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白名单”内外,现金贷平台何以存续?

500

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一张助贷合作名单,拉开助贷行业标准化、合规化帷幕。

目前,已有不少银行、消金公司披露助贷合作名单,名单的长度也反映出不同金融机构的助贷依赖程度和风险容忍差异。

少则三五家,多则三五十家,这些助贷名单的总和,也构成了当下助贷行业的主流选择。

留在名单内的平台,尚可稳定展业;而在名单外的中小助贷,必须要寻求新的生存出路。于是,可以看到在助贷整改迈向深水区时,行业结构化困境也愈发突出。

那么,如何破局?便成了行业走向持续发展的关键一问。

当前各家的生态站位不同,展业策略也不太一样。各家助贷平台基于自身的技术、流量、资金和股东资源等优势,各显神通,各尽其能。目的只有一个:

活下去,更好地活下去。

缩量、坏账、抽贷和涨价

从新规发布,到行业论证,再到即将实施,助贷行业整改共识和方向统一明确,并且已经经历了一场幅度较大的调整。36%定价业务占比将大幅下降,致使行业整体对客综合定价下降。

在行业调整期间,受影响最大的即是中小助贷平台。之前规模占比较大、业内流行的“双融担模式、单融担模式、联合担保模式”,已经难再用做36%助贷业务的载体。

而定价在24%以内的业务,早已经是竞争惨烈的“红海”,中小助贷平台根本无力与行业头部和银行等持牌机构抗争。24%+业务的合规路径,尚在探索,仍无定论。

以上,便催生了当前助贷行业的结构化困境,行业整体走向健康阳光,但部分平台转型面临压力。

名单内外,体量大小,定价高低,客群优劣,让一众助贷平台在新规面前承受不同的压力,比较典型的承压现状包括:规模缩量、坏账上升、抽贷和涨价等。

1、规模收缩。今年1至7月,全国消金市场整体收缩,短期消费贷较年初跌3972亿元。更加剧烈的调整体现在个别平台身上。

比如,某助贷平台的规模在7-8月下跌了40%多,近一半36%定价的资产无法撮合放款,规模缩量非常大。今年部分机构不再看重助贷业务的规模,更看重助贷业务的盈利。

2、风险上升。多家助贷机构的入催和首逾等早期风险风险快速上升,M1回款率降至80%左右,年化损失上升至16%-18%+,不良资产上升幅度发生波动。

3、资金价格上升。多家资方收紧了24%+资金供给,高定价资产出现局部抽贷现象。当然也有资方还想在过渡期冲一波高定价资产,增厚安全垫。

比如,某助贷机构7-8月已经接不到足够的资金投放36%贷款业务了,但是仍坚持继续做。一是,提高资金价格到8-10%左右,获取资金供给;二是,坚持放36%资产,直到新规落地实施。

4、业务模式不确定性。定价IRR 24%以上的“担保增信模式”、“对外导流(贷超)”规模都受到较大影响,不仅资金供给剧减导致自己投放减少,对外贷超导出时也面临行业整体难以消化的情况。930的到来,这块业务不确定性将加大,快速缩量或难以避免。

谈完困境,就要想转型。行业每向合规健康迈上一个新台阶,自然就会有洗牌有调整,而机会也是往往留给那些拥抱趋势、适应变化、积极探索的玩家。

名单内助贷机构如何转型

从现有助贷名单来看,可以看到留在名单内的助贷机构多属于行业主流机构。并且,越是大的持牌金融机构,合作的助贷获客机构、担保增信机构越好。而有些尾部资方的合作机构很少见有头部助贷机构。

助贷名单主流机构分几类:

(一)头部机构

像蚂蚁、字节、京东、微众、美团、度小满等,自带生态,强者恒强。因为本身客群和流量定价主要在IRR 24%以内,所以助贷新规的影响反而较小,侧面利好头部机构主流合作模式“分润业务”,并导致市场集中度进一步集中。虽然24%+的对外导流业务受到一定影响,总体可控。

(二)腰部机构

包括已经在海内外上市的助贷平台(陆金所控股、奇富科技、乐信集团、信也科技、小赢科技、维信金科、嘉银科技、宜人智科),以及还未上市但行业认可度较高的几家机构(滴滴金融、携程金融、瓴岳科技、桔子数科、数禾科技、微财数科、信飞科技、哈啰普惠、星图金融、众安贷等)。

由于自身规模、历史利润留存使其在行业波动期,有足够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进行调整探索。主要转型方向有两个,加大24%以内业务的展业力度,24%+万物模式探索。

另外,部分腰部机构业务模式转型,加大了重资产模式,降低了轻资产模式放款。这也可能是受资方态度所改变。毕竟,当前环境下风险抬头趋势明显,部分资方出于风险避让的考虑,更愿意与行业领先的助贷平台合作相对低收益但几乎零风险的重资产模式。

(三)其他机构

对于其他助贷机构,拆开底层资产来看,几乎都是36%业务。这些助贷机构,即使转型到24%业务,获客成本高企,年化风险接近15-18%,几乎没有盈利空间。对这一类助贷机构而言,主要转型方向不是24%,而是24%+万物。

此外,还有部分小平台,彻底不做助贷增信业务兜底了,100%转型做贷超、做导流,仅仅靠流量分发,保持一定规模收入和盈利。

名单外助贷平台怎么活?

作为长尾下沉客群的重要信贷服务供给方,那些没有被准入到“白名单”的中小助贷平台怎么活?

可以明确的是,中小平台还是有活路的。(1)客群有分层,次级高定价客群不可能消失;部分资金方也有业务需求;(2)中小助贷平台有存在的必要性,作为信贷市场的一个补充,不会消失。

几种转型路径如下。

1、转型24%以内业务,最艰难的路径

名单外的助贷平台,底层资产绝大部分是36%业务,转型24%以内的可能性极低。从存量高定价客户里挑选一部分优质客户转移到24%业务可行么?似乎也存在难度。

一家做过类似尝试的助贷方表示,其平台主要服务客群就是次贷客户,按照市场风险定价原则,本质就适合较高定价。即便给了低定价,该逾期还逾期,风险水平没有明显下降。

“客群本身的多头借贷、借新还旧情况很严重,根本就不是降价能解决的事儿。”

2、24%+万物模式,小心探索

24%+合规权益、24%+债务管理费、24%+保险产品、24%+风险报告、24%+公证等,都在做备选方案。各家的侧重点不同,主要的方案还是“24%+合规权益”,非强制绑定。

金融权益断开链接后,各家助贷平台的权益路径探索也增加难度。首先是购买率不高,部分平台统计大约30-40%客户会购买。权益产品售卖与页面展示和提醒方式密切相关,出现频率越高、暗示越明显,购买率也就越好。

其次是,投诉和退费不可避免,整体收益空间大幅下降,只能挑着客户放款。

3、依附名单内助贷,做“二层助贷”导流

没有准入到名单的助贷机构,除了加大信托和小贷公司等非银行、非消金的通道外,还在尝试新模式,在已经准入的机构下做“二层助贷”,通过获客嵌套的方式继续展业。

例如,在该模式下,某家已经被多家资方准入的助贷平台,自己当作小资金方,进行信贷资金的二次批发,学着资方跟下游助贷平台收保证金。

此类模式在助贷新规后可能会变多。如果出现问题一些平台也可以“断尾求生”,马甲扔掉也不可惜。当初已经设置好了防火墙,毕竟资金是金融机构提供的,担保服务是担保公司提供的,催收是外部催收机构提供的,合规方面责任相对较轻,切割的较为明显。

这类模式有隐藏风险,不是主流。对于二层助贷是否合规,是否可以持续展业有待观察。

此前,行业人士曾透露,业内之前有相关要求,资方的“合作机构应对业务合规性、信息真实性、不得转包合作事项进行承诺。合作机构不得将委托的获客类业务向其他机构转委托或变相转委托。”

4、云服务、科技输出、联合运营。有些机构的金融云是新瓶装旧酒,底层还是贷超导流生意。

5、不做互联网助贷,转型做线下中介,主推小微和大额现金贷

6、积极出海,探索新增长曲线。目前,已有不少互金公司、消金公司在积极布局海外业务,主要展业区域有印尼、墨西哥、菲律宾等地区。

海外助贷市场的增速远远高于境内,部分平台的海外助贷业务步入收获期。尤其人口密度和消费习惯相近的东南亚地区,几家国内助贷机构已经成功复制了国内业务模式,2025年上半年业绩再创历史。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压力可能依然在。新规之下业务规模受到约束,盈利空间受到压缩,套利空间不复存在。

但是行业走向全新发展阶段,也必然会孕育出新的机遇和空间。各种助贷模式,不管是向外扩张,还是向内挖潜,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调整展业策略,继续为客户和合作伙伴创造价值。

太阳之下无新事,周期循环又一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