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用脚投票”干掉“好评返现”?
高德日前高调宣布推出 “高德扫街榜”新业务,主要分为美食、酒店、景区三类,尤其以线下餐饮商家的榜单为主,还包括一些特色美食榜单,比如 “本地人爱去”“多次前往”“烟火小店” 等。
高德扫街榜被称为阿里巴巴内部高密度推进数月的神秘项目,扫街榜产品负责人扬言“这是团队在70~80天里‘从0到1’打造出的产品”“是一个10亿人用脚投票的真实榜单”。
有人认为高德此举是在尝试重塑商铺信用评价体系,让榜单参考数据不再是单纯图文好评,而是导航数、搜索数、导航里程、专程前往、回头客等多维数据,数据挖掘越丰富多元,评价体系也就越接近真实。
高德官宣扫街榜采用两套数据,主要是导航数据,导航数据中主要用到人数、复购、专程前往、人群宽度这几个因素,根据用户在地图上进行搜索,导航、收藏的数据,来判断用户是不是专程前往这家店,是不是这家店的回头客,是不是本地人等。
同时引入了支付宝芝麻信用分等校准评价评分,在AI的加持下剔除一些刷评,不再是“用手投票”,而是“用脚投票”。说白了就是不会出现好评返现,以及“花钱就能排到前面”。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说过,餐厅评分 3.5-4 分之间,通常有好吃的东西,中等评分的餐厅会更注重食物本身的味道,全五星的好评第一九成九上了科技与狠活。
有网友调侃当下餐饮老板们不好好做菜,全都转型成为互联网运营专家,饭菜做的一言难尽,排名和评分却居高不下。
还有专门给竞争对手刷恶评得黑心商家,导致我们餐饮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认真做菜的,干不过认真刷榜的。
眼下不少点评类平台,本质就是内容社区,盈利来源主要靠广告,尤其是竞价排名,谁给的钱多就推荐谁,评价体系被商业利益侵蚀的越来越失真。
商家在平台上买推广,上团购套餐,这些商业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排名和评分。内容社区最宝贵的是信任,一旦信任被破坏,消费者被坑的次数多了,很快就不相信这个平台,重建就非常困难。
不少人应该都被所谓的“高分好店”坑过:点进去全五星+百字好评,照片拍的精美无比,结果端上来的都是预制菜,店员还要送饮料然后拿着你的手机他们自己写好评。
这样的好评价值在哪,但是又有多少好评是这样来的呢?
眼下在“好评返现”的诱惑下,大量点评已经失去了参考价值。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全五星店铺往往是大坑,营销大于实际。
商业领域最薄弱的地方,往往蕴藏着变革新机遇,这就是高德机会。
高德扫街榜的核心是四个硬指标:导航到店人数、复购率、专程前往比例、人群宽度。
简单来说,扫街榜核心逻辑是:不要光看一个人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
举个例子,楼下面馆每天有 100 人导航去吃,其中 30 人一周去三次,那它在 "回头客榜" 上肯定靠前;而一家网红店,虽然每天有 500 人打卡,但都是游客导航一次就走,那评分反而会拉胯。
扫街榜一套基于用户行为的点评系统,同时变相大幅增加刷评价的成本。
游戏规则不再是「用手投票」,而是「用脚投票」。是你真去过这家店、真的吃过这家店、并且下次还想去这家店……这家店才有热度,这家店才能上榜。
而且高德扫街榜还进行了各种细分,值得远程前往的可以上“轮胎磨损榜”,本地人反复光顾的可以上“回头客榜”……还有“城市特色体验榜”、“高分烟火小店榜”,每个榜单都是动态更新的,这就给了用户更多的参考数据和印证方式。
阿里旗下有饿了么、口碑,为何却让高德来扛这面大旗?
核心原因在于高德拥有数据壁垒和天然的场景优势,日活达1.86亿,意味着它有着充分的能力做分发。
谷歌地图的成功已经证明:以地图为入口,所见即所得,是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
高德此举,无疑是想复制这种成功。
高德是国民级的位置服务基础设施,这些实时、海量的导航和行为数据是其他平台难以获取的。
高德还占据 决策到抵达的关键连接点。用户的消费行为通常遵循“发现-决策-出行-消费”的流程。不少点评平台解决了“发现和决策”,而高德卡在“出行”这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天然适合引导消费。
在数据合规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高德行为数据与直接涉及交易和评价的敏感数据相比,匿名化、基于位置的导航数据在合规应用上灵活性更高些。
表面看,扫街榜只是个排行榜,但从深层次看,这是阿里试图用其“实时行为数据”重构线下商业信用体系的尝试,不再拼主观评价,而是看是否“用脚投票”——真正导航去过、甚至反复去一家店。
对于商家,尤其是那些不擅长刷好评,但产品服务过硬的小店,则多了一个被人类发现的宝贵机会。
这场本地生活的新战事,不只是比拼流量和补贴,而是信用和效率的竞争。
也许这就是算法带给人类的些许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