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74%通过司考后,它反手买下一家律所
作者 | 认真学习ai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惊悚电影《梅根》
AI和律师或律所的关系,一直像雇主与雇工,律师掌握专业,AI帮忙跑腿。
可最近,却发生了一件倒反天罡的事。
主角是英国的Lawhive,一家去年融资4000万英镑,背后有谷歌大佬撑腰的法律科技公司。
他们开发的AI助手Lawrence)劳伦斯),不仅以74%的成绩通过了被称为「死亡司考」的SQE;
还精准学习了至少12个法律领域的数据,让那些排斥新事物的传统律师都说好。
然而,这都只是它作为「依附存在」的过去。
最近,Lawhive宣布收购一家专做房产的律所Woodstock Legal Services,让劳伦斯名正言顺「坐」进律所,更成为英国行业首例。
想象一下,你的Siri、小爱、小度、NUOMI突然告诉你:我不是工具了,我要当老板。
这样的消息,必然让叠加「保守」与「传统」双重buff的英国法律行业吵翻天。
新兴派拍手叫好,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效率革命。
毕竟律师很多工作本就像流水线车间,让AI接管把流程标准化,意味着更快的交付、更低的成本、更稳的利润。
在他们看来,中小律所与其苦苦支撑,不如主动并入AI生态,把技术红利变成生存通道。
传统派坚持,这不是「升级」,而是「掏空」。
新人律师本来靠文书与跑流程练手,如今被AI一锅端走,下一代律师该从哪里学会判断和责任?科技公司无非是想挣钱。
更大的风险在于,这样一个AI为基底的律所,一旦出错,合同漏洞、流程瑕疵谁来担责?律所?平台?还是模型背后的公司?
效率可以外包,责任却不可能,有人甚至直言这是一场「被合规包装的去人性化实验」。
AI公司买下律所,听起来似乎离我们有点遥远。
但别忘了,十年前我们也笑过「电商能卖法律服务」,结果呢?更别说现在五花八门法律咨询公司,硬生生把市场搅得一地鸡毛。
你说它专业不专业吧,肯定不专业;你说它没影响吧,偏偏客户就被低价吸走。
当然,中国有一道制度防线。
司法部对律所的主体资格、执业人数、保险机制都有严格要求,AI平台想直接收购律所,短期内几乎没可能。
但制度的门槛能防住AI本身,却防不住「AI+律所」的变种。
资本入股、战略合作、外包给AI完成底层服务,再由律所盖章交付,这些灰色玩法谁敢说未来不会出现?
说不定哪天有人打出一套「AI+法律咨询公司+PDD」组合拳,掏腰包买「概念股」的客户绝对不少。
更何况,中国法律行业的土壤反而更给AI留下了空间。
案多人少,客户压价,年轻律师熬不动,合伙人嫌成本高,这些矛盾叠在一起,就是AI的天然入口。
效率一旦被摆上桌,律所里会有人犹豫,但总会有人先吃螃蟹。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会不会有AI收购中国律所」,而是「当AI来了,我们要守住什么」。
是客户的信任,是律师的职业伦理,是年轻律师成长的机会。这些一旦失守,就算律所还在,律师也可能已经沦为AI的「最后签字人」。
AI收购律所,不是一个商业新闻,而是一场行业灵魂的拷问,律师与AI,到底谁在为谁打工?
当AI的手伸进律所,答案可能不再留给试错和缓冲,唯有提前思考、提前布局,才能真正守住法律职业的尊严。
对于AI来袭,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