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荒而逃的总统、帝国坟场与阿富汗的失败之路
(本文又名:“我一定能重建失败国家”)
(写于2025年2月7日)
1965年,一个婴儿在阿富汗喀布尔呱呱坠地,他有一个很不错的家庭背景,他的父亲是阿富汗外交部的一名外交官,他的母亲则是喀布尔一所高中的波斯语和历史老师。他的父母可能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在日后居然可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这个婴儿名叫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后来成为了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医生和人道主义者。
1976年,因父亲的工作调动,胡赛尼全家迁往法国巴黎。1980年,因阿富汗爆发政变和战争,胡赛尼一家在美国寻求政治庇护并最终获批,15岁的他随家人搬到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后加入美国国籍,并先后取得了生物学和医学学位。
咳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多多少少算是个“阿奸”吧。
但在世俗上,胡赛尼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真正使胡赛尼名声大噪的还是他的作家身份。胡赛尼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写作。2001年,胡赛尼在行医期间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2003 年该书由美国的一家出版社发行并大获成功。
此后,通过写书赚到大钱的他弃医从文成为了一名全职作家,陆续出版了《灿烂千阳》、《群山回唱》和《海的祈祷》等作品,并先后斩获了多项大奖。
在亚洲的心脏,有一片土地,它叫阿富汗。这里,群山巍峨,连绵起伏,似大地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正如《群山回唱》中描绘的那般,山是人们生活的背景,也是命运的隐喻。
阿富汗,这个多民族汇聚的国家,历史的车轮曾无数次无情地碾过它的身躯。古代,它先后被波斯、罗马等帝国统治,近代又遭受英国多次侵略战争,现代更是陷入战争的泥沼,被苏联入侵,被塔利班武装统治,被吃着汉堡喝着咖啡的美国大兵蹂躏,而后又经历了美国人的落荒而逃和塔利班的再度归来,阿富汗似乎永远无法走出这个“莫比乌斯环”中。
在《追风筝的人》里,我们看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至 21 世纪这一时期,内战、君主制的终结、苏联入侵、塔利班武装统治等历史事件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苦难。
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的紧张关系,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尤其是像哈桑这样的哈扎拉人,遭受着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在阿富汗的城市与乡村,处处都有生活的痕迹。喀布尔,这座饱经战火洗礼的首都,曾经的繁华虽已不再,但废墟中仍能看到昔日的影子。集市上,人们带着生活的希望,在尘土中穿梭,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灿烂千阳》中的玛丽雅姆和莱拉,她们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玛丽雅姆是一个私生女,从被安置在小泥屋生活,到母亲自杀,再到被迫嫁给鞋匠拉希德,遭受家暴,她的一生充满悲苦;莱拉,父母是知识分子,却因战乱失去家庭,与玛丽雅姆在命运的安排下走到一起。
她们的故事,是阿富汗女性在战争和男权社会下悲惨命运的缩影,却也展现出女性的坚韧与对希望的执着。
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信仰如同夜空中的星辰,闪耀且坚定。尽管生活充满苦难,战争的阴影从未消散,但阿富汗人民从未放弃对和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们在废墟中重建家园,在伤痛中治愈心灵,就像那些在石缝中顽强生长的花朵,即便环境恶劣,也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色彩。
阿富汗,它是苦难与希望并存的地方,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土地,等待着和平的曙光彻底驱散战争的阴霾。
【帝国的坟场】
阿富汗的历史是一个从灾难走向灾难,从失败走向失败的历史,但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鸟不拉屎,四处漏风,摇摇欲坠的国家,却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打垮了如日中天的苏联,逼疯了在再次伟大道路上摸爬滚打的美利坚。
一个个比阿富汗强大一百倍的世界顶级强国在它面前均轰然崩塌,化作了往昔云烟。阿富汗也因此被称为是“帝国的坟场”。
真是不讲武德!把大爷们的脸都给打肿了。
小阿,你这样坚挺让我们大清和老佛爷情何以堪呢。
直了296年的腰杆子终于断掉了。
但与此同时,“帝国坟场”这一特性,对阿富汗自身来说也同样是一个“debuff”,使得阿富汗一遍又一遍被困在了恶性循环中,永不脱身,而阿富汗国家的构建,也似陷入到了一个永不停息的漩涡之中。
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其一是阿富汗多山的地形。
阿富汗可以说是一个建立在群山之上的国家,全国百分之80以上的国土都是高原和山地,横亘于阿富汗中部的兴都库什山脉更是将整个阿富汗天然地切分成了三个部分,而人们只是居住在群山中间的山谷地带而已。
在这种地形地貌上,交通可谓十分滴不便,别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了,连去隔壁村子的丈母娘家都得像是西天取经一般。
因为极为恶劣的地形和交通条件,古代阿富汗的统治者想要建立一个如同秦汉的中央集权统治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甚至是1973年才被达乌德推翻的杜兰尼王朝,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大王朝,但其实杜兰尼王朝的统治者能够真正控制地区的也就只是喀布尔等几个大城市而已,全国大部分地区依旧在大大小小的部落长老和酋长们的控制之下。
比起半个多世纪前的带清,都差得很远。
阿富汗之所以被称为“帝国的坟场”,能够连续打得英国人,苏联人和美国人屁滚尿流,真正厉害的其实并不是阿富汗的人,而是阿富汗的山。
这些外来者根本没有想象到阿富汗连绵不绝的群山的威力,纵使有再好的武器装备,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但游击队们一钻到山里打游击,外来者们就全得抓瞎,几十几百吨炸药下去,也就只是堪堪炸掉一些石头而已。
(石头:我怎么你了!)
要是再加上漫长冬季的加持......
哦我的老天爷啊,简直不敢相信。
事实证明,强如约翰牛,北极熊和白头鹰,也没能最终从这群山和冬天中全身而退。
其二是阿富汗重要的地缘位置
阿富汗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被称为连接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是连接中亚、南亚、西亚和东亚的重要枢纽。历史上,这里就是各大帝国和势力争夺的焦点,如古代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等都曾试图将其纳入版图,以控制这一重要的贸易和战略通道。
进入现代以后,阿富汗的地缘政治意义更加凸显,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第一线。冷战时期,它成为美苏争夺的前沿阵地。
苏联入侵阿富汗,就是为了南下印度洋,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以遏制苏联的扩张。21 世纪,美国以反恐为名入侵阿富汗,也有其地缘政治的考量,试图在中亚地区建立军事存在,影响地区局势。
仿佛高启强和林耀东干架,马老师的家正好在中间,就算马老师的武功再高强,也难免被四五十岁的年轻人们给打得鼻青脸肿,更何况,可不是所有人都有马老师的一身功夫,都会传说当中的武林秘籍,浑元形意太极拳的。
其三是阿富汗的宗教极端主义
这里的极端宗教主义特指伊斯兰极端主义,自苏联入侵阿富汗后,阿富汗的各种宗教组织和势力便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而萨拉菲主义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真正改变了阿富汗的命运。
萨拉菲主义是伊斯兰教中的一种思潮和运动。“萨拉菲”一词在阿拉伯语里是“前辈”和“先人”的意思。萨拉菲主义旨在通过重返第一代穆斯林的宗教教诲,遵循伊斯兰原初教义,清除西方对伊斯兰的影响以及被认为不适当的法律。
简单来说,萨拉菲主义就是一种极端的原教旨主义,信奉没有删减或更改的伊斯兰教原初教义,完全按照《古兰经》和圣训行事。
由于阿富汗的政治动荡,一大批阿富汗难民涌进了邻国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则正是萨拉菲主义的重要据点。萨拉菲主义又是怎样向成为难民的阿富汗人扩张的呢?
很简单,因为在巴基斯坦,只有当地的宗教学校能够向这些一穷二白的难民的孩子们提供教育和吃住,这些宗教学校里所教授的自然就是萨拉菲主义了,所以,在这批孩子长大后,所信奉也大都是萨拉菲主义。
后来,这群在巴基斯坦难民营长大的萨拉菲主义者们回到阿富汗,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塔利班中的中流砥柱。
塔利班干出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有所耳闻,比如强迫女性蒙面,反对男女一起相处,拒绝同女性握手,反对女子参政和融入当代社会,以及炸毁巴米扬大佛等等等等,均是萨拉菲主义在现实世界里的真实体现。
其四是阿富汗复杂的民族构成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有普什图族、塔吉克族、哈扎拉族、乌兹别克族等。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历史上就存在着民族矛盾和利益纷争。
在外部势力的干预下,这些矛盾往往被放大和利用,导致民族间的冲突不断,如普什图族与哈扎拉族之间曾多次发生冲突,给阿富汗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复杂的民族构成使得阿富汗在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各民族对国家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不同,一些民族势力为了自身利益,与中央政府对抗,或寻求地方自治,这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影响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例如,一些地方民族武装与塔利班等组织相互勾结,与政府对抗,使阿富汗陷入长期的内战和动荡之中。
阿富汗复杂的民族构成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苦大仇深的内部矛盾。在外敌入侵时,依靠宗教等力量,虽然很难排除少数的叛徒去当阿奸,但各民族往往能够同仇敌忾,哪怕是钻到深山老林里,都能依靠游击战和持久战赶跑侵略者。
但坏就坏一下子在把侵略者给打跑了,外部矛盾一消失,隐藏的内部矛盾便又居于了主导地位,各方势力便开始急不可耐地瓜分起了胜利果实。倒不是他们想打内战,而是形势所迫,不得不打。毕竟,你不主动上餐桌,就只能上菜单上,被其它贪婪的食客们给瓜分了。
没办法,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打败外敌后,阿富汗人看到的不是胜利的曙光,而是一场场新的内战的开始,而内战也会逐渐演变为代理人战争,而后新的外敌又会下场,一个熟悉的循环再次开始了。
对此,著名五星评论家范大天帝这样评论道:“你说阿富汗政府,一届一届换了多少总统了,改过木拉,换汤不换药啊。”
【“我一定能重建失败国家”】
这好吗,孩子?
不,这并不好。
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凄惨现状,有这么一个阿富汗人发出了宏愿,他想要拯救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阿富汗和阿富汗人民。
数千年前,遥远的华夏大地上也有一个名叫刘玄德的人发出了类似的宏愿,只可惜,“大耳贼”匡扶汉室的目标被一个喜欢人妻的黑社会老大和他的反骨仔小弟给打到了下水道里。
而这个与刘备有着相同愿望的阿富汗人,名叫穆罕默德・阿什拉夫・加尼,1949年5月出生在阿富汗卢格尔省的一个普什图族家庭,他的祖父是一名军官,父亲是查希尔国王手下的高官,他在黎巴嫩的美国大学获得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学士学位后,又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加尼的职业经历也很丰富,从1974年开始就在喀布尔大学任教,1983 - 1991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工作,1991 年起投身世界银行,参与东亚和南亚项目研究。
2001 年,加尼辞去了世界银行工作返回阿富汗,参与促成《波恩协议》签订,协助建立临时政府和过渡政府,还先后担任过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卡尔扎伊的首席顾问、财政部长,2003 年被评为 “亚洲最佳财长” ,2014 年 9 月就任阿富汗总统,2020 年 2 月胜选连任。执政期间,加尼承诺将会打击腐败、修复凋敝的经济,期望将阿富汗建成区域贸易中心。
加尼同样也是一名国际关系学者,曾经出版过许多著作,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重建国家的策略》和《修复失败国家:一个重建破碎世界的框架》。
不知道加尼在走上政坛,担任总统前,有没有悄悄许下一个誓言。
[“我一定能重建失败国家”]
失败国家,通常指的是那些无法有效履行基本的国家职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陷入严重困境,失去对其领土和人民的有效控制,面临着崩溃或者是已经崩溃的国家。
当然,这里“失败国家”的概念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考虑到加尼作为一个不折不扣亲美派,接受了这么长时间的美式民主教育,又被鹰酱送到阿富汗当总统,有这样的观点和立场也无可厚非。
马克思他老人家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有句老话,叫习习乌者为俊杰。
呃不,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从大学校园里温和儒雅的学者到执掌大权的一国总统,加尼真正做到了能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学者加尼不是出版了两本书,分别叫《重建国家的策略》和《修复失败国家》嘛,正好,阿富汗不就是个现成的例子。
真是瞌睡了给个枕头。
这可是多少砖家学者想都不敢想的机会啊。
别说理工科的实验投资大,经费高,你看,我们文科学者一实验起来,那经费和代价可不是一般的学校和科研机构能承担的起的。
话说回来,那总统加尼究竟是纸上谈兵还是高瞻远瞩呢?他重建失败国家的目标和策略又是否奏效呢。
一个优秀的学者和一个成功的总统之间还是有差距的,更何况加尼手里拿到的还是“帝国坟场”阿富汗,这么一个地狱级难度的副本。
总统加尼虽胸怀大志,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几乎在所有时间里,他治下的阿富汗都只能靠美国的输血度日,在军事层面就更是依靠美军基地和美国大兵们了。
可是,在危难的时刻,靠别人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靠得住。总统加尼显然没能深刻理解到这句话的精髓。
(此处插入一段钢4游戏的画面)
(当然,我能开控制台敲代码,开外挂,但总统加尼显然做不到)
(假如加尼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恐怕下一秒就直接会......)
(好比小说里的斗之力三段秒变新一代帝君吧)
2021年8月30日,五角大楼宣布最后一架美军飞机离开阿富汗。随后阿富汗塔利班重掌政权,阿富汗政府轰然倒台。
而我们的总统加尼本人,已经在半个月之前溜之大吉,逃到了阿联酋。
据传,加尼在逃跑时还带走了国库里的1.69亿美元。
“你加尼什的都在当总统,他能当吗?当不了,他没这个能力知道吧?”
“......”范大天帝如是说。
加尼的总统生涯就此以失败和流亡告一段落,而作为一名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者,他的研究成果也被实践证明是有缺陷的。
[“我一定能重建失败国家”]
可是,又有谁能够想到,曾经希望成为一名屠龙少年,又获得“国王”和“公主”青睐的加尼居然会反过来被恶龙给突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