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华蔻的“翻译失误”,真的只是偶然吗?别让“处女发质”成笑话!

近日,国际美妆品牌施华蔻因产品包装上的翻译问题陷入舆论风波,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有消费者发现,施华蔻专业俏翎烫发套装上,英文“virginhair”被直译成了“处女发质”。在美护领域,“virginhair”通常应译作“原生发质”或“未经过化学处理的头发”。“处女发质”这一翻译不仅词不达意,还带有明显的性别指向和身体隐喻,容易让人产生不适联想,被指物化女性,反映出品牌在性别意识上的无知和迟钝。

500

9月11日凌晨,施华蔻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因“翻译未能准确传达原意”,就该问题向消费者致歉,并表示已启动包装更新。从表面上看,施华蔻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态度也似乎很诚恳。但稍微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道歉背后透着浓浓的“公关套路”味。

作为一家跨国美妆巨头,施华蔻的产品从研发到上市要经过众多环节,包装文案也应该有内部审核和本地化校对。然而,这样低级又敏感的误译却还是出现了,这很难让人相信只是单纯的翻译水平问题。要么是其流程存在巨大漏洞,要么就是根本没有认真对待中国市场。

施华蔻的道歉声明将责任轻轻推给“术语翻译”问题,试图用一句“翻译未能准确传达原意”就把事情了结。但实际上,这根本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文化敏感度的缺失,是对消费者认知与感受的漠视。这种不走心的态度,让消费者感到失望和愤怒。

500

事实上,这早已不是外资品牌第一次在翻译或文案上“翻车”了。从某些奢侈品广告被指歧视亚裔,到多个美妆品牌因不当表述引发舆论批评,类似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些国际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仍然带着某种程度的傲慢与惰性,不愿在文化对接、消费者沟通上多做功课。

与施华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80年代,Dior推出Poison香水时,译者考虑到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采用音译结合产品特性的方式,将Poison译为“百爱神”,既保留了发音相似性,又避免了负面印象,更符合当时消费者的接受度。这才是真正尊重市场、认真对待消费者的做法。

施华蔻隶属于德国消费品巨头汉高集团,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汉高股份有限公司曾先后受到9次行政处罚,其中多次涉及产品标签标识不合格等问题。在2020年度上海市化妆品监督抽检中,施华蔻也有6批次染发产品被检出成分与批件所示原料不一致。面对这些问题,施华蔻的回应往往被指“缺乏担当”,此次翻译事件也让消费者对其品牌形象再次产生质疑。

500

众多网友对此事纷纷表达了质疑与不满,有人直接质问“这翻译是谁做的?故意的吧!”,也有人调侃称“难道是机器翻的?”。一句“处女发质”,暴露的是企业内核的文化脱节与责任心缺失。消费者不满的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品牌方那种敷衍的态度。

对于施华蔻来说,翻译可以修改,包装可以更换,但消费者心中的印象一旦打了折扣,要想挽回就没那么容易了。施华蔻该补的不仅是翻译课,更重要的是态度课,需要全面审视自身的价值观体系,培养更敏锐的性别平等意识和文化敏感度,真正把尊重消费者落到实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