味中暗藏奇崛,这才是难能可贵之处。以作品《中流砥柱》的"砥"字为例:左半"石"部方笔峻利,如刀劈斧斫;右半"氐"部圆转流畅,似水绕磐石。由此既保留了隶书的波磔特征,又能通过笔锋的弹性转换,使整个字在稳重中见灵动,堪称是"方而不僵,圆而不滑"之典范!

500

精研书学,参悟古法,涵古耀今,足见其博学深功。诚然,一位书法家的成功,必经取法之甘苦,乃至磨难淬炼。然而,“吃苦”仅为基石,真正的关键在于能否将笔墨实践从传统中升华,最终抵达“自辟性灵”的艺术化境。观今日之王介平先生,正臻于此境。其书学历程,自初期的“欲探其奥,先识其门”,至如今的“腕下精熟,食古而化”,诸体兼善,堪称当代书坛之全能大家。其笔下之作,不仅展现出超乎寻常的精湛功力,更蕴藏着深厚非凡的文化影响力。而如此兼具取法深度与创造性的书学实践,也必将会为当代书坛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学术影响,以启迪后来者为之借鉴,续写华章。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罗扬

 2025年8月18日 书于北京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