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缺水,锁住了澳大利亚的未来

澳大利亚非常缺水,这让它的发展上限很低,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它现在只是一个小富即安的富家翁。而且在未来因为气候变化,它的小日子还会越来越难过。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它的国土面积为769.2万平方公里。由于这巨大的国土面积,有人认为它可以承载1亿多人口,而且靠卖资源就可以过上非常发达的生活。

但实际情况是澳大利亚在2023年底也只有2600万人口。原因也很简单,它非常缺水。发展工农业的条件极差,这让它的人口承载能力很低。我分析,澳大利亚的人口承载能力只有5600万左右。

而且它的经济上高度依附亚洲。2023年澳大利亚与亚洲的贸易总额占其进出口总额约71.2%。未来它只有融入亚洲,才能生存下去。

澳大利亚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炎热干旱的大陆。

它95%的地区是无人区。它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西南海岸,而且高度集中于布里斯班、悉尼、墨尔本、阿德莱德、珀斯这五个沿海大城市。内陆地区人烟极其稀少。

500

这种情况与气候很有关系。

虽然它四面被海洋包围,但是降雨却很少。它的年平均降雨量约为465毫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990毫米的一半。而且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北部、东部和西南部。它7成以上国土位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

500

它的人口聚集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这些气候温润,降雨量较多,也没那么炎热。其他气候区不适宜居住,所以人口稀少。

500

这种干热少雨的气候特征,直接导致它发展工农业的条件很差,人口承载力很低。

第一,绝大多数地区,淡水资源缺乏。

我们可以从世界水资源分布上看到,澳大利亚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为绿色,也就是淡水资源丰富外,绝大多数地区为淡水资源缺乏和严重缺乏地区。

500

虽然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也有大量的降雨,但因为当地是热带草原气候,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所以直接这些地方也成了淡水严重缺乏地区。

没有水,还怎么搞工农业?

第二,大分水岭以东沿海地区存不住水,难以发展大规模工农业。

大分水岭以东沿海地区,是它全境淡水供应最充分的地区。

这里因为抬升的大分水岭,截留了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所以这里的降雨量很丰富。

500

那么这里可以发展规模很大的工农业吗?

对不起,还是不行。

首先,这里沿海地区是极其狭小的平原。所以这里想大规模种植粮食是不可能的。

500

其二,这里的地形不利于修建水库,想发展大规模工业也不行。

这里河流极其短促,天上的雨水在汇入河流后很快就流入大海。而且这里的山脉紧邻海岸,适合修建大型水库的宽阔河谷或盆地较少。因此这里不适合大量修建大库容的水库。

而且这里还出现了很怪异的一幕。

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这些降雨很多的沿海大城市,为了保证在气候干旱的时候能稳定供水,都建了大型海水淡化厂。悉尼的海水淡化厂,占了供水能力的15%。

供水如此紧张,怎么发展工业?

第三,大分水岭以西地区,干旱少雨,不利于发展农业。

大分水岭以西,在澳大利亚东南、西南有一条新月形的小麦牧羊带。

500

它的形成与降雨量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年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上的地区,用于种植小麦。年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的地区,用于放牧绵羊。其他地区,就基本没有农业价值。

而且,即便是年降雨量在500毫米的地区,在小麦生长期内的降雨量只有170到400毫米。而冬小麦生长期间需要的年降雨量是450至600毫米。

所以这些地区,并没有完全达到小麦生长所需的降雨要求,还是有些缺水。

而且这些地区降雨量还非常不稳定。

因此澳大利亚的小麦生产,会因为年降雨量的大起大落,单产、总产出现大起大落。

500

为了对抗这种风险,农民便在小麦田附近放牧绵羊。如果遇到干旱,造成小麦绝收。那还可以靠卖绵羊和羊毛挣一笔钱,减少经济损失。

这也是澳大利亚小麦绵羊带得以形成的原因。

我们再看它发展牧业的条件。

大自流盆地是它最重要的畜牧业地带。

500

大自流盆地是澳大利亚重要的畜牧业地带

这里的地下水是几百万年前由地表水渗透而存下来的水分。因此地下水溶解了地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和盐分。这导致大部分地下水很苦咸,无法作为饮用水源。牲畜只能少量饮用。

草原地区,光有草是没有用的,还得有地表水或者地下水。因为牛羊必须要有水。

所以从水资源来看,它的牧业条件其实也没想象的那么好。

下面,我们从澳大利亚的小麦生产来分析它的人口承载能力。

 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局宣称,它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 6000万至8000万人口。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从表面上看,它的粮食生产成绩相当亮眼。

它每年产量的65%至85%用于出口,常年位居世界小麦出口前五名。遇到雨水充沛的好年景,甚至可以成为第二名。澳大利亚小麦出口量通常占 全球小麦贸易总量的10% 至15%。

世界上的小麦生产主要集中于北半球,是夏季收获。

500

而澳麦一般于每年5至7月,也就是南半球的秋季播种,当年10月至次年1月陆续收获。

北半球进入冬季时,是澳麦的出口高峰期。

因此它拥有季节优势。

而且澳麦的品质很好。

澳洲小麦籽粒清洁完整,含水量低,无农药残留。

澳大利亚干旱少雨的气候, 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反而能生产出高蛋白、强筋力的硬质小麦。这是制作优质面包的原料。而欧美国家喜好食用面包。

澳洲小麦又根据世界各国的喜好划分专用的小麦种植区,定制化种植。

500

澳大利亚上等硬粒小麦(APH)产区,面粉非常适合制作中国的黄碱面条和日本拉面

澳大利亚小麦成熟和收割季节通常天气晴朗干燥,这极大降低了小麦发霉的情况。保证了小麦的纯净度和加工品质。

但是澳洲小麦的缺点也很明显。

它不仅单产低,单产和总产量波动性还很大。

它的小麦单产只有我国的1/3。平均亩产量只有300至400斤,干旱年份甚至只有200至300斤。我国小麦的平均亩产量则高达700至800斤,产量非常稳定。

它小麦单产低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土壤贫瘠,天然缺乏氮、磷等关键养分。

500

澳大利亚全境的土壤肥力基本都很差

其二是靠天吃饭,极少进行灌溉。

澳大利亚90%的小麦种植完全靠自然降雨满足生产所需水分要求。因此旱季时,单产和总产都低。

2019年至2020年种植季,澳大利亚发生大面积干旱,它小麦总产量只有1520万吨。

500

2019年夏季出现大面积干旱

因此,澳大利亚的小麦生产,本质是广种薄收的模式。只要保证自己国内够吃就可以了,多出来的部分用来出口。

下面以澳大利亚旱干旱年份的小麦产量来分析它的人口承载能力。

国际粮食安全线为每年400公斤。以此为标准,澳大利亚稳妥的人口承载能力只有3800万人。声称可以养活6000万至8000万人,他们说了不算,这需要天公作美。而事实是,澳大利亚近年来已多次出现因气候干旱而减产的情况。

我国年人均粮食为486公斤。

所以按人均粮食400公斤,这是国民能吃饱,并且肉蛋奶蔬菜充足的算法。

至于按每人每年消费150公斤粮食,得出澳大利亚可以承载过亿的算法。这其实是一种耍无赖的方式。

例如印度的年人均粮食有235公斤,但他们有2亿国民普遍营养不良。

那么,既然澳大利亚种小麦不灌溉,那么它的农业用水都用到哪里去了?

事实上,澳大利亚的农业用水量不低,它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达到74%,而且地下水占了农业用水的20%至30% 。

按耗水量从高到低,澳大利亚的农业用水主要用在种植牧草、棉花、水稻、葡萄园、水果、肉牛育肥场、蔬菜、甘蔗。这些都是高耗水的农业用途。

500

牧草是耗水第一的大户,占农业总耗水量的20%至30%。澳大利亚种植灌溉牧草,是为了用来养殖奶牛和肉牛,得到奶粉等乳制品和牛肉。

水果包括柑橘、杏仁、牛油果等。

但是澳大利亚种这些高耗水的作物,绝大部分是为了出口。

羊毛、牛肉、小麦、棉花、乳制品、杏仁的出口占比分别为90%、60%至70%、65%至85%、95%、30%至40%、80%。

而其中出口到亚洲的农产品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5%至70%。

我国又是亚洲国家中进口澳大利亚农产品最多的国家。进口的羊毛、牛肉、羊肉、乳制品中来自澳大利亚的比例分别为80%、10%至20%、30%至40%、5%至10%。

而支撑起澳大利亚这些高耗水作物的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墨累-达令河和地下水。

墨累-达令河流域是澳洲灌溉农业最发达的地方。墨累-达令河流域面积占澳大利亚的七分之一,支持着220多万人的生活和40%的澳农业产出。现在这条流域正在变得越来越干涸,出现了断流,该河90%的湿地已消失。

500

我国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面积约10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约350至400亿立方米。河水来源主要靠天山、昆仑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河流流量相对稳定。

500

而墨累-达令河流域面积约106 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约240亿立方米。河水依赖冬季和春季降雨,年径流量变化很大。

墨累-达令河年径流量只有塔里木河的60%,而这还是澳大利亚最依赖的农业灌溉水源。它连我国最干旱的新疆的塔里木河都比不上。这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农业条件是多么可怜。

我们再想象如果拿塔里木河的水来种植牧草,来养奶牛,最后把奶粉卖给他国的场景。

这简直是太魔幻了。

而即便这样,墨累-达令河的水还不够。于是澳大利亚在1949年实行了雪山调水工程。澳大利亚山脉的科西阿斯科山这片区域是澳大利亚降雪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得名为雪山地区。澳大利亚将雪山东侧流向太平洋的河流如雪河的水资源拦截,然后通过隧道和水库,跨越澳大利亚山脉,将水调至西侧的墨累河。用于灌溉和城市供水。

雪河的年径流量为13亿立方米。引水后,该河流入大海的水量不到此前的1%。

500

如果把墨累-达令河的水完全用来种粮食呢?

小麦用水占塔里木河总用水量的比例在20%左右,养育了南疆1200万人口。以此推算,即便把墨累-达令河50%的水量拿来种小麦,也只能多养活1800万人。

因此澳大利亚稳妥的人口承载能力只有5600万左右。

所以,不管怎么计算,澳大利亚都没办法养活有些人声称的1亿人口。

那么为何澳大利亚要在本国水资源如此稀缺的情况下,用这么多的水来种植这些高耗水的作物,然后出口呢?

  原因也不复杂,这是它在工业没有竞争力的情况下,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得已的选择。

  从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加上本身距离各大工业强国都很遥远,形成了对本国工业的天然保护。靠着这种保护,澳大利亚一度发展起规模不小的工业。

上世纪60年代,制造业占澳大利亚GDP近30%,是最大的经济部门,雇佣了超过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因此澳大利亚确实曾经是一个工业发达国家。

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将集装箱海运推广到全世界后,西方世界的工业产能纷纷转移到更具备发展工业优势的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

澳大利亚的工业,在日本、德国这些在全球化市场残酷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强大对手面前,根本没有竞争力。

澳洲袋鼠堪称凶悍善战,他们曾经在二战的战场上打败过德国、日本。但是他们却在商场上被日德给打败了。

在集装箱海运兴起后,澳大利亚工业落寞的原因就是它这里太偏僻了,远离世界主航道。例如悉尼到看起来很近的印尼的首都雅加达的海上航线实际距离为6000公里。

500

现在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中制造业占澳大利亚GDP的比重已不到6%,远低于采矿、金融服务、健康服务等行业。

现在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与沙特这些靠资源谋生的国家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

澳大利亚的经济严重依赖亚洲尤其是我国。

2023年,澳大利亚与亚洲的贸易总额占其进出口总额的71.2%。我国是澳大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和顺差来源国。

我国主要进口铁矿石、煤炭、液化天然气、羊毛。

所以,澳大利亚它自己怎么想并不重要,它未来必须融入亚洲才有活路。

而且,在未来,澳大利亚当前的繁荣也很难维持。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逐渐完成,对新能源的推广,对铁矿、煤炭、液化天然气的需求只会逐渐减少。

 而且对澳大利亚经济的打击更厉害的是气候变化对农业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未来澳大利亚适宜人居住的南部地区降雨将会减少,不适宜人居住的北部地区降雨将会增加。

而且南部地区的降雨方式将会变成干旱与暴雨交替的模式。先是长期干旱,然后是很短的时间内出现暴雨。但暴雨除了引发洪灾外,降雨会很快流入海洋,不能有效补充土壤水分和水库蓄水。

这又会导致夏季出现极端森林大火的可能性增加。

500

2014年至2019年澳大利亚火灾分布图

因此未来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将会在干旱、洪灾中震荡。2020年出现的小麦大减产,不仅可能会再次出现,而且可能减产程度会更大。

到时候,澳大利亚为了在旱季保住生活用水、河流的生态用水,就不得不减少用于农业灌溉的用水。到时候棉花、乳业、牛肉这些产业也会受到重创。

到时候,澳大利亚的生活会比当下更难过。

其实也不奇怪,澳大利亚本来就是一块发展上限很低的大陆。他们能过上现在的生活已经是它的高光时刻了,回归平凡才算正常!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