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落地是何等复杂,理论性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本文由“kk1”推荐,来自《必须要治何老师的各种不服》评论区,标题为kk1添加】

      个人看法:何院士是理科生思维,把理论上可行的当成了现实的,把潜力当成了实力。正好欧美国家确实在基础科学上还有不少积累,正好是何院士熟悉的领域。本人以前也是理科生,在此之前说实话我的看法和何院士这个圈子里的很多人是一样的,总以为理论上可行的落地没有障碍,所以基础科学的领先将来一定会反超。直到后来转行做了工程学科,才知道工程落地的东西是何等复杂,理论性的东西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才发现所谓高大上的技术都是一些很基础的模块组成的,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只要基础够扎实基本上都可以掌握,所以中国有大量理工科学生,只要稍加培训就有机会成为高技术产业的生力军,一下子对高技术产业去魅了。  可以说我是被事实教育的。回看原来做理论研究的朋友圈,还时不时在转发一些哈耶克、公知的言论,突然感觉一阵羞愧。

       何院士的问题就是他没有亲自做那些比较一线的工作,氢弹理论的脏活累活不是他干的,所以他对过程的复杂性缺少认知,机器人、自动化和人工智能行业他更不了解,已经远离当前的技术前沿很久了,头脑里还有不少过时的思想钢印。

      不仅仅何院士,当时(16年左右)我相亲接触过一些高校文科生,在校园里找个老外就想上去练习英语(也不管人家母语是不是英语),说起各种理论头头是道,一开口就是中国如何落后,研究晚清历史准备去欧洲查阅有关档案来做研究课题(对比一下,教员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国拒绝了出国的机会)。我就淡定的说华为的5G已经领跑全球了,大疆无人机全球领先,虽然存量还有差距,但未来的增量市场一定是我们的,而且还可以反过来改造存量市场。结果对方感觉就像打脸一样难受,表情难看极了。当时就意识到了好多不做技术的人思维钢印真的根深蒂固,在北大颐和园附近地铁站里有高级知识分子模样的人陪同一个德国人聊天说着流利的德语,你能感觉到那种享受众人注视目光的陶醉感。可以说08年奥运会之后整个国家欣欣向荣,各种科技突破不断涌现,正是理工科毕业生最幸福的年代了,也是我们这些人打破思想钢印最彻底的时期了。反观文科生,只能叹一口气。

站务

全部专栏