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超29亿!晶科能源,“困境”即将结束

光伏行业的反内卷,让行业有了回暖的迹象。

但行业的春天,还未真正到来。

此前,新能源巨头晶科能源披露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财报显示,上半年晶科能源实现营收318.3亿元,同比下滑32.63%;实现净利润为-29.09亿元,同比下滑342.38%。

500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晶科能源在财报中表示,主要受到光伏市场竞争加剧,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

从细分业务来看,晶科能源的核心业务“光伏组件”上半年营收301.2亿元,和去年同期的营收454.4亿元相比明显下滑,另外今年上半年光伏组件的毛利率仅有-0.98%,已经转负,而在去年上半年光伏组件的毛利率还有8.67%。

当然,在组件价格持续下滑的大环境下,晶科能源业务承压也能理解,但据侃见财经观察,除亏损外晶科能源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负债方面,财报显示,上半年晶科能源的负债总额已经来到了882.2亿元,资产负债率则高达74.07%,两项数据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这882.2亿元的总负债中,有息负债合计规模接近300亿元,较年初增加超过30亿元。

其次是现金流方面。今年上半年晶科能源经营性净现金流为-38.1亿元,对此晶科能源给出的解释是“主要源于报告期内销货款回收减少”。深入来看,上半年晶科能源的应收账款为146亿元,虽然较过去有所下降,但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重已经升至45.87%。

整体而言,除了营收下滑、净利润亏损以外,晶科能源还面临着多重压力。

先发优势被抹平

实际上,晶科能源业绩大幅下滑背后,本质是其在TOPCon技术路线上的先发优势已经被抹平了。

在几大组件巨头中,晶科能源是第一个敢于大举押注TOPCON产能的一体化巨头,当友商们还在考虑是否要转型N型产能时,晶科能源在2023年N型组件出货就已经超过了48GW。也正因为拥有先发优势,晶科能源在过去两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2023年——晶科能源不仅重夺组件排名第一,而且当年营收也顺利突破1000亿元大关,来到1187亿元,同比增长43.55%;净利润更是达到74.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53.2%。

不过,晶科能源亮眼的表现,让其他光伏企业也嗅到了TOPCon背后潜藏的巨大机会,多家光伏巨头开始涌向TOPCon技术路线,TOPCon产能快速增长。

据统计,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TOPCon电池片产能迅速释放,落地产能从不到100GW迅速扩张至超过500GW。随着TOPCon技术快速产业化,产能激增背后也浮现出了回本难题:由于TOPCon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大量同质化的TOPCon产品充斥市场,过剩的产能直接引发TOPCon产品价格大跌。

根据最新数据,组件环节N型TOPCon组件成交均价在5月中旬重归0.68元/W成本线;而在电池片环节,截至6月下旬N型TOPCon电池片不同型号的成交均价为0.235-0.260元/W,单晶N型硅片不同型号的成交均价为0.90-1.25元/片,多晶硅N型复投料和N型致密料分别为3.44万元/吨和3.19万元/吨。

对比来看,当前N 型电池片现金成本0.26-0.28元/W,硅片现金成本行业头部0.8-1.0元/片、中小厂商1.0元/片以上,多晶硅行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为41.43元/千克。这也就是说,除了组件成交均价勉强与成本线持平外,其他三大环节价格都已全面低于行业现金线或平均成本线。

随着市场上的TOPCon产品由之前供不应求转向了如今严重过剩,晶科能源在TOPCon技术路线上的先发优势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从细分业务来看,晶科能源的核心业务为“光伏组件”,近年来该项业务的毛利率持续走低,2022到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10.61%、14.43%和7.79%,可以看到2023年毛利率最高,到2024年随着市场上的TOPCon产能越来越多毛利率明显下滑。而到今年上半年,晶科能源光伏组件的毛利率更是只有-0.98%,已经是不赚钱的业务。

当然,导致晶科能源组件业务不赚钱的原因,除了组件价格持续下滑这一因素外,还因为晶科能源自身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护城河。

资料显示,在电池转换效率上,截至2024年底晶科能源的黄金片区电池量产平均效率已超26.7%;天合光能的N-TOPCon(210)量产平均转换效率26.34%,可见晶科能源在TopCon技术效率上并没有与其他厂商拉开差距;而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5.4%。整体来说,虽然晶科能源拥有先发优势,但其并没有将优势转化为技术护城河,随着越来越多TOPCon产能落地,陷入同质化竞争后亏损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否极泰来

对于晶科能源来说,上半年业绩亏损或许还只是小事。

当下,晶科能源面临的真正难题,其实是随着BC技术不断发展后,TopCon这一技术路线存在被颠覆的风险。

所谓的TOPCon技术,即通过在全背场电池背面制备一层超薄氧化硅,然后再沉积一层掺杂硅薄层,共同形成钝化接触结构,这一结构能够有效钝化电池背面表面,降低表面复合和金属接触复合;而BC电池则采用完全不同设计理念,将正负电极全部置于电池背面,正面无任何栅线遮挡。这种设计不仅减小了正面遮光损失,提高了短路电流,还使组件外观更加美观。目前,市场上以TOPCon和BC技术划分开了两大阵营,而晶科能源则是TOPCon阵营中的“带头大哥”。

近年来,TOPCon技术路线被广泛接受,市占率超过五成。不过,虽然目前TOPCon技术路线成为主流,但BC技术其实才是最优解。

首先,BC技术的理论效率上限更高。此前,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表示:“理论上,只有BC技术可以达到晶硅电池29.56%的效率上限”,另外,在电池效率、衰减、温度系数等方面BC组件相较于TOPCon组件有明显优势,以2382*1134版型组件功率为例,BC组件功率相比TOPCon组件领先优势约为20-25W。

不过,BC技术虽然优势很多,但有一个致命缺陷——成本过高。从设备投资角度看,BC电池的单GW产线投资额超3亿元,显著高于TOPCon/HJT(约2亿元/GW)。而且BC电池制造需经历前道工序、图形化、金属化三大环节,涉及激光开槽、隧穿氧化层制备等精密工艺,流程长且良率提升困难。

正是因为成本上的限制,这些年来BC技术一直都是小众路线,难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BC电池在成本上和TOPCon已经越拉越近。据infolink数据,截至4月24日,BC电池新单价格约在0.79-0.83元人民币之间,集中项目价格约为0.80元人民币;TopCon电池的价格区间为0.63-0.75元人民币,可以看到两者成本已经相差不大。另外,随着产能不断扩大、成熟度不断提升,BC还会有进一步的降本空间。

实际上,晶科能源也并非没有意识到BC技术的巨大优势,这一点从其对BC技术态度的转变就能看出一二。此前,晶科能源曾明确表示不看好BC技术,晶科能源CTO(首席技术官)金浩表示“BC更适合做单面电池,由于背面遮挡过多,50%以上的双面率非常难以达成,且成本很高”。不过,来到2024年后,晶科能源却预计在未来1年到2年内,BC将在分布式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另外,市场上也不时传出晶科能源将进军BC技术路线的相关消息。

不过,相较于门槛较低的TopCon技术,BC技术路线的门槛很高,想要切入并不容易。对于已经押注TopCon技术的晶科能源来说,未来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如果能够顺利度过这一轮的难关,那么等待晶科能源的,将是更广阔的天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