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模式,能否拯救中国足球?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猫哥的视界”
谁能想到,2025年,中国会再次进入“足球年”的狂欢中。
不是因为中国闯进了世界杯,也不是因为中国夺取了亚冠,而是因为一个省,“发明”了一场奇特的“省内联赛”,省内13个市,循环制比赛!
这个联赛,就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
这场苏超引发了几乎江苏全民的支持,很多人连技战术、越位都不甚了解,但不妨碍他们加入到“为自己的城市加油”的狂欢中。
现场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大爷大妈看球的热情劲儿一点不比年轻人差。
就连这些省市的自媒体都享受到了红利,每天都批量制造10万+。
苏超带来了什么?
门票收入、城市曝光量、文旅红利,等等等等。
但最关键的,还是快乐。
几十年了,我们看了多少场窝囊憋气的比赛了?我们听过多少次对不起了?我们砸坏多少电视机了?
我们当然想看到赢,但我们更想看到的是:
那种不计得失只想把球踢好的纯粹状态!
那种专注全情投入的精气神了!
那种拼死一搏、充满斗志的足球热情!
可是每一次,我们看到的都是熟悉套路:
赛前高调表态,赛中闲庭信步仿佛梦游,赛后含泪道歉,然后教练引咎辞职,换个教练再来一次。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超”的火爆才显得格外珍贵和意义非凡。
那么,“苏超”为什么火?“苏超”式的业余足球联赛,能不能拯救中国足球呢?
1 越踢越差的黑历史
说起来,中国足球的发展,相比亚洲大部分国家来说,并不晚,水平,也并不弱。
建国之前,中国足球队就在远东运动会中,连获九届冠军。
建国之后,在体工队体系的培养之下,中国足球的水平也不低。
至少在整个亚洲范围内,还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强队,曾经多次战胜日本队和韩国队。
不信大家可以翻翻日本漫画家高桥阳一的《足球小将》,那里面的中国队,就是让日本队仰望的角色。
但是呢?自从足球体制改革之后,中国足球就开始直线下坡了。
比如1997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中,中国队关键战主场2-3负于卡塔尔,然后又落败于伊朗、日本,最后无缘法国世界杯,被媒体称为“金州惨案”。
2001年虽然中国队成功进入世界杯,但恐怕还是抽签的时候运气成分比较大。
一进世界杯就露馅了,0-2哥斯达黎加、0-4巴西、0-3土耳其,一球未进。
紧接着就是2004年亚洲杯决赛1-3负日本,2006年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即遭淘汰,甚至0-1负科威特,沦为亚洲笑柄。
足协一看这不行啊,赶紧出去考察了一圈,然后得出一个结论,要想踢球就必须市场化,用钱来激励球员卖力踢。
于是开放了俱乐部球队冠名权,恰逢当时中国房地产业进入辉煌,一大票房地产资金涌入,中国足球进入了金元时代。
但是,哪怕在金元足球顶峰时期,中国足球的成绩也不升反降。
2013年友谊赛主场1-5惨败泰国二队,球员消极比赛态度激怒球迷。
前国家队队长范志毅直言:“中国足球脸都不要了!再下去要输越南了,泰国队输完输越南再输缅甸,接着没人输了。”
结果呢?范志毅一语成谶。
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1-3负越南,中国队首次输给东南亚球队。
2025年中国男足在雅加达客场0-1不敌印尼,9轮过后小组垫底,无缘小组前四,提前告别2026美加墨世界杯。
这成绩,别说中国球迷接受不了,就连洋教练都接受不了。
2019年亚洲杯1/4决赛0-3负伊朗,三名后卫致命失误送礼,主帅里皮赛后直接嚷嚷着辞职。同年世界杯预选赛1-2负叙利亚,赛后里皮再度离职。
然后是2024年世界杯预选赛18强赛0-7惨败日本,控球率仅21%,传球成功率不足50%。
同期亚洲杯小组赛0进球出局,创1976年以来最差战绩。
如此拉胯的表现,最终导致2025年中国男足总教练伊万科维奇离职。
相比教练可能还留点面子,前广州、沧州外援穆里奇那真是一点面子都不留了。
穆里奇说,“我无法理解,一个拥有15亿人口的国家怎么就无法培养出30名优秀的球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是啊,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难道中国人真的不适合踢足球吗?
答案是否定的。
2 苏超是怎么火起来的?
很多人奇怪的是,为啥中国足球这么烂,但苏超却这么火呢?
答案很简单,苏超选对了赛道。
什么赛道?业余赛道。
我们可以看看现代足球发源地英国的英超,他们一开始走的就是职业路线么?
也不是。
最开始也不过是社区足球,哥几个是同事、朋友、发小、邻居,哪怕是陌生人,因为“爱好”,约在球场上踢球。
等踢得好了,再然后就是组队比赛,邀请自己社区的居民为自己的球队加油,卖门票赚钱。
赚到了钱,成立俱乐部,然后搞青训,吸引和培养更多顶尖足球人才,然后制造更加精彩的赛事,吸引更多的球迷关注足球,为足球花钱,从而赚更多的钱,实现正向激励循环,这才是欧洲足球成功的秘诀。
不信你去看看英超,光伦敦都有7支球队参加,分别是:北伦敦的阿森纳、热刺;南伦敦的水晶宫;西伦敦的切尔西;东伦敦的西汉姆联;以及大伦敦地区的布伦特福德和坐落在泰晤士河畔的富勒姆。
每次比赛,观众主力都是这些球队社区的人,哪怕自己并不懂球,也要给自家球队加油。
所以,足球当然可以专业,但万万不能脱离群众。
中国足球呢?中超联赛搞了一群“房地产球队”,能让人民群众产生归属感么?票价定那么高,能让普通人舍得花钱去看一场么?
这次的苏超,就吸取了这个教训,从人民群众入手,把足球搞起来。
苏超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是“去专业化”的,每支球队最多只能上3名职业球员。
剩下的球员,可能是早晨给你送餐的外卖骑手,也可能是孩子学校的体育老师,更可能是小区楼下的超市老板。
这种草根阵容,反而让观众觉得"接地气"。
毕竟,谁还不是个心怀梦想但因为现实所迫只能归于平淡的普通人呢?
那些赛场上撕心裂肺的呐喊,除了给自己家乡的球队加油,还是在为自己藏在心底梦想而呐喊啊!
所以苏超多场比赛爆满,看台上观众呐喊声、欢呼声如热浪海啸,观众观赛体验极好。
观众越多,场面越热烈,球员越有激情,状态越好。高人气的比赛,也才有更大商业价值。
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当然,苏超并没有急于在比赛上赚钱,而是先从培养人民群众的观球习惯做起。
一张票才10块钱,基本约等于免费,观众观赛毫无心理压力。
所以从5月31日到6月1日,苏超6场比赛场均观赛人数为1.5万人。
同期中甲联赛进行了8场比赛,场均观赛人数为1.27万人。
要知道,中甲联赛是中国第二级别的职业足球联赛啊!上座率竟然还比不上一个省的业余苏超。
票价定那么低,那足球上的投入怎么解决呢?
不要担心,苏超早就找到了赚钱的渠道——文旅。
看球的人多了,人气就有了,看完比赛,就在周边消费,吃喝玩乐一条龙。
在苏超比赛期间,常州、徐州、镇江针对客队市民推出了景区免票优惠政策,盐城、南京、泰州结合票根定制了“看球+旅游+美食”等文体旅套餐。
9万名观众现场观赛,带动6个主场城市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63%。
可以说,这场几乎没有中超球星的非职业联赛,正在打开江苏体育消费的另一扇大门。
除了在消费上赚钱,在广告上苏超也是赚了个盆满钵满,短短一个月赞助商从6家飙到21家。
京东、伊利这种级别的品牌都往里冲,光官方赞助席位就炒到300万一个。
南通队更夸张,中国平安直接砸了4460万的"黄金腿"保险。
由于这次苏超的主办方是江苏体育局和文旅局,所以这笔钱最后还是要归地方,然后地方再用这些资金支持足球学校、青训以及常规的商业比赛,然后慢慢提高职业水平,实现足球领域的正向循环。
苏超的成功也证明,中国人是爱足球的,中国人是愿意为足球买单的,中国也可以培养出好的足球文化的。
所以,现在各省看到了苏超的成功,也开始搞本地的省超了,比如江西搞了赣超、广东有粤超、湖南有湘超等等。
也许,这些业余联赛,单纯从体育竞技方面来看真的乏善可陈。
但假以时日,等待看了苏超湘超粤超,埋下足球种子的这一代孩子长大后,全国的足球水平,就完全不一样了。
功成不必在苏超,但功成必定有苏超!
但是,有意思的是,就在各省都在紧锣密鼓地部署本地的业余联赛的时候,8月25日,中国足协协突然发布了一个《中国足球协会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试行)》。
文件内容很唬人,说此文件适用于"本办法所称社会足球赛事活动,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举办的各级各类群众性足球赛事活动的统称"。
虽然名字叫赛风赛纪,但问题在于,足协出台这个规定,谁敢百分百信它真只是来抓纪律的?
毕竟,中超要把36%的收入交给足协,而苏超一分钱都没给足协交过!
很多人担心,足协是不是想借机向苏超伸手?
没那么容易。
为啥?因为《办法》第五条规定:“中国足协负责全国性、跨区域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工作”,而“各会员单位以及其他各级足协负责本地区、本行业系统社会足球赛风赛纪管理工作”。
也就是说,跨省的,足协来管,省内的,本地足协管。
但问题在于,这次的苏超,根本没有本地足协什么事啊!人家是体育局和文旅局合办的啊!
不排除部分本地足协人员的确参与了苏超的组织(毕竟需要专业力量嘛),但并没有以单位的名义参加。
你一个本地足协权力再大,能管得到不属于自己办的比赛么?
这就好比我跟几个好朋友周末组织个足球比赛,难道也要找你足协审批么?
所以,苏州文旅直接piapia打脸了,说“苏超”足球联赛是地方性文旅活动,参与者均为业余足球爱好者,无专业球员参与,因此足协的相关规定并不适用。
难怪苏超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没让本地足协参与,原来早就料到了足协会使出这一招啊!
这样一来,以业余比赛为由头,苏超成功从足协手中抢来了足球比赛的定义权。
紧接着,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文件中明确:"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赛事,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还特别提到要"破除办赛障碍,非高风险、群众性赛事采用备案或告知制。"
看到没?国家都出面发话了,足协的美梦,恐怕又要破灭了。
3 中国足球的症结
那么问题来了,苏超办的好好的,为什么足协要横插一脚呢?
答案很简单,权力。
当年,国家为什么要把足球管理权交给足协?
很大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
当年改革开放之初,一切向钱看,光靠国家投入的体育模式难以为继,所以国家选择了几类商业价值高的体育项目进行市场化改革,让他们“自己养自己”,国家的钱则重点养一些商业价值低的项目(比如射击、射箭、体操等等)。
所以,包括国家队建设、教练团队薪资、归化球员费用、青训体系、足球学校补贴、赛事补贴(给没人看的女足联赛、中乙等低级别联赛补贴)等等,都需要足协自己出钱。
需要足协去挣钱,那自然就要给足协权力。
1992年6月,中国足协在北京西郊红山口(原八一体工大队所在地)召开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足球市场化改革的开始。
在原来,中国足协其实只是一个“办”的职能,“管”的职能,归国家体委来管。
但是呢?改革之后,国家体委把相当一部分管理职能,也交给了足协。
比如,制定足球发展规划及行业标准,组织国家队建设及国际赛事交流,职业联赛裁判员选派,评议及纪律处罚,省级及行业协会的资格认证,教练员、裁判员等级评定与培训等等。
足协有权了,但问题在于,他们能不能用好这个权力?
足协的本职工作是“办”,但现在有了管理权,那不就“管办不分”了么?
这样一来,足协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那可不是想咋整咋整么?
特别是国家体育总局足球管理中心撤销之后,足协更是大权在握了。
一个机构一旦拥有了垄断的能力,那把所有权力都拢在手里,就成了本能。
权力并不是个坏东西,有时候权力也意味着效率。
但一旦权力掺杂上了私心,那就坏了。
咱们举几个例子吧。
第一,国家队。
咱们都知道,国足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足球比赛,是中国足球的象征。
那么,国家队谁来组建呢?
足协。
那么,既然足协有组建国家队的权力,那是不是意味着,用谁不用谁,都是足协说了算呢?
看看李铁腐败案吧,国家队名额明码标价,想上场得先交钱,不给钱连替补席都坐不上。
第二,足球联赛。
中超联赛算是中国比较大比较专业的赛事了,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球队都能进入这个比赛的。
那么,标准谁来定呢?
足协。
2009年11月,中国足协修改《中超准入制度》,在准入上划定了一系列条条框框,只有满足了这个条条框框,才能加入中超。
为什么前足协主席陈戌源在上任前夜能受到30万的拜码头费?
为什么足协原副主席于洪臣在联赛准入审核中能明码标价,让不合格的俱乐部过关?
为什么负责维护赛场公正的纪律委员会主任王小平,十年间竟将足协罚单变成“保护费”价目表?
不就是因为足协掌握着俱乐部的生死么?
第三,权力斗争。
我们都知道,在足协里面,一直有“本土派”和“空降派”之争。
本土派基本是体育系统成长起来的,比如原国家体委群体司司长谢亚龙。
空降派则是从其他领域调来的干部,比如上港集团总裁陈戌源。
本土派大都是体育系统的人,好处是相对熟悉足球运行规则和逻辑,但缺点是受足球利益瓜葛太深,很容易滋生腐败。
比如谢亚龙当了足协主席之后,就曾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大搞腐败,最后获刑10年6个月。
所以前足协主席韦迪说“以前那些人倒是懂足球,可是把中国足球整成什么样子了?你别看我不懂足球,我相信我能比他们干得都好!” 。
空降派也有问题,他们面对足球这一市场化程度极高的项目往往手足无措,对如何把足球进行资源配置、整合和渠道的开拓,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经验,不知道该咋办好。
要么碌碌无为啥都不敢干,要么“情况不明决心大”瞎搞一通。
比如陈戌源,一上任就大刀阔斧搞改革。
第一刀就禁止企业冠名球队,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劝退”企业投资。
可人家企业就指望着球队的名字给自家公司打广告呢,你不让人家冠名了,傻子才继续投资呢。
结果房地产老板资金一撤,俱乐部马上就难以为继了。
第二刀砍向了中超,在2021年世界杯预选赛之前,陈戌源下令直接把中超联赛给停了,为世界杯预选赛让路。
结果多个俱乐部彻底没法踢了,不得不解散。
第三刀砍向了青训。
陈戌源上任后,足协搞出来的一套耗时8年、覆盖各年龄段的U系列赛事,可能因为是“上一任领导的成绩”,就被叫停,导致曾经好不容易建立的青训根基被轻易摧毁。
所以《体坛周报》资深记者马德兴曾经痛斥这一“衔接失误”:
“整个体系没有‘明白人’牵头,政策制定都是零散的、短视的,今天想抓U15,明天又转向U19,从来没有形成连贯的培养逻辑,这样怎么可能培养出能与世界同年龄段球员抗衡的人才?”
马德兴甚至当着陈戌源的面说:“你这是在干断子绝孙的事!现在拆的是赛事体系,过几年缺的就是能踢球的孩子!”
所以近年来马德兴一直在呼吁:“必须尽快全面恢复U系列赛事,这是青训的‘生命线’,没有稳定的赛事平台,再优秀的苗子也会被埋没。”
第四,标准制定。
咱们都知道,足球分职业和业余。
那么,啥叫职业的?啥叫业余的?谁说了算?
足协说了算。
足协的权力,就是制定一套标准,把踢球的人划分为三六九等。
你想吃足球这碗饭,就必须从我这一套职业选拔体系中成长起来。
你们那些野路子出身的,不通过我认证的,压根就别想玩到职业水平。
所以在中国,只要是踢球的孩子,都绕不开一个词,级别认证。
级别认证一共有5个,分别是国家级运动健将、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
这五个级别里面,二级运动员是一个巨大的坎,它能直接决定你以后能不能吃足球这碗饭,能不能走职业路线。
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像跳水啊、体操之类的技巧型项目,比较容易量化,评价相对来说容易。
一个动作你能完成就能评上,完不成就评不上。但是对于一些对抗性项目,你就不能用这种技巧来量化了。
所以,足协就把二级运动员资格与参赛成绩挂钩了。
根据《中国足球协会足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025 版)》,要想评二级运动员,需要参加中国足协省级会员协会、“十四五”期间获评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中国足协会员协会所在体育行政部门主办的最高水平赛事,以及中国足协省级会员协会、“十四五”期间获评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中国足协会员协会主办的最高水平赛事。
你看,这样一来,你想评为足球二级运动员,就绕不开足协的赛事。
权力是什么?
权力不是规定你什么可以干,而是规定你不能干什么。
你能不能参加比赛,这不就是权力么?
有权力,就必然带来寻租。
不要以为腐败只存在于足协高官之中,在这一套体系之下,腐败已经渗透到了足球运动的末端甚至孩子的身上。
有的地方队U15的选拔,明明技术排名前三的孩子却惨遭淘汰,取而代之的,就是那种连颠球都费劲、身手一般的孩子。
为啥?要么是有人塞了钱,要么孩子的亲属是当地足协的“要人”。
哪怕你进了青训队,如果你不给教练塞钱,你也很难上场踢球,拖啊拖啊,年龄就拖大了,如果技术还没进步,签不了俱乐部,那孩子的前途怎么办?
前国脚魏新就曾揭露了国内青训的众多丑恶现象:“国内一些青训教练,常常要家长请吃饭,送红包,还有人喜欢去洗个桑拿,也要家长买单。如果家长不这样做,你的孩子就上不了场。”
更令人感到痛心的是,曾经有媒体爆出,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母亲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公平的上场机会,不得不以陪教练上床的方式换取这个机会。
那如果你不想青训了,想走行不行呢?不行,也要给钱。
今年5月,就有一位名为“张卓毅妈妈”的网民在社交平台上称,自己的孩子因伤病及训练强度原因,不想继续在孙继海旗下的“嗨球”青训踢球,但对方索要18万赔偿金才能给自己孩子开具自由身证明。
就算你给了钱,也踢上主力了,又能如何呢?还是逃不掉假球和赌球的收买。
比如2022年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U15组球赛,广州队对清远队的决赛中,就发生假球事件,清远队把冠军拱手让给了广州队。
经过调查,是广州市足协主席与恒大校长以及清远队的教练狼狈为奸,用手段并授意孩子们炮制了一场百分百的假球。
时间过去一年,曝光了这个假球案的“10号沛沛”,再次曝光了广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的赌球事件。
当中国踢足球的孩子从青少年时期就被赌球和假球污染,又怎么能指望他们未来成长为正直的球员呢?
当然,这并不是足协让他们赌球和假球的,但这个结果,又恰恰是足协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力而设计出的体制造成的,你能说足协没责任么?
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它从民间孕育出来,从下往上玩的,依靠的是人民的热情。
但现在呢?中国足协领导下的足协体制,把足协变成了从上往下玩,足球运动变成了权力的游戏,又怎么能搞好呢?
4 中国足球需要什么
这些年,足坛反腐力度很大,从球员、教练、裁判、俱乐部、足协官员无一幸免。
但是,请大家想一想,一个人的失足也许可用个人道德品质来解释,而一个系统内大范围的人员腐败,似乎不能归咎于所有搞足球的人都天生贪婪。
问题出在哪里?
足协难辞其咎。
说白了,足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遗存,却嫁接了一个商业化的腿脚。
由于政企一家、管办不分,同时缺少必要的监管,因此官商勾结、钱权交易就不可避免地蔓延开来。
这种腐败,不是一个两个人造成的,更不是抓一个两个人就能解决的。
体制性的问题不触动,中国足球改来改去,只能是恶性循环。
苏超用自己的火爆证明了,大众足球需要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机构,而是一个服务者、支持者和赋能者。
说白一点,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管,而是放。
所以,要想拯救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修修补补的改良,而是一场彻底的改革。
参考苏超重建足球运动培育、青训和比赛体系,释放民间足球的活力,重建一个彻底激发民间足球热情、而非以权力和控制为本的新体系,这才是中国足球的真正出路。
所以,中国足球行业,需要一次三中全会,需要一次解放思想,需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此,中国足球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